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芳
摘要:文章以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契機,理清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軌跡、生態危機、環境問題,基于國內外形勢分析當下經濟的發展機遇和現實挑戰,從正反兩方面辯證論述我國發展理念從“黑色”到“綠色”的生態轉變的必然性、從唯GDP到綠色GDP的價值重建的科學性和從“五位一體”到“新發展理念”綠色延伸的全局性整體性,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和高質量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綠色發展 演進過程 轉型
引言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中國政府對社會經濟如何“又快又好”的發展作為工作成效的檢驗標準,在不斷深入的改革階段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指引,拓寬了發展渠道和載體平臺;廣大的學者們則對發展的理念、模式等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出版和發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論文,形成了豐富的科研成果。這兩個方面為當下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力參考。
1 從“黑色”到“綠色”的范式轉型
面臨資源環境的不斷惡化,外延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從黑色發展范式向綠色發展轉型是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發展道路得到世界各國的響應和推崇,也為中國引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價值遵循和實踐指南。
1.1 反思“黑色發展”道路
工業文明為世界創造了迄今為止最為輝煌的財富,將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發揮到極致。發達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力一方面給人類發展提供了短期的發展動力和經濟紅利,另一方面也給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生存環境等帶來重重危機。這種只追求物質財富的“黑色發展”范式導致人與自然關系日益緊張,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在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而付出沉重代價之后,人類開始反思“黑色發展”道路非理性、短視行為的危害,進而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人類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全球生態問題情況下,選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榮的“綠色發展”道路。審視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承認自然環境的綠色價值,是綠色發展戰略的實現形式和必由之路。[1]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邁進新時代,廣大人民過上了殷實的小康生活,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由傳統的“黑色發展”模式轉向“綠色發展”模式,由“工業文明”轉為“生態文明”,培育全社會良好的發展環境。
1.2“綠色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發展”是兼顧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發展范式,是相對于傳統“黑色發展”范式而言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是對“黑色發展”模式的超越。“綠色發展”作為一種新興的發展模式,關注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選擇“綠色發展”道路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一方面,綠色發展是應對全球生態危機的需要,是破解中國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的需要,更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另一方面,綠色發展是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外發展的經驗教訓所產生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從改革之初的“粗放型”到十四屆五中全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其間依靠消耗自然資源支撐發展的“負重之路”舉步維艱,再到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把握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治理嚴峻的環境現實問題。據《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態林、天然草場均存在不同程度惡化。
客觀自然規律和人類“后知后覺”后,中國的未來之路上強烈呼喚綠色發展。我們黨不斷探索和總結,研究新情況、找尋新問題、謀劃新思路、發展新理念,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發展觀為指導,以高效、清潔、低碳為發展方向、用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代替傳統的黑色發展范式的有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道路。可以說,“綠色發展”模式是應對我國日益嚴峻生態危機的必然選擇。
2 從唯GDP到綠色GDP的價值重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付出了沉重的資源代價、環境代價。綠色發展使我們反思唯GDP發展觀:盲目投資產生的GDP是一種得不償失的無效增長。因此,必須樹立全新的綠色GDP理念,不唯“GDP”又要有“GDP”,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2]
2.1 唯GDP的反思
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自然發展條件下衡量地區經濟實力、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在GDP統計時代,人類的行為活動和各項事務都圍繞GDP運轉。然而,GDP指標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GDP的增長忽略增長的質量和對環境造成的社會修復成本,不能反映人類福祉的增加,也易于模糊對均衡發展的認知。人們過去熱衷追捧GDP,是因為GDP確實能帶來社會財富的增加,也是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也消耗了大量的存量資源和惡化了既有的生態環境。據2010年中國環境經濟核算統計結果顯示,我國生態退化成本約為當年GDP的3.5%,生態破壞損失占當年GDP的1.01%;2019年公布的人類發展報告顯示,我國位居189個國家和地區中第85位,低于人均國民收入排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表示:GDP增長只是一種手段,許多國家把它作為追逐的單一目標,但不得不說,一味追求GDP必將導致生態危機的出現。
2.2 中國綠色GDP的重啟
