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悅歆 何昱杰


【摘要】從古代的歷史小說到近代的通俗寫史,再到當代的公眾史學,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歷史普及教育呈現出多樣化的形態。特別是近些年,超文本形式的歷史類視頻制作成為歷史普及的熱門方向,互聯網上出現了一批歷史類自媒體的從業者。以B站歷史科普類自媒體為典型案例,分析歷史科普類視頻的創作特點和傳播規律,對促進公眾史學與視頻自媒體的結合,以及推動公眾史學研究的豐富和完善,皆有極大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B站;科普;視頻;公眾史學;流行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5-0094-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29
基金項目: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背景下中國近代史趣味教育app研發”(項目編號:202110373073);淮北師范大學“三全育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安徽黨史名人視覺小說的設計與開發研究”(項目編號:03103014)。
歷史普及教育是歷史教育的一部分,有別于課堂上的歷史教學活動,歷史普及教育的著力點主要是通過各種淺顯易懂、引人入勝的方式來傳播歷史,以期提高公眾的歷史知識素養和國家認同感。改革開放以來,大眾對歷史文化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成為歷史研究不可忽視的問題。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大眾獲得歷史知識越來越便利。B站、抖音等平臺經歷了多次技術迭代后,創作者在平臺上發布視頻的門檻大大降低,許多歷史愛好者成為歷史知識的傳播者,甚至成為歷史類科普自媒體的從業者。正是依托這些從業者,視頻網站已成為歷史普及教育的重要平臺,研究這些平臺出現的歷史知識普及現象成為當下學術不可忽視的方向。
本文將從跨學科的角度,結合傳播學與歷史學,初步分析B站受歡迎的歷史類科普視頻的表現形式,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即:如何看待視頻網站上各種類型的歷史類科普視頻?這些視頻能否有效達成普及歷史教育的目標?相關現象對于公眾史學發展有何啟發價值?對此類問題的探討有助于推動當下更廣泛意義上的思想文化建設。
一、B站歷史類科普視頻的表現形式
嗶哩嗶哩彈幕視頻網站誕生于2009年,是中國最早創立的彈幕視頻網站之一,經過十余年發展,B站逐步從聚焦ACG垂直領域的視頻社區發展成為聚焦各類文化的綜合型視頻社區。2021年6月,在第九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開幕式上,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提供了一組數據:B站有7000多個內容品類,其中有45%屬于泛知識類的內容,有超過7855萬用戶在B站學習,中國985和211大學里面,B站的使用率是82%,中國大學生已成為B站的主力用戶。[1]B站知識區的內容生產模式主要為PUGC模式,視頻的制作者被稱作up主,它們是個人或創作團隊。這些創作者大多具有良好的知識背景,做視頻的動力往往出自個人興趣,所以視頻商業化氣息較淡而學術性較濃。
B站視頻體系共有16個大分區,知識區是其中之一。知識區大致能分為8個子欄目,包括:人文歷史類、財經商業類、校園學習類、社科心理類、職業職場類、設計創意類、科學科普類以及野生技能協會類。[2]以關鍵詞“歷史”進行檢索,網站顯示出的相關視頻超過1000條,搜索頁面達34頁。B站作為一個有及時反饋系統的視頻網站,up主能夠根據觀眾的點贊、投幣、收藏和評論等數據快速獲知觀眾對視頻形式與內容的好惡程度,所以up主的視頻創作風格在經過數據試水期后一般會趨于定型。而歷史類科普視頻的制作門檻相對較高,風格轉換需要消耗時間成本還可能面臨觀眾的流失,故視頻的類型即是up主的風格類別。文章調研篩選了45位歷史類up主,根據他們視頻制作形式和多數作品側重點,將他們細分為四類,分別是說史類、圖示類、互動類和混剪類。下文選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位up主,把他們的相關數據依類列表。
