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馬琨
碳酸鋰價格的下跌及反彈都是市場供需變化的反映。長期來看,電池級鋰價將逐步回歸理性,這無疑有利于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進入下半年,困擾車企許久的“貴電”難題似乎出現了轉機。 《汽車縱橫》記者了解到,自今年1月起,工業級碳酸鋰價格便出現明顯下滑,直至今年8月,碳酸鋰價格逐步穩定在20-30 萬元/噸這一區間。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上游關鍵材料價格下滑,意味著成本有望大幅下降,新能源車企有望實現業績修復。不少新能源車企都因此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達到378.8 萬輛和374.7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4% 和44.1%, 新能源滲透率達32.4%,市場占有率正穩步提升。與此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約152GWh,同比增長42%,這表明市場需求持續旺盛。

2023年工業級碳酸鋰價格走勢圖(單位:萬元/噸)
而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發布的信息來看,今年上半年國內碳酸鋰、氫氧化鋰產量分別為20.5 萬噸和14萬噸,全國鋰電池產量已超過400GWh,遠超實際裝機量。以上種種跡象都表面,如今鋰電池的產能已然過剩。
在今年6月舉辦的2023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一汽集團總經理邱現東表示,2022年至今,50 多家電池企業對外公布的億元以上的投資項目超過125個,總投資預算超過1.4 萬億元,產能規劃超過2500GWh。而這些規劃需要3000 萬輛電動汽車才能消化,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剛剛突破2000 萬輛,過剩已尤為明顯。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2023 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不過,有部分機構認為,在行業發展早期就定論行業產能過剩為之過早。中信建投指出,目前動力電池行業出現的實際是一種“結構性過剩”現象。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未來市場將出現某種程度的產能出清。
長遠鋰科董秘曾科也表示,產能結構性過剩的情況是存在的。無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從總量來看,當前的實際產能已能滿足現在的市場需求。目前這種”內卷“的情況已經開始,且將持續一段時間,綜合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將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
面對行業內的各種聲音,寧德時代表示,不同鋰電企業的產能有明顯的差異,這主要源自企業的技術創新、制造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另外,寧德時代提出碳酸鋰價格綜合來看是供需反映,碳酸鋰價格的下跌及反彈都是市場供需變化的反映。長期來看,鋰價將逐步回歸理性,有利于整個新能源產業發展。這樣的表述既符合客觀實際,也有助于消除投資者的疑慮。

2019-2025年中國鋰電設備市場規模預測趨勢圖
“這是供需雙方博弈的結果。”一位產業人士告訴《汽車縱橫》記者,盡管此前50-60萬元每噸的鋰價很離譜,但在新能源汽車持續需求的支撐下,鋰價也不大可能回到從前每噸三、四萬元的狀況。該產業人士表示,即便如今價格依舊處于高位,但這已是行業上下都能夠接受的結果。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產量545.9GWh,但累計裝車量為294.6GWh,占比僅為54%。到了2023年,這個數字仍在進一步降低。業內人士認為,供應的過量,導致了市場對于鋰價的持續看衰。
中信建投分析認為,2023年下半年,碳酸鋰價格預計將始終保持下行趨勢,預計至第四季度跌至20 萬元/噸左右,2024-2025年將進一步下跌至10 萬-20 萬元/噸區間。而中金研報也指出,鋰價短期內沒有再回升的動能。
這樣的分析不無道理。2022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的上漲導致車企成本陡增,朱華榮曾公開表示,彼時電池成本幾乎超過整車成本的40%-50%,這對企業的經營造成了極大的波動。蔚來創始人李斌也表示,若電池價格回歸理性,蔚來汽車毛利率將大幅提升。此外,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還曾調侃稱自己是在為寧德時代打工。
而今,由于前期上游擴張的產能得到釋放,疊加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鋰電池的產能已超過了當下的市場需求,進而導致了結構性過剩。不過,如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接近30%,這意味著大眾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更多的人開始接受并認可新能源汽車。業內普遍認為,供需關系將隨著公眾的購買意愿增加而逐步平緩。
2021年-2022年,終端需求快速爆發,與上游鋰資源供應形成錯配,部分在上輪過剩周期被叫停的鋰礦項目陸續重啟,但仍存在較大幅度短缺。同時,此期間也是鋰價實現快速拉漲的階段。行業調研機構SMM(上海有色網)預測,2023-2024年,復產的項目+新建的綠地項目預期將陸續達產,盡管此階段的新能源需求增速不及爆發初期,但資源過剩程度將于2024年到達頂峰;而到2025-2026年,持續過剩下上游鋰資源增速或將放緩,需求端受儲能領域帶動,過剩將得到有效緩解。
與此同時,國內在儲能領域也出現了更多的新型增長點。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我國將在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的轉變,新型儲能規模將達3000 萬千瓦以上。到 2030年,我國新型儲能更將得到全面市場化發展,全面支撐能源領域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
政策支持,自然有企業響應。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已經開始行動起來。如寧德時代于今年發布了全球首個零輔源光儲融合解決方案。比亞迪也推出了首款集成刀片電池的儲能系統“比亞迪魔方”。蜂巢能源則聚焦電力、工商業和家庭三大場景發布了“短刀”全系儲能電芯及產品。
此外,面對海外市場巨大的缺口,出海也已成為動力電池企業消化產能的另一條路徑。國內不少動力電池企業也抓住機遇,提前布局海外市場。例如,寧德時代在德國、匈牙利設廠以實現對歐洲客戶的本地化生產及供貨能力,總規劃產能達114GWh;國軒高科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擬于歐洲建設動力電池工廠;億緯鋰能在馬來西亞和匈牙利建設生產基地。
當然,無論是出海,還是布局儲能,都是動力電池企業們應對這波行業挑戰的積極實踐。盡管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又會面臨新的困難,但對于企業而言,只要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并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就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針對未來產業格局的判斷,比亞迪方面表示,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優勝劣汰進程加快,擁有核心技術和綜合優勢的龍頭企業有望獲得更快增長,市場份額向頭部企業集中。
這樣的預測實際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正如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所言,動力電池行業已經邁入了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下半場。接下來,等待動力電池企業們的將是技術創新、產品實力、成本管控、市場份額等多方面的較量,可以預見,下半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企業自身實力過硬,自然不懼任何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