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地流轉、分工深化與經濟體效用提升*

2023-09-19 02:44:34李東松張芷璐王曉潔
浙江社會科學 2023年9期
關鍵詞:農業生產

□ 李東松 張芷璐 王曉潔

內容提要 農業土地流轉制度不但為農業土地的機械化、規模化經營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推動農村多余勞動力遷入城市、轉入工業等非農產業,為深化勞動分工創造機遇。本文在概述土地制度變遷過程中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與勞動分工深化的基礎上,構建數理模型分別考察了傳統農業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以及“三權分置”階段經濟體的均衡效用。具體而言,本文發現了農業土地流轉與勞動分工改善經濟體狀況的可能性,即交易效率、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與工人的勞動還原系數滿足一定條件,農業人口比例較小且與農機部門人口比例保持一定對應關系時,“三權分置”階段的生產模式能夠進一步改善經濟體的狀況。數值模擬結果表明,隨著農機具生產勞動分工的深化,農產品和一般工業品生產專業化經濟程度的提高將會極大提升經濟體的均衡效用。簡言之,土地流轉政策強有力的制度供給,為二元經濟的分工創造了源動力,由此引致的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機具生產勞動分工進一步促進了新業態下農業經濟的發展,從而提高了經濟體的效用。

一、引言

我國是產糧大國,但也是糧食進口大國。自2004年起,我國已成為糧食凈進口國(張揚和郝儀佳,2022),相比美國大型農場機械化生產模式,我國當前的農業經營方式規模化、機械化程度較低。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定位為糧食生產的底線,堅持“中國碗”里要裝“中國糧”。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土地依法自愿有償轉讓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學界對土地的規模化、機械化經營的研究由來已久。Schultz(1964)認為,如果僅沿用傳統的耕作模式,農民永遠無法快速增加土地的產量,但該農民若能掌握農業知識、科學運用機器,則無論土地如何貧瘠或者即使因其親戚鄰居嵌入城市而喪失部分農業勞動力,他依然能夠豐收。這充分說明了農業機械化在對農業生產存在顯著促進作用的同時,也為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但局限于機械這一資本要素的不可拆分性,要達到土地經營的最優效率須匹配相應的規模化土地,而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存在規模不經濟的短板,農機替代要素——農業勞動力的過剩明顯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師樂等,2018)。因此,要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科學合理地配置土地、資本和技術這些農業基本要素至關重要(石寶峰等,2019)。

“三權分置”制度的確立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為農業土地流轉創造了優越的客觀條件,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非農產業,從業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分工更為合理。但是,諸多阻礙生產率提升的土地流轉障礙依然存在,在農地流轉過程中,資本逐利的本性經常導致經營主體和村社組織之間形成“資本-權力”聯盟,損害了承包權主體的“權利”(范丹等,2018;呂添貴等,2019),具體表現為糧食安全保障農地的去糧化與非農化(黎霆等,2009)、不履約支付租金(范丹等,2018)等現象。實踐中,面對所有權與經營權主體的強勢地位,承包權主體處于絕對劣勢(朱冬亮,2020),地位弱化、困境固化(李懷,2022)。雖然“三權分置”制度確立后組織化流轉秩序逐漸居于中國土地流轉秩序的主導地位 (凌斌,2014),但自發流轉秩序依然非常普遍,土地流轉常發生在基于血緣地緣的鄰里親朋之間(賀雪峰,2015),以口頭協議形式進行,呈現較強的代耕性質,以致無法實現土地的集中連片經營 (杜姣,2022),不利于大型農機具的投入使用,嚴重遏制生產率的提升。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農地流轉政策頂層設計以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背景下,深入研究在農地流轉制度促進從業人口結構優化進而深化勞動分工這一過程中經濟體效用變化的問題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基于此,本文構建數理模型,深入剖析農地流轉過程中隨著勞動分工不斷深化、大型專業農機具不斷投產經濟體效用水平發生的變化,以期為農地流轉制度更好執行、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更好推廣提供參考。

二、文獻評述

所謂小農經濟(Peasant Economy),是指以眾多小規模農民家庭為生產單元的經濟模式,農業生產的地租、稅收是國家主要財政來源 (趙紅軍,2010)。從經營模式看,中國小農實質上是一個生產與消費合一的單位,通過以單位工作日報酬遞減為特征的內卷化生產方式發展“過密型”、而非發展型的農業經濟(黃宗智,2002)。小農經濟可以與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并存,但事實證明,這種進行“過密型”生產的小農經濟經營水平太低,遠遠無法與現代農業經濟模式相媲美。

