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欣彤,周靜,楊濱旭,宮靜,楊怡菲,張詠梅
(1.遵義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2.遵義醫科大學護理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肌少癥目前被定義為“與增齡相關的肌肉質量下降、肌肉力量減退和/或身體機能降低的衰老綜合征[1]”,是運動醫學及骨科領域常見疾病。肌少癥在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為20%,在80歲以上人群中超過50%[2]。“十四五”時期我國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3],隨著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劇,肌少癥患病人數將逐年上升,加劇跌倒、骨折、殘疾、生活質量下降等負性事件發生的風險[4]。Janssen等[5]研究顯示,肌少癥帶來的不良結局增加了美國醫療衛生系統350億美元的醫療費用,給家庭、社會和醫療機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老年肌少癥發病機制、疾病診治等相關問題仍在探索研究中,但國內外關于老年肌少癥研究領域的發展速度、前沿熱點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軟件對近10年國內外老年肌少癥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多視角比較國內外在老年肌少癥研究領域上的差異,揭示我國在此研究領域的優勢及不足,從而使我國臨床一線工作人員更好地掌握老年肌少癥研究的熱點、趨勢及發展方向,為后期廣泛開展肌少癥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資料 以(“老年或”OR“老年人”)AND(“肌少癥”OR“少肌癥”OR“肌肉減少癥”OR“骨骼肌減少癥”OR“原發性肌肉衰減綜合征”OR“增齡性骨骼肌肉疾病”)為中文檢索式在中國知網(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進行檢索;以(“aged”OR“elderly”OR“old people”OR“advance age”)AND(“sarcopenia”OR“sarcopenic”OR“less muscle disease”OR“muscle mass”)為英文檢索式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WOS)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2022年1月1日,時間跨度為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語種限定為中、英文。排除重復發表的文獻和會議摘要、編輯材料、報紙報道、研究生論文。最終在CNKI和WOS中分別獲得文獻592篇(全部為中文)和19 186篇。
1.2 分析方法 采用CiteSpace V可視化分析軟件對納入的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先將19 778篇文獻以“download_.”txt格式導入,點擊“for-mat conversion”將數據轉換為軟件可運算的標準格式。本研究將“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時間選擇2012-2021年,其他參數不變,分別對發文量、作者、國家、研究機構、關鍵詞等進行可視化分析。
2.1 發文量 近10年來國內外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國外發文量以每年約500篇的速度穩步增長。國內發文量在2012-2017年較少,均為50篇以下;2018-2021年發文量明顯快速增長,2019年后突破了100篇。見圖1。

圖1 國內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近10年發文量趨勢圖
2.2 發文國家 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英國、意大利、中國、巴西、澳大利亞、韓國、加拿大、德國。其中,美國與歐洲多個國家間合作較為密切,以4 805篇核心文章成為發文量最多的國家;其次為日本(1 787篇)、英國(1 606篇),中國以1 264篇位居第5名。國內建立合作關系較多的為韓國、英國、美國等國家。分析研究國家可知,中心性排名前5的分別為英國(0.11)、德國(0.10)、法國(0.10)、西班牙(0.07)、美國(0.06)。
2.3 發文機構 國內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排名前3位的機構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國家老年醫學中心(8篇)、中南大學湘雅護理學院(8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老年醫學中心(6篇)。合作關系較為密切的科研團隊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老年醫學中心研究團隊,其他機構相對比較分散,相互之間聯系較弱,合作較少。國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排名前3位的機構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256篇)、巴西圣保羅大學(249篇)、美國匹茲堡大學(194篇)。中心性較高的3所機構分別為美國國家老年醫學中心(0.7)、瑞典烏普薩拉大學(0.7)、中國香港大學(0.6)。各個研究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有著不同的聯系,為推動肌少癥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2.4 發文作者 國內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頻次排名前10位的作者見表1,其中心性均小于0.01,缺乏影響力高的作者。國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頻次排名前10位的作者見表2。

