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力 姜倩 王鈺瑩
【摘要】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具有改編基礎和契機,苗人樸素原始的古老歌話具有原生態民族氣息,動畫改編承接了這種文化特質,與以往文學動畫改編不同在于其文本的敘事形式的獨特性,決定改編原則和策略、改編語言符號系統的創新。
【關鍵詞】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
【中圖分類號】J9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2-008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2.02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優秀青年項目“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研究”(22B0118)成果。
在文學藝術領域,改編無所不在。文化的傳承大多是在改編的狀態中得以實現。我國古典文學和民間神話在改編中得以傳承,在一次次的創作中重煥光彩。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許多動畫片通過塑造民族英雄形象,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有益載體。這些基于改編的研究和探索承擔著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的功能,對于文學、動畫的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分析
(一)文學動畫改編的相關研究
國內涉及改編學的研究不少,主要聚焦在真人電影的文學改編。關于文學動畫改編的研究少有涉及。現有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文學動畫改編個案研究:羅良清、崔亞娟等對于《西游記》動畫改編的研究;張羽嶠、趙晉妍、王昱杰等對哪吒經典形象改編后的接受情況、文化符號展開研究;楊越洋、張應翔分別從文本的傳承角度、人物塑造探討了《姜子牙》的改編。
文學動畫改編的敘事研究:陸方、朱仁昊從敘事與傳播的角度對《姜子牙》的改編展開研究;何麗君、李艷就哪吒志怪敘事傳統與動畫改編的敘事學展開探討;顧晨晞談《花木蘭》的差異性文化敘事。
文學動畫改編的回溯與比較研究:涉及中國動畫改編回溯,如岳凱月、陸小玲的研究;中外動畫改編的比較研究,如胡淼、劉元直、譚旭東從文化構筑、生態敘事、故事形態分析談花木蘭的動畫改編;由古詩、古歌改編而成的動畫片近幾年以《元日》《相思》《游子吟》《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代表的作品,是根據抒情詩歌來改編的動畫片,都是小而閃光的正面案例。
(二)少數民族文學動畫改編的相關研究
少數民族文學動畫改編是學界關注的重點。
20世紀50年代,國產動畫人在探索民族風格時,十分關注從少數民族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寓言等題材中汲取營養,創作了許多少數民族題材的動畫電影。
從70年代到90年代末,民族化動畫改編由成熟轉為沒落期。
“進入21世紀,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2001 — 2005年,這是新世紀我國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作品的籌備階段,這一時期鮮有成熟的動畫作品公開放映。2006— 2010年,是新世紀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的起步階段,少數民族題材動畫重新走入了國人的視野,創作類型以動畫短片與動畫電視劇為主,代表性作品是蒙古族題材動畫電影《勇士》,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2011— 2015年,我國少數民族題材動畫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題材也從以北方民族為主轉變為南北方協同發展。2016年至今我國少數民族題材動畫全面進入轉型階段,由政府部門牽頭或委托機構、企業制作動畫片的模式成為主流。近幾年少數民族經典文學作品始終是動畫創作者關注的重點。” ①
少數民族文學動畫改編中的英雄研究。張旭中認為近20年以來的70余部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作品中,英雄故事是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的一個重要主題。我國少數民族題材動畫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極具代表性的英雄形象。唐忠會簡析了少數民族動畫英雄敘事的意義;徐小棠、王芳、張旭中還淺議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的敘事策略和生態敘事;張旭中、曾霞試析了少數民族動畫中英雄形象;喬易、秦曉海、包朝魯孟探討了英雄類型動畫的制作。
(三)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的相關研究
涉及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的研究鮮見。田茂軍等談及苗族古歌的現代轉型與出路時認為,“苗族古歌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學文本,這些古歌反映了苗族歷史、文化的概貌。悠久的古歌古語透露出極為豐富的文化信息,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基于苗族古歌的創意產業開發可行,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②常亞恒指出了動畫藝術對苗族民間傳說故事的傳播優勢及價值。徐新建、趙銳以《仰阿莎》為例,就苗族古歌到劇本改編開展討論與文化解讀。王卓敏對湘西民族文化與動畫創作教學的互動展開研究。鄒曉蘭淺談了湘西民間故事動畫改編方式,但未做實質性研究與改編。陳炳坤討論了苗族民間文化元素在動畫創作中的應用。嚴卿方從敘事、情節、角色三方面重構論述了苗族民間文學《仰阿莎》動畫改編中的敘事重構問題。