由表格可見,B站歷史類科普視頻目前存在中國史、世界史和專題史三個大方向的選題。大方向之下,up主往往會選擇做一個朝代、一些國家或一群人物的系列視頻,并根據觀眾偏好對相關內容進行調整。如“小約翰可汗”《奇葩小國》和《硬核狠人》系列,“安州牧”《一口氣看完170年的亂世南北朝》合集,“于賡哲老師”的《熱門歷史傳言鑒定》系列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門研究食物史、藝術史等專題史的up主,例如“李昕升講食物史”“賽博食錄”“三口草莓”“西西相”等。這反映出,由于歷史的復雜性和UP精力有限性,所以視頻主題的選取既具有系統性、分段性,也具有專門性、生活性。而多層次、寬領域的內容呈現,使得B站歷史科普視頻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根據調查,歷史科普選擇最多的形式是講史。“講史”顧名思義是up主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將枯燥的歷史事實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可以說,up主充當了“說書人”的角色,他們往往還會選擇相關的影視畫面和背景音樂來配合講述,這一形式非常適合介紹歷史人物和講解歷史事件。小約翰可汗是這一類視頻制作方式的代表性up主,他的視頻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而出圈,其自創的俗語、歇后語、方言、特殊的比喻和重復出現的“梗”讓他的視頻很快從一眾講史類視頻中脫穎而出,甚至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通遼”宇宙亞文化。他的《奇葩小國》系列介紹了許多不為人所了解的第三世界國家,《硬核狠人》系列講述了一戰到冷戰背景下一批具有傳奇色彩并富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另一位up主安州牧在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制作中國古代史視頻,講述各朝代的風云變幻,其視頻擁有精良的人物立繪及配音,因而收獲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如果說小約翰可汗和安州牧代表的是一批業余愛好者、專業up主,那么于賡哲和葛劍雄兩位歷史學教授則代表了專業學者、業余up主。學者們的視頻帶有更強的專業研究色彩,但內容又能深入淺出,將重點集中于歷史講授本身,而不加配樂及輔助影像。他們的選題往往是時下熱門的、會讓公眾感到好奇的專題領域,如于賡哲老師談“科舉考試可以提前交卷嗎?”及“如今‘爹娘哥姐的稱呼是怎么來的”[3],葛劍雄老師談“中國第一代旅游博主徐霞客”[4]等等。這些視頻內容更貼近普通人生活,能快速吸引受眾以達到普及歷史知識的效果。
圖示類視頻側重于用地圖或沙盤來復原歷史場景,視頻制作者采取地圖或沙盤定位的方式,將國家疆域的變化、行政區劃的演變、戰爭的發展過程和人口的遷移線路等清晰直觀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史圖館是B站歷史區最具代表性的圖示類up主之一,他們從2014年至今,共做了十三版《中國歷代疆域變化》,從文明起源到晚明怠政共85張地圖,全網播放總量逾十億。除此之外,他們還制作了《中國歷代疆域變化:近代中國人民抗擊外來入侵和追求祖國統一的斗爭全程戰線變化》《緬甸歷史地圖》《高句麗歷史地圖》等。他們的視頻里面沒有配音解說,主要依靠少量文字對疆域變化過程進行解釋。相較于口頭講述,地圖和沙盤演示可以將歷史過程具象化,為觀眾帶來最直觀的視覺震撼。[5]以“沙盤上的戰爭”制作的《四渡赤水》視頻為例,當觀眾打開視頻,看到電子沙盤上密密麻麻代表四十萬國民黨軍隊的藍色標識時,才真正感受到長征途中三萬紅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和毛澤東同志高超的軍事指揮技巧。[6]
互動視頻是B站2019年新出的功能,旨在讓觀眾扮演特定的歷史角色去進行既有選項的選擇,通過選擇來體驗不同的歷史走向。這個過程里的互動學習能使觀眾將自己的意愿與情感代入到歷史人物中,通過對選項的選擇,感受歷史人物的經歷與命運。此時,歷史科普的受眾不再處于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轉而以參與者的身份對歷史進程的可能性進行演繹。在歷史互動視頻中,觀眾能扮演皇帝、公主、文臣、武官,也可以是普通市民、士兵和商人,借助身臨其境的角色扮演填補了歷史宏大敘事下的細節空白,其創意性、觀賞性沖擊著曲高和寡甚至佶屈聱牙的專業史學話語。互動視頻的存在讓觀眾能夠自歷史人物本身去思考他們所做出選擇的合理性,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這實際上能幫助廣大歷史愛好者,把歷史人物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社會關系及個人境遇下去理解其作用和地位,從而更好把握、發揚歷史主義原則。