表1 國內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發文作者及所在機構

表2 國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發文作者及所在機構
2.5 研究熱點
2.5.1 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分析 剔除與主題詞相關的“肌少癥”關鍵詞,梳理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關鍵詞共現頻次與中心性最高的前10位關鍵詞,見表3、表4。

表3 按詞頻排名前10位的國內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關鍵詞

表4 按中心性排名前10位的國內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關鍵詞
2.5.2 關鍵詞突顯分析 對國內、國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進行關鍵詞突顯分析分別得到6個、25個突顯關鍵詞,見表5、表6。

表5 國內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中的6個突顯關鍵詞

表6 國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中的25個突顯關鍵詞
2.5.3 關鍵詞聚類分析 國內、國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高頻關鍵詞分別形成11個和10個聚類。見表7、表8。

表7 國內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關鍵詞聚類標簽

表8 國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關鍵詞聚類標簽
3.1 國內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發文機構、發文作者分析 近年來,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仍屬關注度較高的熱門領域。由圖1可知,國內在肌少癥研究領域尚處于初步階段,2012-2013年發文量僅為個位數,2018-2021年發文量約占發文量總數的80%,發文量較前每年平均增長15~20篇,2019年突破100篇。由此可見,國內學者越來越重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分析原因,可能與我國“十四五”時期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劇,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與需求無法獲得保障,全社會為積極應對我國老齡化邁入快車道而不斷健全養老體系有密切關系[3]。結合圖1和表2來看,肌少癥的研究在經濟水平發達且老齡化嚴重的國家發展起步較早、關注度較高,發文量呈逐年有序增長趨勢。其中美國發文量位居世界第1且中心性較高(0.06),其研究方向可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參考。近年來,盡管國內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發文量不斷增加,但其中心性仍較小(僅0.01)。中心性代表研究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中心性越高代表該研究被更多的研究者認可,其在該領域的研究也就越重要[6]。分析原因,可能與國外高產作者以及科研機構間合作聯系較為緊密,且美國等發達國家因經濟發展較為完備,能夠形成較完善的政策法規及社會保障制度以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有關[7]。相較之下,國內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質量的影響力有待提高。由表1可知,國內高產作者以及科研機構間合作聯系較為分散,且大多為單一機構內的封閉合作。綜合發文量、中心性分析,解放軍總醫院研究團隊較為活躍,但缺乏與其他機構或團隊的交流與聯系,也缺乏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團隊與學者。由此可見,國內對老年肌少癥的研究不夠深入,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建議增進相關團隊之間的合作,同時建立多學科相互合作,不斷深化對肌少癥的研究。