學者們主要依托“二元經濟”框架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現代化問題進行探討。所謂二元經濟,是指發展中國家農業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導、工業以現代生產方式為主導的經濟局面。相關理論由Boek(1953)基于對印度尼西亞的社會調查率先提出,隨后由 Lewis (1954)予以完善。Lewis(1954)將發展中國家的生產劃分為農業與工業兩個部門,相比農業部門,工業部門的生產率較高,以致收入水平較高,從而可以積累資本不斷擴大再生產,同時較高的工資水平吸引著農村勞動力(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部門不斷涌入,從而促進整個經濟體發展。但Lewis(1954)尚未關注農業技術改進這一重要因素,Fei&Rains(1961)充實了這一理論。他們認為,二元經濟結構的構建是農業經濟在活化創新誘導機制作用下漸進演化的結果,具體而言,是對農業內外產生的剩余機會非常敏感的企業家群體利用其個人財富持續改進農業技術的結果。Jorgenson(1961)分析批判了 Lewis(1954)提出的模式并指出,農業剩余是工業部門產生、發展的先決條件和約束條件,只有出現農業剩余時,勞動力才會由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由鄉村向城市遷徙,農業剩余的規模決定著農業勞動力的轉移、約束著工業部門的發展。Harris&Todaro(1970)較為關注二元經濟結構轉化中城鄉勞動力遷移的就業率問題,其模型研究證實,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轉移的效果取決于由實際收入與就業率決定的預期收入水平。

在二元經濟結構下,關于經濟持續增長問題的討論較多。陳平(2002)依據廣義斯密原理指出,中國農村發展的基本路徑在于引進新技術、開辟新資源,譬如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跨區流動,從而為農村勞動分工創造條件、擴大市場規模。白永秀和劉盼(2019)基于土地制度視角的研究發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演進和農村勞動力的流動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同步性,因此要助推鄉村經濟振興,必須去適應土地規模化經營和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新趨勢,進一步優化土地和勞動力資源配置。郜亮亮(2020)以全國31個省份家庭農場5年的監測數據為據,建議推進農地產權制度改革并完善農地流轉市場,為家庭農場連片、長期規模化經營提供便利。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實施與不斷推進,明顯擴大了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的規模。但是由于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呈現出特有的 “離鄉不離土”特性,以及工業部門不穩定的工作機會不利于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農業理所當然形成了“制度化的半工半耕模式”(黃宗智,2010)。換言之,由土地流轉與勞動力市場發展所助力的人口外流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土地的小規模經營模式,農民以家庭分工與兼業的方式應對這一變革(楊華,2015)。

但有益的是,二元經濟下的農民兼業,增加了農村農業機械化需求,進而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勞動效率,推動農業勞動力進一步外流與工業生產勞動分工的發展。俱樂部理論框架下的相對靜態均衡研究表明,工業勞動分工細化引致的大中型農機供給成本下降與土地流轉加速引起的勞動力結構變革要求我國現階段應重點提高大中型農機供給能力,以降低農機服務成本(方師樂等,2018),從而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21世紀以來的農業發展實踐表明,農業機械跨區服務打破了農村土地細碎化、勞動力不足的生產約束。

綜上所述,已有文獻分別從不同視角對二元經濟的成因與發展進行了研究,但考察的因素還有所缺失。Lewis(1954)的理論忽視了工業部門發展的前提條件,僅從宏觀層面指出工業生產率高的事實,Jorgenson(1961)則過于強調并夸大農業剩余的重要性,Harris&Todaro(1970)考慮的收入問題也只是表面現象,這些研究均未重視Fei&Rains(1961)提及的技術因素。畢竟,在二元經濟模式下,技術進步實乃經濟增長第一要素 (陳學信,2020),但 Fei&Rains (1961)僅將技術局限于農業部門以及將技術進步歸功于敏感的企業家群體的做法是有待討論的,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研究均未考慮到土地制度因素。方師樂等(2018)以及方師樂和黃祖輝(2019)關于工業分工細化引致的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對農業勞動生產率影響的研究,也只是對農業發展的縱向分析。高帆(2007)在逐次放松條件的新興古典經濟模型框架下,從分工視角較為深刻地解釋了二元經濟的形成,并經實證分析指出,個人專業化水平與迂回生產程度等因素是二元經濟差異的主要誘因,但土地制度僅作為外生因素在政策建議方面有所涉及,工業分工的不斷細化勢必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情況也尚未提及。鑒于已有文獻的優點與不足,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本文不但考慮到農業與工業的分工問題,而且也將工業內部的分工問題(也就是農機具的生產)納入研究范疇;第二,本文深入研究制度因素的影響,即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下,農業勞動者根據自身的經濟福利決定是否向工業部門遷移,自發形成農業部門、一般工業部門與農機具生產部門的就業結構;第三,本文注意到部門之間勞動技能的差異,將農業部門與工業部門的勞動分別定義為簡單的平均勞動和復雜勞動,并通過設定復雜勞動與簡單平均勞動之間的還原系數進行深入剖析;第四,本文考察了在農業發展的三個階段經濟體處于均衡狀態時的效用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

