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鄭雪芹
如今,一種全新的合資模式正走入歷史舞臺——中國正在轉變為技術的輸出方,大眾汽車則率先行動起來,開始走上“資本換技術”的道路。
作為一個老牌的國際汽車巨頭,大眾汽車近年來放低姿態,在中國開啟了“買買買”模式。據不完全統計,大眾汽車自2020年以來,在華新能源和智能化領域的投資已超過600億元,且還有增長趨勢。
從大眾汽車近幾年在華投資的方向來看,除了在自身所處的整車制造領域繼續加碼外,還包括動力電池、芯片和軟件、電動智能技術以及充電基礎設施等領域。
在動力電池方面,2020年5月28日,大眾汽車與國軒高科簽訂戰略協議,大眾汽車將投資約11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7.2 億元),獲得后者26.47%的股份并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大眾汽車掌控動力電池核心話語權的意圖,愈加迫切和勢在必得。
在芯片和軟件方面,德國大眾汽車旗下全新軟件公司CARIAD 于2022年4月28日成立中國子公司后,先后與地平線和中科創達達成合資合作,在與前者的合作中投入24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8 億元),為大眾汽車在中國的純電動車型聯合開發全棧式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與后者的合作中將專注于智能互聯和信息娛樂系統領域的軟件產品及解決方案的研發與測試,為大眾汽車提供操作系統、人機交互界面、座艙和云端等軟件開發服務。
與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合作,可以說是順理成章,但接下來大眾汽車選擇與同為整車企業的小鵬汽車合作則令人大感意外。2023年7月26日,大眾汽車與小鵬汽車共同宣布,雙方就戰略技術合作簽訂框架協議,并簽訂了股份購買協議,大眾汽車投資約7 億美元,取得小鵬汽車交易完成后4.99%的A 類普通股。與此同時,雙方將基于各自核心競爭力和小鵬汽車的G9 車型平臺、智能座艙以及高階輔助駕駛系統軟件,共同開發兩款B 級電動汽車車型,以大眾汽車品牌在中國市場銷售,相關車型預計將于2026年開始投產。
與此同時,大眾汽車旗下的奧迪與上汽集團的深化合作,讓“上汽奧迪將從智己汽車手中購入電動化平臺”的猜想更近一步。智己是上汽集團旗下的高端電動車品牌,其平臺的突出優勢在于深度智能+先進智駕+高端架構(電氣&底盤)。除此之外,百萬級最高功率的800V 碳化硅電驅、3.5 秒零百加速、252km 極速等也都是智己平臺不容忽視的亮點。
另有消息稱,大眾汽車旗下捷達品牌正在與零跑汽車洽談合作。據悉,目前一汽方面已下發內部文件,若合作達成,捷達將主攻經濟型電動車市場,并將像一汽奧迪將營銷公司遷至杭州去。知情人士透露,與大眾和小鵬的合作方式不同,這次一汽-大眾很有可能“買斷”零跑的某一代平臺技術。

大眾汽車近年來在華投資及合作事項一覽
從最初入股國軒高科,布局動力電池;到投資地平線,布局自動駕駛芯片;與中科創達合作智能車載系統;再到入股小鵬汽車,與上汽集團加深合作,“借”對方整車生產平臺共研產品,甚至是自動駕駛技術和智能座艙技術。由此可以看出,從智能駕駛芯片到智能操作系統,再到整車架構以及整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的建設,大眾汽車用強勢的資本能力,在中國集成了一條智能電動汽車的產業鏈。
除了對外“買買買”之外,大眾汽車對內也沒閑著,僅在安徽合肥的總投資已經高達231億元人民幣,將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大眾汽車與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合肥組建合資公司——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2020年12月,大眾汽車增持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股份至75%戰略投資完成,并接管企業管理權,合資企業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眾安徽”)。
作為大眾汽車在中國第一家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合資企業,大眾安徽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將建成大眾汽車在華第三家MEB 工廠。MEB 是大眾汽車專為純電動化而設計的模塊化電驅動平臺,可以實現高度靈活和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
獲得控股權后,2021年5月18日,大眾汽車宣布,在合肥投資成立大眾汽車(安徽)數字化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該公司將負責大眾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數字化銷售和客戶服務,包括數字化營銷、電商平臺、客戶關系管理、數據分析等。該公司將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和便捷的購車和用車體驗。