混剪類視頻是B站常見的二次創作類的短視頻作品,它是up主通過提取經典的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的片段,配合激昂的音樂和剪輯手法制作而成,以求濃縮一段悠久的歷史。其具有主題突出、創意獨特、節奏鮮明的特點。一個5—10分鐘的視頻常反映一段千百年的歷史,并借助充滿節奏感的背景音樂、富有感染力的旁白、專業的剪輯手法向廣大觀眾展示了中國富饒遼闊的疆土、種類多樣的物產、勇敢勤勞的人民以及燦爛輝煌的文化。
二、公眾史學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梳理中國歷史知識普及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早期主要依附于思想宣傳和公眾娛樂而存在,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學者們才將其視作歷史教育的一個分支。中國最早的歷史知識普及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敦煌變文,它是一種取材于佛經、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的說唱體作品,類似于民間的話本。[7]宋朝時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使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出現了“講史”活動,即說話人在勾欄瓦肆里口述歷史故事,廣受城鎮居民的歡迎。隨著明清出版業的發展,歷史普及開始從口頭轉向書面文字,出現了“歷史演義”這一形式。明清時期,歷史普及的行為主體也從民眾向士大夫擴展。到了民國時期,歷史擔負起了培養“國家意識”的重任,在新史學思潮和白話文運動的推動下,知識分子紛紛開始通俗化寫史的嘗試。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顧頡剛所著的《本國史》《中國名人傳》和《中國歷史故事小叢書》,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和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等。民國通俗史學作品強調的通俗性、可讀性以及顧頡剛提出的“新瓶裝舊酒”創作理念,無不為后世的通俗化歷史寫作奠定了基礎。這一歷史時期作品體現出的愛國主義思想與中華民族的脊梁精神,直到今天依然是很多歷史普及作品創作的宗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滿足民眾對歷史知識的需求,吳晗主持編寫了《中國歷史小叢書》《論歷史知識的普及》等論著,強調了歷史知識普及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性。
20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通俗化史學作品的增多,史學界開始從學理上論證史學通俗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且對歷史普及過程中存在的媚俗淺薄、史實訛誤、史觀錯誤等核心問題進行了批判反思。[8]如黃留珠《時代呼喚通俗史學》、彭作祿《史學要通俗化與實用化是它走出低谷的突破口》、張先昌《歷史通俗讀物存在的主要問題》、楊東銘等《透視歷史世俗化現象》、朱清如《史學文化大眾化芻論》、齊世榮《要促進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等。
國內史學通俗化研究在不斷成熟的同時,也有學者意識到要把史學通俗化納入公眾史學的范疇思考,以便未來進行更系統之研究。公眾史學這一概念源于“public history”,中國學者將其與中國本土概念“通俗史學”和“大眾史學”相融合。雖然“公眾史學”概念仍無統一的定義,但學術界初步達成了共識,即:讓歷史回歸公眾生活,讓公眾參與到歷史解釋中,讓普羅大眾共享歷史敘事的話語權。關于此問題,姜萌、陳新、王記錄和錢茂偉等學者撰寫了系列論文。2015年錢茂偉出版了第一本系統介紹中國公眾史學的學術專著《中國公眾史學通論》,使中國公眾史學有了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提煉。[9]