三、土地制度變遷、農業機械化與勞動分工

建國70多年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重大變遷對農業經濟轉型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的因素,本文將農業用地制度變遷分為三個階段:傳統農業階段(建國伊始的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及人民公社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三權分置”階段。

(一)傳統農業階段

1949—1953年土地改革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權,提高了農民的生產激情。鑒于工業資本積累進程的推進,1953—1977年合作化與人民公社階段實現了農民土地私有向集體所有的變遷,土地、勞動工具等生產資料公有化,農村勞動力流動受到限制。同時鑒于20世紀70年代我國政府推行農機化戰略,農機化發展才受到重視。至1978年,我國機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機耕率約40.9%,但機播水平僅為8.9%、機收水平為2.1%。①顯然,這一階段農業生產要素以土地、勞動為主,農機數量整體增長遲緩,農業技術生產效率低下。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

1978年底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率先開啟“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土地承包模式,到1980年,全國包產到戶比重增至20%(張旭和隋筱童,2018)。1983年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基本實現,但初期的承包期僅兩到三年。為鼓勵農民投資,提升土地生產率,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十五年以上”。得益于土地政策影響,我國農作物產量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均得到顯著提高,但農業就業人口顯著降低(魏熙曄和郭東杰,2022),農村過剩勞動力開始逐步流動。1982年農村過剩勞動力流動量為200萬,1989年增至3000萬,1993年達到6300萬(陳曉華和張紅宇,2005)。為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鼓勵勞動力跨區流動,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規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長三十年不變”,1995年農業部發布的《關于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意見的通知》也提出要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延續并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9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期限為三十年”、“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并首次頒發農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于是,縱貫南北的專業糧食收割農機隊伍日漸壯大,有力推動了農村細碎土地上的農機化作業。

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土地流轉行為逐漸盛行。為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2001年《中共中央關于做好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通知》強調“農戶承包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將它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 “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2008年國家將土地承包關系從“長期不變”改變為“長久不變”,并在連續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持續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

1978—2014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及相關土地流轉法規的出臺,進一步加快了農業農機化步伐,促進了分工的發展,農業生產過程中資本、技術投入增加,農業機械化程度大幅提升,農村土地流轉率逐漸提高。相關研究表明,20世紀80、90年代,我國農地流轉率一直偏低,直到21世紀后才開始逐漸上升。1999年我國農地流轉率約為2.5%,2008年則達到約8.6%,至2014年,該數據上升至約28.8%(許慶等,2017)。同時,農業機械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廣,我國機耕、機播以及機收水平都得到相應提升。如表1所示,1990—2013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得到了迅猛提高。

表1 主要年份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1990—2013年)

(三)“三權分置”階段

鑒于農業機械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局限性,我國于2014年正式將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與經營權“三權分置”,以加速土地自由流轉、促進農村勞動力遷移與農業專業化分工發展,為實現農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提供制度保障。截至2016年,農地流轉率上升至約35.1%,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總面積4.7億畝,全國超過30%的農戶參與土地流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則超過50%(白永秀和劉盼,2019)。到2020年,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約5.65億畝,約占全國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36.2%。②與此同時,高端農機裝備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農機化的高質量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由表2可知,2014—2021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提高約10個百分點。

表2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2014—2021年)

但勞動力流動的長期性及土地的碎片化經營現狀,使得現代農戶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問題日益凸顯,勞動力資源配置、土地流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等政策方案的出臺愈加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同時明確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這一系列法規和政策的出臺切實為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土地的流轉、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及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提供了可靠保障。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不僅通過制度供給與生產實踐選拔出較為專業的農業生產主體,產生農業生產的分工效應,而且也為分流而出的農民從事工業及第三產業的生產提供動力,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加快了其他產業的分工進程。因此,相比細碎分散的小農經濟,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方式能夠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速現代農業發展。

