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玲
【關鍵詞】中拉關系???“一帶一路”倡議??中拉命運共同體??中拉論壇
2023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和“一帶一路”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方。2018年1月,中拉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發表了《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特別聲明》,標志著中拉共建“一帶一路”正式開啟,為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開辟了新前景。回顧過往,“一帶一路”倡議在拉美落地生根、碩果累累;放眼當下,共建“一帶一路”平臺不僅成為推動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而且為新形勢下的南南合作注入新動力;展望未來,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面臨諸多機遇和廣闊前景,必將推動新時代中拉關系邁上新臺階。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初,拉美并未被納入合作框架。隨著中拉共建“一帶一路”意愿不斷上升,尤其是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中拉高層強調拉美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雙方開始穩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并呈現如下發展特征。
一是政治先行縮短發展的“時間差”,雙方高層交往為中拉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政治引領。拉美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亞歐大陸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初始階段參與共建程度不高。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阿根廷時任總統馬克里和智利時任總統巴切萊特應邀出席。馬克里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注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便于各國間聯通,拉美國家也有此需求,期待在這一框架下雙方可以繼續推動合作、加深友誼。[1]巴切萊特表示,智利愿意成為亞洲和拉丁美洲之間的橋梁,也愿意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角之一。面對拉美國家的參與熱情與合作期待,中國政府發出積極信號。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發表的聯合公報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亞歐互聯互通,同時對非洲、拉美等其他地區開放。2017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與來訪的巴拿馬時任總統巴雷拉會談時表示,中方把拉美看作“一帶一路”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與方。巴雷拉訪華期間,中巴兩國政府簽署《關于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巴拿馬成為首個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拉美國家。截至2023年6月,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拉美國家已增至22個。

2023年1月24日,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第七屆峰會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應拉共體輪值主席國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峰會作視頻致辭。(新華社圖片)
二是平臺交融彌補發展的“滯后感”,中拉論壇為中拉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了平臺支撐。縱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時間軸,中拉建立“一帶一路”合作框架相對滯后,但借助中拉論壇“搭臺唱戲”,很快實現了戰略、政策及諸多具體項目的對接。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簡稱“拉共體”)成立。2014年,中拉雙方宣布成立中國—拉共體論壇,該論壇成為雙方開展整體合作的理想平臺,更是中拉之間就“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議題匯聚共識的平臺。在中拉論壇成立后,習近平主席倡議中拉共同構建“1+3+6”的合作新框架。其中“1”是指“一個規劃”,即《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3”是指“三大引擎”,即貿易、投資和金融合作;“6”是指“六大重點領域”,即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制造業、科技創新、信息技術。在這些倡議引領推動下,加強政策溝通協調、提升互聯互通水平、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逐步成為中拉雙方的共識,中拉整體合作對接“一帶一路”倡議條件日益成熟。[2]多年來,雙方利用中拉論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平臺,凝聚合作共識、加強發展戰略對接,取得了積極成效。
三是多元合作培育發展的“新動能”,優勢互補為中拉共建“一帶一路”開辟了廣闊合作空間。中拉經濟互補性強,在資源、資金、市場、技術等方面各具優勢。當前,中拉各領域多元合作持續深入發展,“量”“質”并進,開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一方面,中拉經貿及投資合作實現了“量”的巨大增長。中國已連續10年成為拉美地區第二大貿易伙伴國。盡管過去3年全球經濟遭遇新冠疫情及烏克蘭危機沖擊,2021年中拉貿易額仍逆勢上漲突破4500億美元,2022年進一步增至4857.9億美元,充分展現了中拉經貿合作的動能和潛力。2021年,中國對拉美投資流量達到261.6億美元,同比增長57%。截至2021年底,中國對拉投資存量為6937.4億美元,占中國對外投資存量總量的25%。中國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累計實施了192個基建項目,總投資金額984億美元,為當地提供了67.3萬多個就業崗位。[3]另一方面,中拉經貿合作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正在進入提質升級的嶄新階段。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五通”落地生效,中拉在經貿、金融、人文交流等領域呈現多元化、寬領域的全面合作態勢。目前,中國對拉投資正由較單一的能礦開采轉向促進多元化生產合作,尤其向清潔能源、信息通信、互聯網、高端制造、醫療等多領域延伸。2023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在拉美取得喜人成果,阿根廷決定用人民幣結算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巴西決定使用本幣進行與中國的雙邊貿易結算,為中拉經貿合作開辟了新的前景。同時,“一帶一路”倡議與拉美國家的發展戰略有效對接,為共建國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增添了活力,為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一體化提供了助力,得到地區各方的廣泛支持。[4]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和地區形勢都發生巨大變化。全球層面,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進入新舊交替的關鍵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國際市場需求不振,世界經濟復蘇前景黯淡;大國博弈更趨激烈,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不斷加大。就拉美地區而言,短短10年間,拉美政局就經歷了先向右轉、再向左轉的鐘擺周期,凸顯拉美各國政治和社會形勢的不穩定;因先后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全球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沖擊,加之自身金融財政脆弱、經濟結構單一等內部因素影響,近10年拉美經濟年均增長0.9%,甚至低于20世紀80年代“失去的十年”。在此背景下,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價值更加凸顯。繼202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2024年又將迎來中拉論壇成立10周年,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中拉關系發展站上新的歷史高點,必將為全球面臨的多重挑戰提供更多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2023年5月10日,厄瓜多爾總統拉索(右)與厄瓜多爾生產、外貿、投資和漁業部部長普拉多在厄瓜多爾基多展示中厄自貿協定文件。

