□ 文 張聰
作為包裝飲用水垂直品類,“嬰兒水”(適合嬰幼兒飲用的天然水)自從上市以來就引起諸多關注。2020年3月,中國衛生監督協會發布團體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適合嬰幼兒)》(T/WSJD 005—2020),此后,更多嬰兒水產品進入大眾視野。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研究員何梅博士曾負責嬰兒水團體標準的起草和制定。在接受《食品安全導刊》雜志的采訪時,她表示,《飲用天然礦泉水(適合嬰幼兒)》(T/WSJD 005—2020)團體標準是對包裝飲用水國家標準的有效補充,也是該細分品類走向規范化和專業化的重要一步。如今,距離該團體標準發布已有3年,何梅博士看到,這段時間里,嬰兒水正在團標的指導下朝著更加規范和健康的方向發展。
何梅博士指出,適合嬰幼兒飲用的天然水與一般包裝飲用水最大的區別是其含有較低的礦物質含量。嬰幼兒時期是肌體發育的重要時期,礦物質為該時期發育成長的必需品。但相較于成人,嬰幼兒的膳食結構具有相對簡單和營養需求相對精準的特點,且嬰幼兒配方奶粉中一般只添加8~12種礦物質,并不足以補充成長所必需的礦物質成分。
同時,根據中國營養學會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一個65 kg的成年人每天的飲水量約為1.7 L,而一個20 kg的嬰幼兒,每天的飲用水量大約在0.7~1.3 L。折算每公斤體重的飲水量,嬰幼兒的飲水量約為成人的2.5倍。因此,飲用水中的礦物質濃度可能對嬰幼兒攝入的礦物質量具有較大影響。由于嬰幼兒腎臟尚未發育完全,所以過高的礦物含量會加重嬰幼兒臟器的負擔,尤其是鈣、鎂、鈉等離子含量過高會增加嬰兒腎臟和代謝系統的負擔。相對的,過低甚至是零礦物質的攝入(如飲用純凈水)也不利于營養需求精準的嬰幼兒的發育,兩種情況均對嬰幼兒生長不利。
在制定團體標準時,何梅博士也注意到,我國多數礦泉水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飲用天然礦泉水》(GB 8537—2018)生產,礦物質含量較高。團體標準予以立項后,由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國家飲用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機構承擔起草工作。在前期調研中,起草組采集了國內7座城市的自來水及市面上多種礦泉水進行礦物鹽測定。測定結果發現,所采集樣本礦物質含量變化幅度較大。其中,7座城市自來水中鈉元素含量為4~177 mg/L,上限遠超多國針對嬰幼兒飲用水相關法規建議的≤20 mg/L標準。
嬰幼兒對礦物質的特殊需求和多數現有飲用水礦物質含量過高的現狀,使何梅博士意識到限定礦物質含量的緊迫性。因此,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飲用天然礦泉水》(GB 8537—2018)相比,《飲用天然礦泉水(適合嬰幼兒)》(T/WSJD 005—2020)對鈉、鉀、鈣、鎂等礦物質指標作出了較為嚴格的限制。在制定過程中,何梅博士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諸多已發展出成熟嬰兒水品類及相關標準國家的法規和建議,為國內嬰兒水的礦物質含量制定了綜合標準,見表1。
除了低礦物質含量,“商業無菌”也是出現在該團體標準中的內容。“商業無菌”是指“不含致病菌,也不含任何在產品儲存、運輸及銷售期間能繁殖的微生物”。
何梅博士指出,由于嬰幼兒腸道敏感、免疫系統薄弱,故對飲用水中的細菌抵抗力較弱。不少權威機構,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世界衛生組織、英國國家醫療服務局(NHS)等均對提供給嬰幼兒的飲用水和配方餐中的微生物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也規定,液態嬰幼兒配方食品、液態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嬰幼兒灌裝輔助食品微生物均應符合商業無菌要求。
因嬰幼兒免疫能力較弱,故一般的包裝飲用水也須經煮沸后方能供嬰幼兒飲用。相比之下,團體標準中規定的嬰兒水在生產時就須經高溫加熱滅菌后無菌灌裝,滿足商業無菌要求。達到商業無菌要求的嬰兒水可供嬰幼兒直接飲用,無需燒開,免去了必須煮沸殺菌所帶來的不便。相較于一般包裝飲用水,高溫加熱的消毒方式對微生物殺滅更為徹底,對嬰幼兒也更安全。
團體標準《飲用天然礦泉水(適合嬰幼兒)》(T/WSJD 005—2020)的發布,呼應了不斷成熟的細分市場需求。何梅博士說道:“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科學喂養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嬰幼兒的飲用水狀況也應得到重視。”實際上,在團標起草前,起草組就已經委托第三方調研公司對國內嬰幼兒用水狀況進行調研。調研發現,超過4成參與調研的消費者期望有專門適合嬰幼兒的飲用水問世。
與此同時,團體標準也是行業自身發展規范化的要求,為我國開發適合嬰幼兒飲用礦泉水的水源提供了可參考的依據。
此外,嬰兒水團體標準對于礦物質含量和微生物商業無菌的規定也意味著該品類對水源有著更為嚴苛的要求。據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嬰兒水水源地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的長白山、大興安嶺以及西藏等地。這些水源地一般具有獨特的地質環境和較為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定程度上對應了團標中的相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