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芒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固體廢物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2021年2月以來,惠州市先后被納入廣東省9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以及國家100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經過前期精心規劃部署,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已全面鋪開,在健全“無廢城市”建設體系、完善運作機制、增強防控能力、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持續發力,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無廢城市”建設的“惠州模式”。
點上出彩,體系建設扎實推進
為結合惠州產業結構特色做好“無廢城市”建設,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精力進行調研、規劃、部署,確保高位推進,逐步構建起具有惠州特色的“無廢城市”建設體系。
2022年9月,《惠州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出爐。《方案》圍繞“無廢城市”建設,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最終處置、保障能力及群眾獲得感5個方面制定了56個具體指標、131項任務內容及28項工程建設項目。其中,“自愿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數量”“綠色設計產品數量”和“綠色供應鏈數量”等為惠州特色指標內容。
今年2月,惠州市重新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無廢城市”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統籌推進全市相關工作,并將“無廢城市”建設列入惠州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行動方案重點工作內容之一。
“當前,全國‘無廢城市建設還在探索期,這對試點城市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在建設過程中能夠擁有較大創新空間;另一方面可借鑒的成功經驗不多,想要出新出彩,就只能在摸索中前進。”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工作負責人介紹說。
“年初,我們組織市無廢辦工作人員赴珠海、中山、佛山等兄弟城市調研交流,開拓工作思路;同時,組織人員分別赴市農業局、工信局、衛健局等單位進行深入溝通,推動部門各負其責、通力合作,保障‘無廢城市建設各項工作順利實施。”該負責人介紹說,惠州市在“無廢城市”建設方面有一定基礎,但要形成全市“一盤棋”,還需要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做好牽頭統籌和技術指導工作。
在制度建設方面,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緊鑼密鼓著手編制包括惠州市“無廢工廠”建設模式研究、惠州市石油化工行業、電子電路行業“無廢工廠”建設標準體系研究等行業標準,為“無廢城市”建設各個重點環節提供技術支持。
在監管執法方面,開展包括電子電路行業、石油化工行業固體廢物環境審計工作、工業固體廢物全過程規范化管理研究及考核指標體系研究2項任務。同時,協調公安、海事、城管、交通等部門一起加大固體廢物處置方面的監管執法力度。
“無廢城市建設是一項創新性工程,必須依托創新性理念和措施,立足本地,創新固體廢物質量模式,狠抓工程建設和管理提升。打造市縣區同創的工作模式,將該項工作與原有各專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指標體系。”該負責人向筆者介紹道。
線上結果,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惠州制造業“家底殷實”。《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更是在“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超高清視頻顯示”和“現代農業與食品”4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領域將惠州列為核心城市,這也意味著,惠州市在“無廢城市”建設中要特別注意結合重點支柱產業突出本地特色。
目前,惠州圍繞重點行業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和生產制造全過程的綠色化,越來越多的惠州企業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達到節能降耗、綠色低碳的綠色制造目標。
今年3月,工信部公布了《2022年度綠色制造名單》,惠州聯合銅箔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南亞塑膠工業(惠州)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獲評國家綠色工廠,另有博羅縣九潭天羽漂染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的40種產品獲評國家綠色設計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與此前入選綠色設計產品大多為電子信息產品不同,今年惠州入選的國家綠色設計產品中,不乏針織印染布、合成纖維針織印染布、計算機通信電纜、塑木型材等傳統產業的產品。借助綠色設計理念,這些傳統產業企業在產品設計開發階段系統考慮原材料選用、生產、流通、使用、回收和處理等各個環節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力求在產品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資源能源消耗,盡可能少用或不用有害原料,加快綠色化轉型升級。
園區循環化改造也是實現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據了解,2022年,惠州市推薦惠陽經濟開發區申報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完成對惠東產業轉移工業園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的中期評估,惠州市大亞灣石化區等6個工業園區也被列入廣東省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并通過驗收。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惠州市累計創建國家綠色工廠27家、綠色產品286種、綠色園區2個、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家,綠色制造名單數量持續走在全省前列。
“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產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項目13個,總經營規模為79.471萬噸/年,是惠州及周邊13個地級市危險廢物最終處置的重要基地。”惠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惠東縣、仲愷區、大亞灣區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2023年底前,惠州將新建7座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實現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一縣一廠。”
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惠州市已建成運營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共5座,處理能力達8550噸/日,實現了原生生活垃圾的“全焚燒”、“零填埋”、“無外運”、100%無害化及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處理目標。筆者還了解到,惠州市計劃于2023年開展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該平臺建成后,將建立生活垃圾“投、收、運、處”全過程智能化監管系統,實現各類生活垃圾全過程信息化、精細化、智能化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還是全省首個省級醫療廢棄物管理體系試點城市。截至目前,已推進2835家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使用省級醫療廢棄物管理系統,數量居全省首位。
根據《方案》要求,接下來,惠州還將持續推動危險廢物源頭減量,完善危險廢物收集體系,完善危險廢物監管源清單,探索危險廢物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提升醫療廢物處置風險防控能力。
面上開花,全民參與蔚然成型
“無廢城市”建設涉及方方面面,目標達成絕非生態環境部門一家可為,需爭取市直有關部門、縣(區)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等支持,號召各行各業加入“無廢城市細胞”建設中來。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惠州市從一開始就著力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專業培訓和宣傳引導,用各種方式向社會各界傳達共識、爭取支持、營造氛圍。
4月19日,惠州市生態環境局與市教育局聯合舉辦“無廢城市”建設進校園活動,用主題科普講座的方式,向惠州市第一中學的同學們詳細講解了“無廢城市”的概念和做法,引導中學生踐行綠色生活理念,并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參與到“無廢城市”的建設中來。
“無廢城市,從我做起。作為學生,要做好垃圾分類、少用一次性用品,用源頭減量的方式助力無廢城市建設。”惠州市第一中學一名初二學生表示,這次活動對她的觸動很大,她將以實際行動參與惠州“無廢城市”建設,為綠美惠州添磚加瓦。
5月22日,位于位于惠城區青少年宮的惠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科普館舉行開館儀式并進入試運營階段。“有了這個科普館,大家可以學習到很多實用的垃圾分類常識,日常生活垃圾分類再也不怕分錯啦,贊!”惠州市民王女士在參觀后激動地說。
該館建設面積約500平方米,分為五大功能區,按照前言、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惠州實踐”、趣味科技互動等內容進行布局,運用圖文展板、新媒體播放、VR互動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深入淺出的科普教育,讓市民們感受到垃圾分類的樂趣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據了解,惠州市下一步將打造“無廢城市”文化品牌,進一步激發市民參與“無廢城市”建設熱情。通過推動設立“無廢惠州日”,聯合國內主流環境媒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形成上下聯動的宣傳合力,營造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良好氛圍。
“我們力爭在2023年完成培育60個包括工廠、商場、社區、校園、機關、攪拌站等在內的‘無廢城市細胞的工作目標,需要全社會齊動員,共同努力。”相關工作負責人表示。
朗朗晴空,徐徐清風,民生之要,百姓之盼。“2023年,是惠州市‘無廢城市試點建設的關鍵之年。”惠州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我們要對應考核指標要求,聚集重點任務,合力補齊短板;另一方面,在建設過程中,要改革創新、奮勇向前,全力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無廢城市”建設成果,為綠美廣東建設提供“惠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