四、模型構建與分析

基于上述關于土地制度變遷、農業機械化與勞動分工的回顧,本文由淺入深構建三個理論模型,分別對應傳統農業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以及“三權分置”階段。自第二個模型起,首先,由于出現分工,經濟體內部發生交易,本文引入交易效率 k(0<k<1)(楊小凱和張永生,2000);其次,由于工業品與農機具的生產活動相比農產品生產活動更為復雜,需要從業人員通過專業的教育培訓方能進行,所以本文引入復雜勞動相對于簡單勞動的還原系數(孟捷,2017);最后,在第三個模型中,由于農機具的投入使用提高了農民的生產能力,因此本文引入農機具的因素值。由于篇幅限制,模型詳細證明過程留存備索。

(一)模型構建

1.傳統農業階段

傳統農業階段以家庭為基本生產單位,自主配置資源進行生產、消費,自給自足是其典型特性。假設:第一,經濟體中各微觀主體(稱為農民)在生產規模、生產技術方面無差異。第二,農民均擁有并投入單位勞動和土地進行自給自足的農產品和工業品生產,產量分別為x、y。在此假設下,可將農民效用最大化問題描述如下:

其中,lx、ly分別表示用于生產農產品與工業品的勞動時間,a、b表示農產品與工業品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且均大于1(下述兩個模型中a、b的含義與此相同)。求解上述效用最大化問題可以得到: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

隨著分工的發展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相關土地制度的不斷推行,一部分人(稱為農民)開始專業化生產農產品,另一部分人(稱為工人)開始專業化生產工業品。兩者進行交易,從而增加彼此的效用。假設:第一,經濟體有農民、工人兩類生產者,數量分別為nDp、nDw,且各類生產者在生產規模、生產技術方面無差異。第二,農民擁有并投入單位勞動和土地專業化生產農產品,自己消費農產品,售賣部分農產品,購買并消費工業品,數量分別為x、xs、yd;工人僅擁有并投入單位勞動專業化生產工業品,自己消費工業品,售賣部分工業品,購買并消費農產品,數量分別為 y、ys、xd,工人勞動對農民勞動的還原系數為ty。第三,經濟體在進行農產品與工業品交易時會產生一定的交易費用,交易效率為k,工業品與農產品的價格分別表示為 py、px(下面模型中 py、px的含義與此相同)。依據此假設,經濟體中農民與工人的效用最大化問題可如下表述:

農民的效用最大化問題:

工人的效用最大化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在式(3)中,nDpa-1表示代表性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的總產量,根據農民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a與農民具有的生產要素確定;在式(4)中,tyb(下面模型中的含義與此相同)表示代表性工人生產的工業品的總產量,根據工人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b與工人的勞動還原系數ty確定。根據產品市場均衡與效用均等條件,均衡狀態時,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農民與工人效用相等,可以求解并表示如下:

3.“三權分置”階段

鑒于農業生產的巨大市場以及“三權分置”制度的確立,工業部門會再次分工,一部分工人(該群體組成農業專用工具生產部門,本文將其簡稱為農機部門)專門從事農機具生產,農民通過購買并使用農機具,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農產品產量。假設:第一,經濟體包括農民、工人(這里特指除農機具生產者之外的工業品生產者)與農機具生產者,數量分別為 nCp、nCw、nCm,且各類生產者在生產規模、生產技術方面無差異。第二,各部門均進行專業化生產,農民擁有并投入單位土地、勞動,購買并使用與農機部門交易所獲得的農機具(數量為zxd),專業化生產并消費農產品,售賣部分農產品,購買并消費工業品,數量分別表示為x、xs、yxd;工人擁有并投入單位勞動專業化生產一般工業品,自己消費工業品,售賣部分工業品,同時購買并消費農產品,數量分別表示為y、ys、xyd;農機具生產者擁有并投入單位勞動,與工業部門交易獲得一般工業品(數量為yzd2)用于專業化生產農機具并將這些農機具售賣給農業部門,數量表示為zs,同時購買數量為xzd的農產品與數量為yzd1的工業品用于消費。第三,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農民、工人以及農機具生產者進行交易時具有相同的交易效率k,工人與農機具生產者對農民的勞動還原系數分別用ty與tz表示,農機具投入使用時因素值用tx表示,農機具的價格用pz表示。依據上述假設,經濟體中農民、工人以及農機具生產者的效用最大化問題可如下表述:

農民的效用最大化問題:

工人的效用最大化問題:

農機具生產者的效用最大化問題:

需要說明的是,ncpa-1(txzxd)a表示代表性農民生產的農產品的總產量,根據農民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a、農機具使用的因素值tx及農民具有的生產要素確定;(tzyzd2)c表示代表性農機具生產者的總產量,根據農機具生產者的專業化經濟程度c(0<c<1)、農機具生產者的勞動還原系數 tz及作為原材料的工業品的數量yzd2確定。根據產品市場均衡與效用均等條件,均衡狀態時,作為微觀經濟主體的農民、工人以及農機具生產者的效用都相等,可以求解并表示如下:

(二)模型理論分析與數值模擬

1.模型理論分析

V(A)、V(D)與 V(C)分別表示傳統農業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以及“三權分置”階段微觀經濟主體的均衡效用。比較V(A)與V(D)可知,當且僅當 2ktyb≥2a時,V(A)<V(D)。 也即當農業部門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恒定,經濟體的交易效率、工業部門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達到某一臨界值時,相比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的生產模式更能夠提高經濟體的效用。對V(C)關于農業從業人數求導得:

這意味著,在經濟體中農產品、一般工業品及農機具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交易效率與勞動還原系數均恒定的情況下,“三權分置”階段,農業從業人數減少時,微觀經濟主體(也即整個經濟體)的效用會增加,也就是說,農民從農業向工業與農機部門的轉移將會提高整個經濟體的效用。

關于 V(C)與 V(D)的比較,當 nCp較小時,令,可以證明當 nCm→0 時,V(C)<V(D),當 nCm→1-2nCp且達到某一對應值時,V(C)>V(D)。這表明,當nCp較小且恒定時,如果nCm也取一定范圍內對應的值時,則在具有農機具生產的“三權分置”階段,整個經濟體在均衡狀態的效用大于只有農業與工業分工的經濟模式均衡狀態下的效用。但nCm與nCp具體的取值集合由經濟體進行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以及工業品與農機具生產勞動的復雜程度確定。也就是說,農業人口向工業部門與農機部門的適量遷移,使得農業、工業與農機部門的勞動力保持一定比例,整個經濟體的狀況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各部門的具體比例關系則由經濟體具體的生產條件決定。

由以上理論分析可知,在既有模型假設下,當經濟體的生產條件滿足2ktyb≥2a,且農業人口比例與農機部門人口比例保持一定的對應關系時,相比傳統農業階段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的生產模式,“三權分置”階段的生產模式能夠進一步改善經濟體的狀況,提高經濟體效用。

2.模型數值模擬

本文將以上述模型理論推導為據,結合模型構建的約束條件,賦予模型相關參數以某些具體值,然后對經濟體在傳統農業階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以及“三權分置”階段的效用值進行模擬分析,從而展示勞動分工對經濟體效用產生的影響。

在傳統農業生產階段,經濟體的效用僅取決于農產品與工業品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為更直觀、清晰地呈現相關變量之間的關系,根據楊小凱關于勞動分工中參數的設定,本文將兩種產品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參數a、b均設定在1到2之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與“三權分置”階段,鑒于分工的發展,農產品與工業品的生產均為專業化生產,隨后各微觀經濟主體進行交易。根據楊小凱關于交易效率的界定,本文將交易效率參數k設定為0.9,且為簡便起見,在“三權分置”階段,仍假定交易效率不變。同時,相比農民,工人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掌握一定的技能后方能參與生產,故其勞動屬于復雜勞動,可以將它還原為簡單勞動。本文將工人的勞動還原系數ty設定為1.1、1.5和2,將農機具生產者的勞動還原系數tz設定為1.8,將農機具投入使用過程中的因素值tx設定為1.2。此外,根據農產品、工業品生產部門的生產函數性質及產品市場供求關系,農機具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參數c小于1,本文將其設定為0.8。需要說明的是,相關參數的取值只是在其選擇集內的一個值。

傳統農業階段,農民同時從事農產品與工業品的生產,為獲得最大效用,農民根據生產農產品與工業品的專業化經濟程度優化時間配置。由圖1可知,經濟體的效用函數是進行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的減函數,且效用函數關于兩變量的梯度相同,因而圖形關于兩種產品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的等值線對稱。在沒有對專業化經濟程度做具體規定的情況下,經濟體效用函數在農產品與工業品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參數較小且相等點取較大值。圖中勾畫了四條效用等值線,這些等值線清晰地展示了傳統農業階段經濟體的效用與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之間的關系。同時,圖形也表明,鑒于模型的分工設定,經濟體的效用有上限,可以接近但無法達到0.25。

