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云 何國歡 彭軍
有研究指出,老年高血壓合并心血管疾病不僅與血壓水平有關,還與血脂異常關系密切[1-3]。維生素D以25-羥基維生素D[25(OH)D]形式存在,老年高血壓病人因年齡增長更易缺乏維生素D。研究表明,維生素D缺乏與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相關[4-6]。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高血壓病人25(OH)D水平與血脂異常及相關心腦血管事件風險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梧州市工人醫院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門診隨訪的309例老年高血壓病人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血清25(OH)D水平分為缺乏組(≤20 ng/mL,n=96)、不足組(>20~29 ng/mL,n=108)、充足組(>29 ng/mL,n=105)。本研究獲梧州市工人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15-9號)。
1.2 診斷標準 (1)高血壓診斷標準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7]。(2)維生素D狀態標準:血清25(OH)D≤20 ng/mL判定為缺乏,>20~29 ng/mL判定為不足,>29 ng/mL判定為充足[8]。(3)血脂異常診斷標準參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9]。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2)年齡≥60周歲;(3)病人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繼發性高血壓、已確診的糖尿病、鈣磷代謝異常者;(2)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者;(3) 近90 d內服用維生素D抑制劑、鈣劑、β受體阻滯劑者;(4)合并惡性腫瘤者;(5)合并感染性疾病、慢性胃腸道疾病、中重度貧血者。
1.4 研究方法
1.4.1 一般資料采集:記錄病人年齡、性別、病程、血清25(OH)D水平、24 h平均收縮壓(24hSBP)、24 h平均舒張壓(24hDBP)、TC、TG、HDL-C、LDL-C、FPG、餐后2 h血糖(2hPG)、HbA1c,統計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
1.4.2 實驗室指標檢測: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FPG、2hPG水平;以免疫法測定HbA1c水平;以酶試劑法測定TG、TC水平;以直接測定法測定HDL-C、LDL-C水平;采用化學發光法測定25(OH)D水平,試劑盒由羅氏診斷試劑公司提供。
1.4.3 動態血壓監測:采用MOBI-O-GRAPH 24 h動態血壓監測儀(德國IEM公司)監測病人24hSBP、24hDBP水平,監測頻率為2次,分別為日間(6:00~22:00)、夜間(22:00~6:00),20~30 min/次。有效檢測次數≥38次,有效率≥90%為監測有效。
1.4.4 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統計病人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情況,截止時間為2020年12月,包括:心力衰竭、腦梗死、心肌梗死、心絞痛[10]。

2.1 一般資料比較 3組年齡、性別、病程、血糖指標、24hDB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缺乏組24hSBP水平高于不足組、充足組,不足組24hSBP水平高于充足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3組血脂指標水平和血脂異常發生率比較 缺乏組TC、TG、LDL-C水平和血脂異常發生率均高于不足組、充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缺乏組HDL-C水平低于不足組、充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足組TC、TG、LDL-C水平高于充足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血脂水平及血脂異常發生率比較
2.3 3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 缺乏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高于不足組及充足組(P<0.05),不足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高于充足組(P<0.05)。見表3。

表3 3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n,%)
2.4 血清25(OH)D水平與血脂異常及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的相關性分析 經Pearson相關分析,老年高血壓病人25(OH)D水平與TC、TG、LDL-C水平及血脂異常發生率、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呈負相關(r=-0.281、-0.342、-0.189、-0.231、-0.229,P均<0.05),與HDL-C水平呈正相關(r=0.193,P=0.008)。
多項研究指出,維生素D水平與高血壓、高脂血癥及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1-12]。Vimaleswaran等[13]研究顯示,血清25(OH)D水平升高可降低DBP和SBP,本研究中老年高血壓病人24hSBP隨血清25(OH)D水平升高而降低,其中充足組最低,但24hDBP水平無明顯變化。
本次研究顯示,不同血清25(OH)D水平病人之間血脂指標及血脂異常率存在統計學差異。血清25(OH)D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影響血脂的代謝。研究表明,25(OH)D通過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影響血脂調控[14-16],另外體內維生素D參與了鈣離子內流以及甲狀旁腺素(PTH)分泌,影響了脂質代謝過程,從而調節體內脂質水平。Riek等[17]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抑制巨噬細胞遷移、吞噬而減少LDL-C沉積,老年高血壓病人血清25(OH)D水平較低時,可增加細胞中LDL-C等沉積。Ruiz-Ojeda等[18]研究認為,維生素D通過提高脂肪細胞鈣離子水平,促進脂肪酸合成酶活性而抑制脂肪分解,當老年高血壓病人血清25(OH)D水平降低時可減弱維生素D對脂肪細胞儲脂的促進作用,提高TC、TG及LDL-C濃度,降低HDL-C水平。
此外,本研究顯示,隨著血清25(OH)D水平降低,病人心腦血管事件風險呈上升趨勢。血清25(OH)D水平缺乏可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與既往報道[19]相似。血清25(OH)D過低引起血脂異常,可損害動脈血管內皮功能,增加頸部動脈內膜厚度,易形成斑塊,導致腦梗死、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事件[20-22]。本研究中,老年高血壓病人25(OH)D水平與TC、TG、LDL-C水平及血脂異常發生率、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呈負相關,與HDL-C水平呈正相關,與Lupton等[23]研究相似。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老年高血壓病人血清25(OH)D缺乏與血脂異常、心腦血管事件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