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麗
(山西省大同市新建康醫院,山西大同 037000)
營養相關疾病是造成人類殘疾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居民膳食狀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或社區經濟社會發展、衛生保健水平。而醫院護理人員因工作時間和飲食節律相對不規律,容易出現各類營養不良情況,甚至因營養失衡而引發多種疾病[1]。醫院護理人員對膳食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可通過認知和行為的提升,改善患者膳食狀況,指導其合理選擇食物,最終受益于臨床患者疾病預后轉歸[2]。有研究[3-4]主要對社區居民進行營養狀況和健康水平調查,基于此,本文對某醫院298名護理人員開展調查研究。
對某醫院298名護理人員進行調查,正式開始調查前研究對象均簽署研究同意書,該研究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均為女性護理人員,其中<30歲的138名、≥30歲的160名;職稱初級87名、中級200名、高級11名;BMI<18.5 kg·m-2有19名、BMI在18.5~23.9 kg·m-2有248名、BMI在24.0~27.9 kg·m-2有27名;BMI≥28.0 kg·m-2有 4 名。
通過訪問、問卷調查的形式分析護理人員對營養膳食的整體認知情況。問卷調查參考營養基礎知識及相關研究制定,包含2個維度(一般知識和專業知識)共19項問題。同時,推薦攝入量以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為標準,判定受訪護理人員對各類食物(谷薯類、蔬菜、水果、肉類、魚蝦類、大豆及其堅果、蛋類、奶類及其制品)攝入的達標情況。
調查前對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使其熟悉問卷詳細內容及相關選項的定義,調查過程中針對醫護人員提問能及時予以準確回復。問卷答完后立即收回,不能修改,對問卷內容進行審核,保證問卷內容完整、符合邏輯。同時,在調查結束后的3 d內隨機抽取樣本量的10%~20%進行再次填寫問卷測試,差錯率超過10%則視為無效問卷。若問卷有效,則以第1次調查問卷的數據為準。
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n,%)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將食物按種類分為谷薯類、蔬菜、水果、肉類、魚蝦類、大豆及其制品、堅果、蛋類以及奶類及其制品,將不同食物種類攝入量在推薦攝入量范圍內的人群記為攝入合格,攝入量高于推薦攝入量或低于推薦攝入量都記為攝入不合格。經調查發現,<30歲和≥30歲的護理人員對于各類食物攝入的達標人數分別為谷薯類(111名和42名)、蔬菜(116名和77名)、水果(120名和95名)、肉類(124名和96名)、魚蝦類(118名和82名)、大豆及其堅果(104名和72名)、蛋類(121名和57名)、奶類及其制品(104名和90名),不同年齡護理人員各類食物攝入合格情況構成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分析年齡因素對護理人員膳食攝入合格情況的影響,可能有以下兩點。①護理人員雖然同處于類似工作環境中,其日常飲食過程多數在食堂內進行,可供選擇的飲食成分大體一致,但不同年齡層面的護理人員因生理狀態存在一定差別,因此在具體攝食過程中可能存在明顯的個體行為特征,如相對年輕的護理人員更為喜好高糖、高脂食物,因此在具體選擇時可能會優先選擇脂肪含量較高的肉類。隨著護理人員年齡層次增加,對健康飲食更為重視,因而在攝入蛋白質食物時會著重增加魚蝦類或大豆的攝入比例。②年齡因素一定程度上對應著護理人員整體收入水平,較為年輕的護理人員工齡相對較短、職稱相對較低,因此月收入狀況大多不及年齡層次較高的護理人員。因而在食物選擇過程中,較為年輕的護理人員可能會優先選擇性價比較高的谷薯類、蛋類食物,而水果、堅果、蝦類食材價格整體偏高,因而不會將選擇其作為日常飲食食材,其他原因還有待進一步分析。
由表1可知,不同年齡護理人員各問題認知構成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因素為影響護理人員營養膳食各層面知識認知的重要影響因素。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護理人員機體抵抗力有所下降。同時營養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各種危險因素的長期作用有關,年齡越大,暴露于各種危險因素中的時間越長,暴露累積量也就越大。因此,今后針對醫院內職工進行營養知識相關科普宣教過程中,要結合年齡等因素對重點群體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和宣傳,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營養宣教和營養干預的有效性。
膳食調查結果發現,該醫院護理人員的膳食存在食用食物種類簡單,膳食搭配不合理等問題,針對該現狀,建議該醫院護理人員的膳食調整遵循以下原則:①增加薯類攝入量,粗細搭配要合理;②蔬菜水果的攝入要多元化;③減少牛羊肉的攝入量和比例,相反需要適當增加禽類、魚蝦類的攝入量;④年齡較大的護理人員需適當增加奶類及其制品的攝入量[5-8]。同時,該醫院只有部分護理人員對營養膳食知識比較了解,大部分不太了解;深一步的談話了解到有一部分人在明知道自己生活習慣不好的情況下還會繼續維持原有生活習慣,導致知識和行為的嚴重不統一[9]。建議該醫院護理人員定期開展營養膳食的宣傳講座,配合固定宣傳欄、新媒體平臺等方式不定時更新營養知識相關內容,宣傳普及營養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