2023年4月18日,大眾汽車宣布,在合肥投資約10億歐元建立聚焦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研發、創新和采購中心。這家全新公司項目名稱為“100%TechCo”,將于2024年初投入運營,未來將擁有超過2000 名采購及研發領域的員工。該公司將整合集團在華整車開發、零部件研發及采購職能,提升開發過程中的協同效應,并把中國本土先進的技術引入產品開發的早期流程。
2023年5月28日,在“投資安徽行”系列活動上,大眾汽車表示將繼續投資安徽合肥,計劃總投資231 億元人民幣,其中生產基地(一期)與研發中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1 億元人民幣,車型上市前研發總投入約90.5 億元人民幣。按照當時簽署的協議約定,大眾汽車擁有合資公司75%股權后將授予合資公司4-5 個大眾汽車品牌產品;預計到2025年生產20-25 萬輛汽車,到2029年生產35-40 萬輛汽車;預計到2025年總收入達300 億元人民幣,到2029年達500 億元人民幣。
大眾汽車在合肥的布局展示了其在中國市場實施電動化戰略的決心和行動。近年來,大眾汽車已相繼在合肥經開區投資落戶了整車制造基地、配套核心零部件、銷售及數字化服務總部、軟件研發分公司以及智慧物流等項目,打造大眾汽車在華新能源汽車基地。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令合資企業倍感壓力,昔日呼風喚雨的大眾汽車也不例外。2022年,大眾汽車為中國消費者量身打造的電動家族ID.系列實際交付量僅為14.31 萬輛,不足比亞迪一個月的銷量。在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大眾汽車顯然已經掉隊了。
在今年6月21日的資本市場日上,大眾汽車掌門人奧博穆拉開了一輪大刀闊斧的戰略調整:提高利潤,并加速轉向電動汽車。新的戰略中,中國仍是大眾汽車重點發力的市場,大眾汽車希望保持其領先的跨國車企地位,長期目標是在中國市場占有15%的份額。而在2019年,這個數字還是19.8%。

大眾(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基于‘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大眾汽車已經制定了強有力的推進計劃,以實現大眾汽車新能源化的創新飛躍。”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后起之秀讓大眾汽車意識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通過并購、投資或者深度合作,大眾汽車正在中國市場走一條全面本土化的發展之路,即從核心部件到整車生產再到智能化全面中國本土化。
大眾汽車在華市場如此大規模、全產業的投資,或許在一些人看來,這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是大眾汽車“務實”態度的表現,積極調整對中國市場策略,彰顯了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
大眾(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基于‘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大眾汽車已經制定了強有力的推進計劃,以實現大眾汽車新能源化的創新飛躍。”同時大眾汽車強調,專注于長期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不會為僅僅追求短期的成功,而放棄大眾汽車的新能源化戰略。貝瑞德表示,大眾汽車已經制定并在抓緊落實面向2030年的發展規劃,將推出30 款新能源汽車。
在過去合資企業掌握技術、質量、供應鏈以及品牌與營銷等價值鏈各個重要環節,并且引進的都是成熟產品,話語權基本掌握在外資手中,整體運行效率會比較高。但今天大眾汽車投資中國,與合作伙伴共建新能源汽車生態,與當初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的環境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有些話語權并不掌握在大眾汽車手中,未來如何與中國的合作伙伴協同,發揮各自優勢將是關鍵。
在中國市場,留給大眾汽車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時間不多了。但也許“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正如貝瑞德所說,大眾汽車對轉型的投入“僅僅只是一個開始”。當巨頭吹響沖鋒號角,充足的資金儲備、良好的品牌口碑,以及入華40余年積累下的造車硬實力,都令其“大象轉身”顯得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