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虎梅,陸雅君,雅拉熱措,沈 瑋,王 清,班瑪措,劉惠萍,鄒興榮,王 婧,吳 潔
(1.青海省海南州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婦女保健科,青海 海南藏族自治州 813000;2.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科,江蘇 南京 210036)
隨著女性保健知識的普及,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ease,PFD)的就診率逐年增加,其中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為常見的PFD疾病。尿失禁是指任何不能由意志控制尿液經尿道流出的疾病,最常見的為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1]、急迫性尿失禁 (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UUI)、混合性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MUI)等。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成人女性尿失禁患病率為28.7%(5.2%~70.8%)[2-3],SUI的患病率為18.9%[4]。我國地域廣袤,各地區女性下尿路疾病流行病學狀況不一。海南藏族自治州(簡稱海南州)是西部偏遠地區,為青海省內管轄,目前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流調工作較少。本研究對該州女性的尿失禁情況進行調查,旨在分析海南州女性尿失禁的患病情況及其危險因素。
2020年8月至9月對常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879例已婚女性進行調查。海南州下轄5個縣為共和、貴德、貴南、同德、興海,由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指定醫療機構,募集該區域已婚女性。納入標準:①常住當地≥1年;②有性生活史、無交流障礙;③所有資料收集完整;④自愿參加,能夠理解及配合完成調查。排除標準:①精神心理疾病;②智力障礙;③聽說障礙;④因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感染等其他原因導致的尿失禁情況。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審批,并與所有受試者簽訂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
由江蘇省婦幼保健院女性康復中心統一培訓合格的醫生和康復師各兩名,對研究對象依次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盆底肌力評估。
1.2.1 病史采集
包括地區、年齡、體質量指數、產次、分娩方式、糖尿病、慢性咳嗽(持續時間>8周)、長期便秘、慢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史(泌尿生殖道反復炎癥>8周)、盆腔手術史、吸煙史、漏尿史(指任何不能由意志控制尿液經尿道流出者)等。
1.2.2 體格檢查及試驗評分等
包括婦科常規檢查、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和人乳頭瘤病毒檢查(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咳嗽壓力試驗[專人統一培訓,囑患者膀胱適當充盈狀態(尿量300~400mL),膀胱截石位時用力咳嗽數聲,觀察有無漏尿現象]、盆腔器官脫垂定量分度法(pelvic organ prolapes quantification,POP-Q )評分等。
1.2.3 盆底肌力評估
通過盆底生物反饋儀檢測盆底肌肌電位,盆底深層肌多為Ⅰ型肌,盆底淺中層肌多為Ⅱ型肌。肌電位為盆底肌收縮時募集肌纖維的數量,與肌力正相關,臨床上盆底肌力情況常通過肌電位反映。用改良牛津肌力分級法診斷盆底肌力[5],分為0~5級,分數越高提示肌力越強,4~5級為肌力正常,≤3級為肌力下降。
1.2.4 診斷標準
根據國際尿控學會定義:尿失禁是在任何情況下尿液的不自主流出,臨床上常分為壓力性尿失禁(指打噴嚏、咳嗽或勞動、運動等腹壓增高時出現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口漏出)、急迫性尿失禁(指有強烈的尿意后,尿液不能由意志控制而經尿道漏出)、混合性尿失禁(同時合并兩種及以上類型尿失禁的稱混合性尿失禁)等;用POP-Q評分法診斷盆腔臟器脫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

本研究共有879例已婚女性完成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及盆底肌力檢測,年齡(42.25±9.46)歲。尿失禁占調查總人數的53.70%(472/879),其中壓力性尿失禁占92.37%(436/472)、急迫性尿失禁占6.57%(31/472)、混合性尿失禁占1.06%(5/472);且尿失禁患者中合并POP者達74.58%(353/472)。壓力性尿失禁中輕型占46.56%(203/436),中型46.33%(202/436),重型7.11%(31/436)。
尿失禁組多在興海和貴德地區、年齡較大、體質量指數較高、產次較多、多陰道分娩、多伴有慢性咳嗽、長期便秘及合并POP,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介于5.117~83.340之間,P<0.05),見表1。

表1 影響尿失禁的單因素分析 [n(%)]

因素n無尿失禁(n=407)有尿失禁(n=472)χ2P吸煙(≥1支/日;≥1年)0.0760.783 有2310(43.48)13(56.52) 無856397(46.38)459(53.62)盆腔手術史0.0170.898 有4319(44.19)24(55.81) 無836388(46.41)488(58.37)POP5.2240.022 有629276(43.88)353(56.12) 無250131(52.40)119(47.60)
尿失禁組Ⅰ型肌肌力和Ⅱ型肌肌力下降比例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值分別為14.571、15.058,P<0.05),見表2。