20世紀以來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超出了大自然自我修復的能力。面臨傳統GDP統計的缺陷,聯合國統計署首次提出綠色GDP,實行綠色GDP核算就是要把資源損耗、環境退化、生態破壞和土壤污染治理的成本從GDP中扣除。因技術水平的限制,綠色GDP中的資源耗減成本尚無法納入進來,僅計算了生態環境退化成本。綠色GDP是新時代對發展模式的革新,顛覆了傳統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也沖擊著人們的心理承受力。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因此,中國迫切需要綠色GDP理念,為實現綠色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和測評指標。從實踐上看,我國早在2004年就開始啟動綠色GDP研究項目,但綠色GDP核算遭遇了一定的困境,直到2015年環境保護部重新啟動綠色GDP研究,在內容上增加環境承載能力,在技術上充分利用污染源普查數據,在核算角度上既核算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又核算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效益。[3]通過核算經濟發展的質量與環境承載量,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成為遏制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勢的利器。
3 從“五位一體”到“新發展理念”的綠色延伸
從“五位一體”再到“新發展理念”,使得生態問題在政治層面得到了空前的重視,“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是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順應了時代要求。
3.1 開啟中國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新時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出現呼喚新的發展理念引領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共產黨越來越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兩個文明”到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三位一體”,再到2005年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首次提出“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正式納入“五位一體”并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更加突出了生態文明的戰略地位,彰顯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決心。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作為我們黨執政理念。五大發展理念凝集了當代中國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我們黨對發展認識的深化過程,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的生態觀和發展觀。201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通篇貫穿著“綠色發展”主基調,綠色發展理念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必將有力推動中國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3.2 實現“新發展理念”的綠色統一
“新發展理念”強調整體性,是五個方面的有機組合,即生態文明要實現綠色創新、綠色協調、綠色發展、綠色開放、綠色共享五個發展方向的綠色統一。第一,綠色創新是動力。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航天、高鐵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整體而言,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因此,必須實施和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生態文明,通過依靠綠色科技、綠色產業、綠色制度創新,走出一條綠色創新發展的道路。[4]第二,綠色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不平衡問題由來已久,城鄉二元分割、區域發展失衡等方面嚴重影響了美麗中國的整體性發展。發展必須均衡而不能失衡或失調。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有整體思維,統籌城鄉區域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持續增強美麗中國的發展后勁,探索出一條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齊頭并進的綠色發展之路。第三,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關鍵要處理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實現生產生活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走出一條綠色生態、綠色生產、綠色生活和諧的綠色共贏道路。[5]第四,綠色開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開放發展是我國國際形象建構的需要,是中國引領世界經濟擺脫危機的需要。當前國際經濟競爭發生著深刻變化,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因此,必須順應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綠色治理,推進“一帶一路”綠色合作,承擔起國際生態責任,構建利益共同體,走綠色開放發展道路。第五,綠色共享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共享發展就是讓廣大人民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人人共享生態文明成果。
4 小結
立足新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實現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理念先行,在發展行動中必須堅持以綠色理念為先導。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將發展放在重要地位,在發展中解決發展問題。回顧綠色發展演進歷程與發展模式,理清綠色發展的核心思想,深刻總結經驗教訓、深入認識發展規律、篤定發展目標、方向、著力點,為實現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助力。(作者為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智能建造工程系副教授)
參考文獻:
[1]陳慧.改革開放以來綠色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21.
[2]段永峰,頊文晴,羅海霞.中國省域綠色創新效率與綠色發展效率耦合協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235-243.
[3]方應波.我國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綜述——基于文獻計量與社會網絡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8).
[4]史丹,李鵬,許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9):108-118.
[5]毛華濱,劉蘇燕.綠色發展理念的四重維度[J].理論視野,2020(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