3.2 國內外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共現分析是利用文獻、詞匯或者名詞短語共同出現的情況,來確定該文獻集所代表學科中各主題之間的關系,并揭示該研究領域的熱點和焦點。由表3、表4可知,國內老年肌少癥相關研究聚焦于對骨骼肌功能、肌力、篩檢方式、患病影響因素及生活質量等的探索分析,處于疾病診斷評估階段;國際上此領域較為熱點的關鍵詞為肌肉質量及功能、患病群體的預防/干預/康復、氨基酸在肌少癥中的作用機制等,表明國際上對肌少癥的研究已深入發展至干預預防階段了。突顯詞是指共現頻次突然增次的詞匯,可以通過對關鍵詞的突顯來探索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及未來的發展方向[7]。由表5、表6可知,在國內研究中,肌肉功能爆發的持續時間最長,骨骼肌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關鍵詞;在國際研究中,腸道微生物群、高強度間歇性訓練、工作負荷、共識更新、住院等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關鍵詞,提示國內學者對肌少癥的關注度不夠深入。相關高頻關鍵詞形成的聚類分析可提示該研究的熱點。由表7、表8可知,國內對老年肌少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骼肌肉功能、干預措施、患病率影響因素等方面,國際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骼肌肉功能、代謝綜合征、慢病與肌少癥的關系及其生存現狀以及老年人群患病率篩檢等領域。說明老年人肌少癥對其生活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應當予以重視。
3.2.1 罹患老年肌少癥的影響因素 老年肌少癥的發生風險與衰弱、胰島素水平異常、維生素D缺乏、腸道菌群失調、住院治療等有關,患有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慢性腎臟疾病需透析的患者及絕經前婦女是罹患肌少癥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肌少癥與衰弱密不可分,衰弱會導致骨骼肌細胞中線粒體的功能紊亂,后者參與了促進運動對骨骼肌可塑性的必要過程[8]。胰島素具有促進肌肉內蛋白質合成的作用,胰島素水平異常已被證明可降低骨骼肌肌量,誘發老年肌少癥的發生[9]。隨著研究的深入,相關研究指出腸道微生物失調[10],蛋白質[11]、氨基酸[12]、維生素D及鈣劑攝入不足與肌少癥密切相關[13]。人類腸道有數以萬計的微生物群,這些微生物群可能通過影響維生素合成、改變脂質代謝、調節生長和免疫等,導致肌少癥的發生[14]。維生素D可通過穩定礦物質水平,改善肌肉健康,在促進肌肉的生長和增強肌肉收縮功能方面發揮關鍵的作用[15]。絕經期婦女因雌激素水平變化導致骨吸收和形成之間不平衡,造成骨丟失,從而增加了骨質疏松的風險[16]。
3.2.2 老年肌少癥的評估和診斷 肌少癥是因肌肉功能減退和肌力下降引起的肌疾病,會增加老年患者肢體活動障礙,導致不良結局的發生,使用磁共振成像等方法定期觀測老年患者骨密度、骨骼肌質量是老年肌少癥的研究熱點。以往研究報道,低肌力和活動能力下降與老年慢病發生有著密切關系,并嚴重影響疾病的預后[17],因此關注老年慢病群體并進行早期衰弱篩查,對預防肌少癥的發生發展尤為重要。但由于肌少癥的評估和診斷尚無統一標準,篩檢結果可能會因不同地區、種族、人群而有所差異[18]。肌少癥的診斷應全面考慮肌肉質量和肌肉功能[19]。計算機斷層掃描、磁共振成像、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生物電阻抗是測量骨骼肌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此類器械成本高、不便移動,不適用于大樣本檢測。步速、握力及下肢肌力等指標更便于觀察、測量和量化,能直觀反映骨骼肌質量及肌功能檢測的結果[20],是判斷肌少癥干預效果的“金標準”。
3.2.3 老年肌少癥的干預管理 目前,臨床上沒有以肌少癥為適應證的藥物治療方案,個體化的抗阻運動和營養干預是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公認的可有效干預老年肌少癥的治療方法。研究發現運動干預以及飲食結構的調整對逆轉肌少癥患者的癥狀及功能有明顯效果,國內學者程悅等[21]、沈睿等[22]、閔文珺等[23-24]分別對老年肌少癥的運動干預及營養干預進行最佳證據總結,但該證據還未在臨床中驗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各機構和研究者還需給予足夠的重視,拓展研究的深度、廣度,實現跨學科和跨地域合作;醫護人員應更加關注老年肌少癥人群的宣教及其對疾病共同管理的參與性,提供個體化與群體化相結合的治療方式和護理方案,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家庭的經濟及醫療負擔。同時,在老年肌少癥臨床實踐研究和學術發展領域,致力于尋找屬于我國本土化的老年醫學健康發展形式,為老年肌少癥的預防和干預提供新思路。
老年肌少癥目前已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但肌少癥篩查方式仍缺乏統一的認識,逆轉肌少癥癥狀的最佳干預結果仍有待進一步驗證,患病率的影響因素還需國內外研究者和機構繼續深入分析;同時,國內研究機構間需加強交流與合作,為今后該領域開展相關研究提供科學參考。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①由于CiteSpace V軟件無法實現對中文文獻進行文獻共被引分析,因此未描述中、英文文獻被引文獻及被引期刊,對文章完整性有一定的影響;②由于CiteSpace V軟件對文獻數據庫的局限,不同數據庫的文獻不能合并分析,因此,本研究僅對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數據庫的文獻進行分析,且語種設置局限于中、英文,可能存在選擇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