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新

在我記憶中,兒時,父母總是摸著黑晚歸,尤其是每年的“雙搶”時期。早稻收割上來,要立即種晚稻,割稻、挑稻、脫粒、晾曬、犁田、打耙、插秧、灌水……每件事都耽擱不得。
當時,我家有五六畝田,種的都是雙季稻,“雙搶”時大人們特別忙碌。父母早上四五點就要下田干活,晚上要到七八點甚至更晚才回家。
在年紀尚小時,我還不能幫著家里下田干活,父母就讓我和小妹在家把飯做好,等待他們回來。要等多久呢?往往是飯做好了,菜炒好了,都變涼了,還是不見父母歸來。
實在等得不耐煩了,我就去田里或打谷場喊他們回來,父母都在忙,口頭上答應馬上就好,但總是還要等上好一陣子。往往是,雞鴨鵝歸籠了,豬牛羊進圈了,月亮出山了,星星布滿夜空了,父母才會回來。
父母不回來,我和小妹舍不得打開家里的燈,家里通常要么是黑漆漆一片,要么只點一盞昏暗的燈。那時候,村里家家戶戶幾乎都是如此,晚上只要家里不是很亮堂,就說明大人們還未干完活回來。
父母晚歸,我們就只能既害怕又心焦地在門口等。每次,看到父母在夜色中朝家走來的模糊身影,我和小妹就高興不已,立即把家里的燈都打開,父親母親回來了,一家人可以在亮堂堂的燈下開飯了。
晚歸的人,確實是因為手頭上有重要的事,必須要完成。
有年夏末,發生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旱,晚稻十分缺水,必須要設法補水,否則極有可能顆粒無收。我們村決定挖一條長長的抗旱道,將很遠的外河里的水引流過來。河水要翻越三道坡崗,全靠柴油機帶動水泵,將水從低處抽送到高處,最后引到村里的池塘,再分到各家田中。
由于形勢緊迫,村中的成年男女都得上陣參與抗旱,挖渠、抬泵、接管、補漏……大人們每天都很晚才回家。我記得,有那么幾晚,我等著等著就睡著了,一覺醒來,父母還是沒回來,饑腸轆轆,但又想著父母在外面摸黑干活都還沒吃飯,我閑在家里,怎么能先吃呢?
抗旱道終于在某天晚上打通了,我清楚地記得,黑暗之中,我家門前干枯的池塘里,突然出現了一團團白花花的東西,一開始我以為自己看花眼了,接著又聽到嘩嘩的流水聲,我一下明白了過來——水引來了,稻子有救了!
不久后,父親和母親跟著一大群人樂呵呵地回來了,父親對我說:“趕緊開飯,吃完飯,我還要去放水。”他一臉興奮,絲毫沒有累和倦的感覺。是啊,有水了,就意味著有收成了,這年日子不再難過了,誰還在乎累呢。
和父母一樣,如今我和愛人也經常因工作太忙而晚歸。正在上小學的兒子每天放學獨自回到家中,都會給我打電話催我回家。我總說:“快了,等我忙完工作就馬上回來。”
這世上總有晚歸的人,也總有人在等待晚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