圖1 傳統農業階段經濟體效用與專業化經濟程度之間的關系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經濟體進行勞動分工,即農民專門從事農產品生產,工人專門從事工業品生產,為獲得最大效用,農民通過產品市場交易換取工業品,工人通過產品市場交易換取農產品,以提高效用。圖2中有從上到下疊加的三個曲面,按工人的勞動還原系數ty由大到小排列。這表明,當工人的勞動還原系數ty由小變大時,經濟體的均衡效用也相應提高。也就是說,在農產品與工業品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恒定時,均衡效用函數是工人勞動還原系數的增函數,且在還原系數較大時,經濟體的均衡效用遠遠高于傳統農業階段下的效用。同時,由圖2可知,當工人的勞動還原系數恒定,市場均衡時,工人與農民效用相等,且其效用函數是工業品生產專業化經濟程度的增函數,卻是農產品生產專業化經濟程度的減函數。所以在工業品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較高、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較低時,經濟體均衡效用較高;反之,則結果相反。

圖2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階段經濟體效用與專業化經濟程度之間的關系

“三權分置”階段,經濟體進一步進行勞動分工,分為三個部門,即農業部門、農機部門以及一般工業品生產部門,三種產品的生產者可以相互流動。圖3展示了工人的勞動還原系數ty為1.1、農機具生產者的勞動還原系數tz為1.8、農機具投入使用過程中其因素值tx為1.2的三種經濟均衡時經濟體的效用情況。隨著農民占比的不斷提高,均衡效用整體由高到低變化,所以在其他條件恒定、農民占比較低時,均衡效用較高。需要較為重視的是,當農民占比不變時,均衡效用與農機具生產者人口比例的關系呈現先遞增后遞減的情況,極大值點出現在農機具生產者人口占比較小的區域內,且極值點隨著農民占比的提高向左移動。圖4展示了農產品與一般工業品生產的專業化經濟程度提高且一般工業品生產的勞動還原系數變大時的類似情況。兩圖相比可知,農機具生產者的出現、農產品和一般工業品生產專業化經濟程度的提高,將會極大提高經濟體的均衡效用。

圖3 “三權分置”階段代表性經濟體效用與農機部門人口占比關系(1)

圖4 “三權分置”階段代表性經濟體效用與農機部門人口占比關系(2)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農地流轉、農村勞動力市場變遷以及勞動分工的不斷深化為現實依據,構建數理模型進行分析,發現在土地流轉政策的制度供給下,勞動分工的發展促進二元經濟的形成,而農機具的專業化生產與使用為新業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源動力。具體而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小型農業器具的生產與應用開啟了農業機械化的征程,農村部分勞動力得到解放并得以從事工業生產,由此出現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專門從事工業生產的工人以及半工半農狀態的農民。基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成功實踐以及農村承包土地的“三權分置”改革,土地流轉制度不斷明晰而具體,為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提供了制度保障。國家對“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與工業生產勞動分工的不斷加深,持續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大型且精密的農機具不斷更新,極大提高了農民的勞動效率,改善了其生活水平。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第一,健全土地政策的微觀措施。促進土地承包與經營主體的有效對接。基層組織應為農戶深度解讀土地流轉政策,并將分散的流轉土地集中整合,為土地的規模化、機械化經營創造先決條件。加快構建信息化的土地流轉交易市場,緩解土地流轉過程中的信息摩擦。第二,優化戶籍和社會保障制度。逐步降低農民工在城市的落戶“門檻”,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積,提高其保障強度,徹底消除土地流轉農戶的后顧之憂。第三,提高人力資本質量。基層政府要根據農村剩余勞動力特征,結合對應的勞動力市場需求,制定相適應的教育政策,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量身定制職業培訓計劃,使他們能夠更快涌入城市,投入到第二、三產業中。

注釋:

①數據來源:《國內外農業機械化統計資料(1949—2004)》,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

②數據來源:《2020年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計年報》,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年版。

猜你喜歡
農業生產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安全生產重于泰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午夜影院| 思思热精品在线8| 欧美另类第一页|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 天天综合网色| 成人亚洲国产|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 亚洲另类色|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热|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亚洲天堂自拍|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亚洲成人播放|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高清视频一区| 99热亚洲精品6码| 91福利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va| 亚洲无码不卡网|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自在线播放|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视频一区|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毛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在线观看视频99| 国产白浆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91精品亚洲|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视频大全| 亚洲自拍另类|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91色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婷婷| 亚洲精品图区|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