表2 盆底肌力對尿失禁患病情況的影響 [n(%)]
單因素分析時,不同地區、年齡、產次、分娩方式、慢性便秘和POP病史(因“慢性咳嗽”存在極值,剔除該因素)有統計學差異,以上因素作為自變量,以有無尿失禁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地區(興海和貴德)、年齡超過30歲、產次2次及以上、有長期便秘史為尿失禁發生的危險因素(OR值介于2.577~10.717之間,P<0.05),見表3。

表3 影響尿失禁的多因素分析
尿失禁多發于女性,嚴重時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社交,然而無論國外還是國內,尿失禁患者就診率不到30.0%[6-8],提示人們對尿失禁疾病本身及其診療知識較為欠缺,不能重視并及時就醫。2017年發表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UI平均患病率18.9%[4]。本研究中海南州女性UI患病率53.7%(其中92.4%為SUI),明顯高于國內其他地區,可能與該地區女性分娩次數多、經濟和醫療衛生水平欠發達等相關[9-10]。近年來研究亦發現,青海省尿失禁患病率為45.0%,其中壓力性尿失禁患病率最高[11],與本文研究一致;當地女性患病高峰年齡在50~59歲,占比為58.9%。由于青海位于低氧的西北高原地區,文化背景差異大,部分婦女在分娩方式上沿襲傳統在家分娩,無會陰保護措施,首次分娩年齡較小,分娩次數多,產后過早勞作等,對盆底損傷較大。
已有國內外文獻報道,年齡增加、肥胖、產科因素(如難產、生育巨大兒、分娩次數多、經陰道分娩等)、排便困難、重體力勞動等均與尿失禁的發生相關[12-16]。本研究從兩方面進行單因素分析:病史資料分析顯示,不同地區、高齡、肥胖、產次多、慢性咳嗽、長期便秘、患盆腔臟器脫垂等是壓力性尿失禁的患病危險因素;盆底肌力評估的結果提示,Ⅰ型肌和Ⅱ型肌肌力下降是尿失禁的危險因素。進一步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高齡、產次多、有長期便秘史是尿失禁發生的危險因素,興海縣和貴德縣的女性尿失禁發生率高于其他地區,原因是否與民族分布、海拔差異等相關,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結果提示高齡為尿失禁危險因素,與國內多項研究結果一致[12-15]。張蕓蕓等[13]研究提示,初產婦的年齡越大,早期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風險越高。另外,Falah-Hassani等[14]研究提示,年齡越大,尿失禁的患病率越大。還有李棟等[15]對孕期人群研究,結果顯示隨著年齡增大,尿失禁患病概率增加。考慮隨著年齡的增加,組織膠原蛋白的流失、損傷與薄弱,肌肉和筋膜逐漸退化,可能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如POP和UI[14,16-17]。
已有大量研究證明,長期便秘與中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有關系,其中與尿失禁的發生亦關系密切[6,13-17]。本研究結果也提示長期便秘是UI患病的危險因素。近年來,徐州醫科大學學者對年輕女性的調查亦發現,在年輕人群中便秘是漏尿的高危因素[18]。長期便秘造成腹壓增加,引起腹壓和膀胱逼尿肌壓力之和超過尿道壓力,導致尿失禁發生風險增加。
產次多也與尿失禁風險增加相關。張蕓蕓等[13]研究提示產次越多,尿失禁的發生概率越高。Liu等[19]曾在研究妊娠、分娩和孕產期的產科相關因素對尿失禁的影響中發現,經陰道分娩、多產、難產等情況,會增加對盆底組織的壓迫和對肌肉及其支配神經的損傷等,造成器官位置和功能異常,引起漏尿。而馬丹等[3]研究發現,孕次多為尿失禁的危險因素,而產次不屬于其影響因素,這可能與混雜因素影響有關。
BMI、分娩方式、盆腔手術史、糖尿病、慢性泌尿生殖道感染史、吸煙史在本研究的多因素分析中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與以往研究略有不同[16,20],考慮原因為本研究樣本量偏少、混雜因素納入不全等,可在之后的研究中補充相關數據,進一步完善影響因素的分析。
綜上所述,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疾病,發病率高,影響范圍廣,就診率較低。青海省海南州因所處地區較偏遠、醫療資源不充裕、女性早婚早育、結束生育的年齡晚、產次多、預防意識薄弱等,導致尿失禁的發生率較高,婦女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因此,亟需開展生育指導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礙防治知識的宣教,有效降低尿失禁患病率,促進女性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本文致謝彭毛措、桑吉措、張世元對臨床資料收集的貢獻,致謝葛環、浦丹華、陸雅君、沈瑋在項目技術和文稿審閱上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