21世紀初期,互聯網于中國蓬勃發展。互聯網對歷史知識組織與傳播方式的變革,打開公眾與歷史知識交融互通的大門,從此公眾史學與互聯網上的歷史知識普及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最初網絡論壇的興起就給史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自由討論的平臺,并掀起一股網絡寫史的熱潮。這種寫史形式的出現引發了學者的討論,如上青《當年明月:我與易中天草根所見略同》肯定網絡寫史,李劍鳴《“網絡史學”的神話與實際》則認為“當年明月”式的“網絡史學”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草根史學。特別是2011年,《史學理論研究》在第4期專門邀請幾位學者就互聯網與史學觀念變革進行了筆談,馬勇認為互聯網的運用使“人人成為歷史的記錄者、研究者有了現實可能性”。因此,今日的歷史學家如果不能靈活利用網絡平臺表達學術觀點,其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自然會受到削弱。圍繞這個主題,李劍鳴卻否定互聯網與史學緊密聯系的必要性。[10]但總體來看,多數學者還是認為在新媒體上發展公眾史學反而是機遇遠大于挑戰的。如孫瑱就認為:“新媒體在理論上創造了一個無限自由與開放的話語環境,沖破了原有的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壟斷模式,使知識重組成為可能。”[11]
應該講,步入新世紀后,學界對公眾史學的實踐和理論探討,均取得了可觀的成果,但在公眾性與專業性的統一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這里的公眾性主要指歷史知識普及的具體實施是一個多要素、多媒介參與的“傳受交互”過程,而這個過程中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大眾接受程度的差異都會造成公眾行為動向的遷移。這也決定了公眾史學的研究者必須與時俱進,時刻關注歷史文化消費模式的變化。通過回顧學術史可知,研究公眾史學的學者往往偏重探討公眾史學的專業性,而忽略了互聯網等媒介對公眾史學公眾性的影響,加之對當下熱門的傳播平臺了解較少,所以相關研究只能局限于表面的泛泛而談。
三、B站歷史類科普視頻對公眾史學的啟發意義
錢茂偉《中國公眾史學通論》將通俗史學分為史學的普及化和娛樂化兩大種類。在敘述兩者主要區別時,他說道:“普及性史學的編纂主題是職業史家,內在支撐點是服從科學,娛樂性史學編纂主體是文藝家,內在支撐點是服從大眾娛樂。”[9]B站歷史類科普視頻的作者很多都不是歷史學者,甚至不是歷史專業的學生。如“小約翰可汗”本科學習的是政治學,“海棠家的大肥魚”自稱是歷史電影愛好者,他們既不是史學家也非文藝家,但其視頻作品無疑都達到了極佳的科普效果。這正說明,歷史類科普視頻是公眾史學需要深入探討的內容。
回顧過往不難發現,歷史知識普及經歷了三次大的飛躍:一是宋元講史的產生;二是明清演義的產生;三是近代通俗寫史的產生。[12]而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的歷史類科普視頻的發展將是歷史知識普及的第四次大飛躍。應該講,自媒體創作的歷史類科普視頻打破了傳統的史學傳播路徑:一是用戶帶著明確學習目的打開視頻,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能在彈幕或評論區提出自己觀點的能動者;二是視頻制作者能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將專業知識轉換成通俗易懂的內容分享給觀眾,從而獲取更多人的關注。雖然視頻制作者們做到了通俗化的歷史敘事,但他們的作品不是簡單的普及性史學,也不是簡單的娛樂性史學,而是一種綜合體。用比較研究的視角來看:一方面,歷史科普類視頻的文案很接近傳統的通俗寫史,即由歷史愛好者來執筆,書寫出趣味性強、深入淺出的歷史文本,以降低歷史知識學習的門檻;另一方面,歷史科普類視頻有別于傳統的通俗寫史,它采用了大量數字傳媒的手段來輔助觀眾理解歷史知識。可以說,自媒體平臺上的歷史科普類視頻是一種全新的歷史知識普及的模式,它既包含了傳統的通俗寫史內容和電視科普視頻的講解旁白,更包括了眾多順應自媒體時代的新技術手段,可以概括為“公眾網絡史學”。