涉及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的動畫改編少見于動畫創作。1981年的動畫片《龍牙星》是苗族版的女媧補天故事。1996年根據苗族民間故事改編的動畫片《百鳥衣》。2008年的一部動畫短片《苗王傳》改編自苗族故事——苗王的傳說,講述了苗族始祖戰勝洪水的故事,對苗族文化歷史進行重構,給學界提供了新的改編思路。2017年動畫片《盤瓠傳說》表現了苗族、瑤族始祖盤瓠的愛情故事。以上動畫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礎和參照。
總之,文學動畫改編研究較零散,對古詩歌動畫改編的研究鮮見。學界多關注易于動畫改編、有較完整情節的少數民族民間故事、英雄傳說等,對于少數民族古歌古語文本的動畫改編關注較少;少數民族文學動畫改編近幾年是學界關注的重點;動畫改編中涉及英雄的研究,多聚焦于動畫改編后的動畫成片和動畫“英雄現象”的研究,集中在英雄敘事的意義、英雄形象比較、敘事策略等方面,對于改編過程即被改編文本的內容、內涵和特色以及與改編方式內在關系的研究不足,對少數民族“動畫英雄挖掘創造”研究不足;當下關于湘西苗族古歌動畫改編的研究止于淺談和初探,涉及英雄古歌改編的研究罕見,但已有改編動畫片為本研究提供了參考。
二、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的研究
(一)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的時代語境
第一,湘西苗族古歌的生存危機。傳統的口傳心授依然是湘西苗族敘事性口傳文學的傳播與傳承方式,這種方式逐漸失去傳播主體和傳播生態,主要靠傳承人的言傳身教以及大量記憶和表演技巧的非遺項目面臨失傳的危機。
第二,湘西苗族古歌承載形式轉變。利用數字影像技術和數字媒介,對湘西苗族古歌進行數字化處理,包括采集、轉化再現、詮釋解讀、儲存傳播等,使其從傳播傳承的主體性、唯一性向共享性、多樣性、可持續性轉變。動畫的介入也使公眾對非遺的認知與接納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第三,文化產業繁榮需要。湘西苗族古歌的數字轉化,是信息與內容產業的匯流,二者之間超出了傳統含義的關聯性,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增強多元化供給能力,滿足多樣化社會需求,能繁榮文化市場。
第四,時代需要英雄。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英雄精神是民族精神內核和源泉,是民族與國家發展的助推力。謳歌英雄是文藝創作的母題之一,英雄情結的文化淵源和上古神話英雄的行為力量息息相關,上古神話中的英雄也為后人樹立了內心渴求的英雄原型,這在少數民族動畫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第五,中國動畫復興的必然選擇。中國動畫幾十年發展經驗告訴世人,發掘民族文化藝術經典依然是中國動畫改編的重要途徑,且已卓有成效。
(二)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的基礎
首先,“苗族英雄古歌具有廣泛的發展空間和大量的受眾。苗族古歌是苗人的民族標記。苗族古歌不僅在本族群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力,而且在其他民族的眼里也有相當的文化魅力,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民間文化資源是發展創意產業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源泉,有巨大的商業潛質。” ③湘西苗族古歌中有很多的英雄故事,從開天辟地到人類起源到社會生活,這些豐富的哲學理念、應有盡有的內容、親切感人的神話傳說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發展動畫文化創意產業的寶貴資源。
其次,苗族英雄古歌動畫改編已有成功的案例可資借鑒。當前許多文化強國都利用自己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優秀的民族動畫改編層出不窮。豐富多樣的古歌文本是動畫改編的重要源泉。古歌文本中很多的人物故事本身比較符合動畫改編需求,其中經典名著已是深入人心,都是動畫改編成功的有力保障。
(三)湘西苗族英雄古歌的敘事傳統
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藝作品,是苗族文藝起源觀的表現,這種敘事觀具有:樸素性、零碎性、多樣性,源自仿生說、神授說、天上說、勞動說等;敘事文體: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屬于民間敘事文體(或說口體)形式多樣,靈活多變,就其口頭表現形式而論,可歸納為演唱體、敘述體、念述體、敘唱混合體等。就其文本文體形式有詩歌體和散文體等;敘事主題:敘事性英雄古歌常見于創世、敬祖、民族遷徙、部落紛爭等主題中;常見的敘事形態:解釋性敘事、歷史性敘事、悲劇式敘事。敘事方式:多為問答式敘事、對比敘事、歌骨歌花交錯敘事。人物敘事:苗族古歌中人物(鬼神)眾多,人神糅雜,但是許多人物只有一兩句話、一兩個活動,只有少數人物事跡豐富,性格飽滿。這與很多民族史詩尤其是英雄史詩相去甚遠。但是人物敘事在古歌中仍然富有特色,有的還獨樹一幟,主要分為“扁平人物”和“圓形人物”。時空敘事:古歌的敘事中,“整體時間”起著統領全部的作用,其他敘事時間處于從屬地位,前者提綱挈領確保敘事程序、邏輯不亂,后者豐富多樣,增加起伏跌宕感,更加富于敘事美感和演述美感。在空間敘事中有抽象空間、半抽象空間、具體空間的敘事表達。敘事傳統的變化:敘事內容的漢化呈現出漢族題材苗語形式、漢族內容苗語情節、敘事內容苗化改造等特色。
