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漣

【編者按】8月25日至29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中國油畫學會主辦的“碧海云天——羅貽從藝七十周年藝術展”在中國國家畫院頌廳(明德樓三層)舉行。本次畫展較為全面地展呈了羅貽從青年時代到中年、晚年各個時期創作的油畫、水粉、中國畫、素描作品150余件。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留學捷克斯洛伐克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羅貽造就了他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羅貽先生早年求學于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打下了素描造型的基礎;1956年公派留學捷克斯洛伐克學習風景與人物,很快進入到了東歐體系的藝術之路,在油畫人物畫特別是風景畫的探索中嶄露天分。他歸國后的1961年創作了第一幅水粉風景畫《漁港》,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短暫于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執教后,羅貽先生調入中央民族大學,從此教書育人,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寫生創作,是中國少數民族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藝術人才。
在羅貽先生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以油畫、水粉、壁畫、彩墨等多種藝術形式進行創作,既有大量的風景畫、人物畫,也有大型人物畫《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也有12米、16米長的巨幅壁畫,而他作品中數量最大的則是帶著學生遍游少數民族地區的寫生與創作。在他的《漁港》、在他的新疆人物畫、在他的少數民族地區城堡式的土樓及西藏地區的風景中,我們既能看到傳統深厚、人文氣息濃郁的捷克斯洛伐克繪畫傳統,也能看到羅貽先生的個性風采——厚重、渾樸、沉郁,色彩層次豐富,筆觸強勁有力。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捷克斯洛伐克時期,他就開始了將水墨與造型相結合,自覺展開中國繪畫的創新探索;而在貫穿其一生的藝術實踐當中,是他不斷從藝術語言、藝術題材、藝術內容等各個方向朝向油畫本土化、民族化的探索。他的許多作品在今天看來,仍然不覺陳舊,反而有種經歷時間之后的厚重的美感。
《碧海云天》展覽,不僅精煉、概括地展示了羅貽先生求學、創作、教育的全過程,更重要的是,從這一位藝術家的藝術個案出發,可以展開對赴捷克斯洛伐克留學的藝術家群體的研究與展示,進而更為深入地研究新中國油畫發展歷程中除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傳統之外的更為豐富的來源,與上世紀初赴法國、日本留學相對照,以及改革開放以來赴世界各地留學的所有藝術來源,獲得更為豐富與全面的關于歷史的整體感知,以幫助我們確立在今天全球化時代中國藝術的地位與未來方向。也因此感謝這家藝術公司所做的羅貽先生的展覽,希望有更多的藝術經紀公司能夠從藝術史的高度來梳理、挖掘、評價中國藝術家的真正的、獨特的貢獻,由此成長為有價值的藝術經紀公司,在把優秀的中國藝術家推向市場、推向世界的過程中成就自身。
坦率地說,在此展覽之前,我并不知道羅貽先生和他的作品。但從這個展覽中羅貽先生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我們不僅認識了這位淡泊名利、孤獨求索的藝術家,也由此認識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一大批在油畫本土化、民族化、中國化道路上勤奮耕耘、不斷求索的優秀藝術家,由于個人際遇的不同,他們也許不是最閃亮的那一顆星星,卻是中國藝術星空中不可或缺的發光體,共同構成了藝術世界的光明與色彩。而我更愿意相信,羅貽先生與藝術、與學生為伴的一生,是幸福的、快樂的一生,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追求心性澄明的光與色,真誠地表達內心所感,盡其所能調動藝術技巧、觀念、方法,去贊美他所生活的時代、自然、人民。我向他表達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健康長壽、藝術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