B站作為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綜合性視頻社區,不僅增加了歷史知識普及的途徑,其歷史類視頻的傳播現象,還為公眾史學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歷史愛好者的圈層化。在通俗寫史風靡的早期,網絡論壇因其開放性和互動性,產生了很強的群聚效應。歷史愛好者在興趣的推動下,在論壇上用自認為最佳的方式來品評歷史,其他同好者得以圍繞某個話題聚集在一起。論壇這一形式式微后,歷史愛好者向QQ群、B站和微博等平臺轉移。B站點贊、投幣、評論、關注和轉發這一系列對內容進行反饋的行為,使平臺能更好地通過大數據算法推廣熱門視頻。正如《受眾分析》所說:“受眾不僅是人際傳播的而且是大眾傳播和互動傳播的參與者。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受眾不是只有消極吸收,還有積極反饋。”[13]當推薦算法與B站的內容分區相結合,用戶的推薦頁面就會顯示日常偏好的視頻類型。雖然這一機制在某種程度會限制受眾的知識視野,但它推動了歷史愛好者的圈層化。公眾會因對某個歷史人物、朝代或國家感興趣,而繼續擴展相關歷史知識。他們大多不是歷史學家,故碎片化的知識足夠他們作為談資,正是這種人人皆可參與的氛圍,將使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了解歷史乃至研究歷史。
總的來看,“在傳統傳媒時代,歷史知識的生產掌握在統治者與精英史家手里,強調‘傳播者的身份,以教育人的姿態向公眾灌輸歷史知識,社會公眾知識默默無聞的接受者”[13]。但于自媒體時代下,人人都可用自己的方式及角度解讀史料,人人又都能成為歷史文化的傳播者,甚至可以說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14]因此,在學者們將公眾史學分為公眾記史和公眾寫史兩部分之外,還需研究“公眾學史”,即去研究歷史愛好者是如何獲得及解讀史料的,以及互聯網平臺中歷史愛好者的內部歷史“梗”和“二次創作”等現象。
參考文獻:
[1]網易科技.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B站泛知識內容播放占比達45%[EB/OL].https://www.163.com/tech/article/GBJ6HMAS00097U7R.html,2021-6-30.
[2]崔亞娟,胡玉潔.B站知識區科普短視頻創作與傳播情況分析[J].科普創作評論,2022,2(01):19-27.
[3]于賡哲.如今的“爹娘哥姐”這些稱謂是怎么來的?中國古代稱呼的發展[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G4y1i7HY/.2022-07-22.
[4]葛劍雄.徐霞客:“中國第一代旅游博主”的傳奇人生為什么無法復制?[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e4y137gN/.2023-01-05.
[5]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圖·第十二版改[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9663012/.2021-08-22.
[6]沙盤上的戰爭.沙盤推演:四渡赤水(上)史上最詳細拆解長征最秀一役[EB/OL].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A411e7Qj/.2020-07-08.
[7]瞿林東.史學與大眾文化[J].史學史研究,1994,(02):4-11.
[8]錢茂偉.公眾史學的定義及學科框架[J].浙江學刊,2014,204(01):80-86.
[9]錢茂偉.中國公眾史學通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10]李劍鳴,王晴佳,王加豐,馬勇,王旭東,劉軍.互聯網與史學觀念變革[J].史學理論研究,2011,(04):4-22.
[11]孫瑱.公眾的歷史求真實踐——關于歷史知識生產與傳播新環境的思考[J].學術研究,2012,08):114-119.
[12]王記錄.當代史學通俗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史研究動態,2016,(03):54-57.
[13](英)麥奎爾.受眾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6.
[14](美)卡爾·貝克爾.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3.
作者簡介:
郭悅歆,女,漢族,安徽宣城人,淮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學生。
何昱杰,男,漢族,安徽合肥人,淮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