(四)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的原則與敘事策略
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應尊重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表達;注重民族性與當代性相結合;堅持提升審美、強化價值引領。與此同時,還需要遵循一定的敘事策略——重構策略。改編的方式通常有“移植式”“注釋式”和“近似式”,就湘西苗族英雄古歌豐富的文藝觀、原汁原味的古語特色而言,適合把文本原著當成“原始素材或誘因”,要求表面上的忠實性。故事背景或人物設定為創作靈感,打造一個全新的故事框架,為自身的主題服務表現為對原著的一種“重構”。
“陌生化”敘事策略。湘西苗族許多英雄古歌與中原文明民間故事內容同源,加上敘事傳統的變化,表述立場異同,在動畫改編時,劇本結構敘事陌生化處理,在受眾原本熟悉的文本上進行“陌生化”表達,對古歌中原有的意義符碼進行解構和重組,賦予全新的闡釋,從而使受眾產生全新的審美感受。具體從故事情節架構、人物形象塑造、敘事手法運用、主題思想闡釋四個層面進行處理。
奇觀化敘事策略。湘西苗族古歌有敘唱混合、念述結合等特點,具有神秘主義色彩;敘事技巧有問答、交錯式敘事等,充滿想象的空間。將其轉換、轉向現代審美趨向下的影像敘事,能契合古歌文本特點,促進內涵表達,彰顯民族特色。這些特質為動畫改編的敘事帶來新變化。
民族化敘事策略。民族化敘事不僅限于表現傳統文化或題材,還要表現當代生活和時代精神。應該始終把握敘事、把握民族文化內涵。只有具有一定民族文化內涵,敘事才能具備深度,敘事情節的生動才能避免民族文化元素簡單地再現。
認同化敘事策略。在少數民族動畫英雄敘事與民族文化傳承與弘揚中,要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認同,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 ④通過動畫的形式把中華民族共同價值和認同植入到英雄敘事主題和哲學內涵中。
(五)湘西苗族英雄古歌動畫改編的語言轉碼
對古歌動畫改編時,如何將古語轉變為動畫語言,如何將動畫特定的語言符號系統表達出來是改編的關鍵。動畫對于古歌作品的改編應有獨特的語言符號系統:古歌的語言向動畫語言的轉型,需要將古歌文本中英雄形象進行動畫視覺符號化、再現;古歌語言向視覺語言的跨界轉型,將文本中時空的關系進行動畫呈現,對象心理活動進行動畫外化,以及特殊語義的動畫表達,其中經常運用夸張變形、符號化、擬物等處理手法;動畫改編的結構重塑,對古歌的“解構”與“建構”,進行敘事策略的處理;古歌改編動畫的形式語言表達,涉及視覺形式、英雄形象、聲音形式、湘西苗族傳統藝術形式、風俗儀式等。
三、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動畫改編在民族文化
傳承中的意義與價值
少數民族題材被制作成動畫,受到民眾喜愛,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是宣傳民族文化的手段,可以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要,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少數民族英雄題材動畫在維護‘多元一體的民族文化和抵御文化滲透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⑤湘西古歌英雄主題動畫改編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有力武器,能夠將其進行傳遞,將少數民族題材與國家的意識形態結合起來并有效地轉換為直觀的、易被群眾接受的、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英雄動畫所蘊含的國家意識形態屬性及功能毋庸置疑。
四、結語
文學作品是動畫改編的源泉之一,動畫改編使得文學轉換其他形態得以普及和流傳,文學作品可以在動畫改編中再生。湘西苗族敘事性英雄古歌是一種口耳相傳的民族文化傳統,本質上是一種活態的、具有生命力的生活文化,作為國產動畫藝術的源頭活水、智力資本,探討其動畫改編具有多重價值。
注釋:
①張中旭:《21世紀以來的少數民族題材動畫發展及研究現狀》,《民族藝林》2018年第5期。
②③田茂軍、夏大平:《民間文學文本的現代轉型與出路——以湘西苗族古歌為例》,《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13期。
④唐忠會:《簡析少數民族動畫英雄敘事的文化傳承意義》,《當代電視》2020年第4期。
⑤徐亞男:《新中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發展(1990-至今)》,《文藝生活》2018年第12期。
參考文獻:
[1]吳一文.苗族古歌敘事傳統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6.
[2]吳斯佳.文學經典傳承視野下的動畫電影改編研究[D].浙江大學,2014.
[3]陳艷.新時代國產動畫電影對文學經典的改編研究[D].湘潭大學,2018.
[4]石壽貴.古灰歌[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20.
[5]陸小玲,倪祥保.“傳承”與“拓新”:中國動畫電影改編回溯[J].電影評介,2020,(5).
[6]秦楓.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生存與發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
[7]夏大平.民族史詩的現代展演——以苗族古歌的創意開發研究為個案[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