這是2023年6月6日在中車唐山公司內拍攝的中國中車出口阿根廷新能源輕軌車。
第一,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有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當前,全球政治多極化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出現“逆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共建“一帶一路”增強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區域乃至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拉美是發展中國家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雖然中拉相距遙遠,但雙方沒有地緣政治沖突和歷史包袱。中拉同為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世界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方面擁有共同立場,在完善全球治理機制方面具有相似或共同訴求。習近平主席指出,中拉同屬發展中國家,是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面合作伙伴;“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球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和貢獻者。”[5]歷史上,亞非拉國家一起高舉反殖民統治斗爭的旗幟。目前,發展中國家正致力于爭取改革國際政治經濟體系,推動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合理和平等的國際秩序。拉美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合作框架后,進一步拓寬了發展中國家合作平臺。新形勢下,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有助于夯實南南合作的基礎,進一步推動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朝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第二,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有助于完善構建新發展格局。2020年以來,針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中國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主席強調,“從根本上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但構建新發展格局并不意味著“關起門來”搞建設,中國仍將堅持改革開放,“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6]拉美連接北美,地跨兩洋,人口近7億,市場廣闊,資源和能源富集,加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是新時期中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的重要方向。新發展格局包括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兩個維度,中拉共建“一帶一路”在兩個維度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中拉能礦和農產品大宗商品貿易為中國保障能源、資源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更多選擇,雙方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又有效聯通中拉兩個巨大的市場,將進一步增強中拉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維護全球大宗商品供應鏈、價值鏈穩定。
第三,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有助于中拉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合作。盡管全球經濟因某些國家的保護主義、“脫鉤斷鏈”政策而陷入低迷,但中拉經濟基本面良好的態勢沒有變,中拉經濟互補性強的基礎沒有變,尤其是中拉加強合作的信心沒有變。當前,中拉著眼振興經濟、改善民生,均銳意改革、積極進取,著力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雙方務實合作處于換擋加速階段,中拉傳統貿易模式也在經歷轉型升級,新的發展動力和增長點不斷涌現。與此同時,中拉都要應對全球經濟疲軟帶來的挑戰和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在此背景下,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必將為雙方提升經濟競爭力和實現產業價值鏈向中高端攀升創造新的契機。
第四,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有助于促進中拉文明交流互鑒。中拉文化都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人文交往和民間往來源遠流長。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曾將中拉兩塊大陸相連,記錄著中拉互通有無的文明交往。在新的歷史時期,共建“一帶一路”必將進一步拓展新時期中拉人文交流的途徑,促進中拉在科教和民間交往等領域的合作蓬勃開展。秘魯國立圣馬科斯大學經濟研究學院院長卡洛斯·阿基諾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曾在促進亞洲和其他地區的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這條跨越太平洋的海上航線能夠重現輝煌。拉美國家可以通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擁抱中國和亞洲。[7]此外,面對當前國際政治經濟亂象,拉美國家朝野對發展模式問題的反思不斷深入。在此過程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日益受到拉美國家的重視,而拉美國家工業化進程中的一些經驗和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也值得中國借鑒。中拉就治國理政、發展道路等方面加強交流,不僅可以豐富雙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內涵,而且有助于從理論層面總結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基本經驗,進而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形成超越。
習近平主席指出,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正在經歷大調整、大分化、大重組,不確定、不穩定、難預料因素增多。中拉共建“一帶一路”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環境。同時,拉美政壇左、右翼角力加劇造成的內政不穩定因素同疫情延宕、烏克蘭危機等帶來的沖擊相疊加,使地區各國本已低迷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雪上加霜,一定程度上影響拉美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和中國企業投資的信心。面對新形勢帶來的新挑戰,中拉要認清雙方合作向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發展的大趨勢和雙方發展戰略契合帶來的新機遇,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中拉合作優化升級、創新發展。

中國鐵建智利5號公路奇科段特許經營項目啟動運營,這是2023年2月14日拍攝的位于智利比奧比奧大區的5號公路圣克拉拉主收費站。

2023年4月18日,在古巴哈瓦那的古巴全國水資源委員會,工人站在中國援助的物資旁。

2021年11月16日,參會嘉賓在第十四屆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峰會合作展上交談、參觀。
第一,大處著眼,深刻領會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通過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助力賦能。中拉共建“一帶一路”是全球“一帶一路”建設“大合唱”的有機組成部分。中拉同屬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中拉共建“一帶一路”本質是南南合作。面對復雜動蕩的國際環境,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承載著雙方合作共贏的具體訴求,而且對于增進中拉發展中國家身份認同、共同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未來,中拉要在完善現有協調工作機制的基礎上深化政策溝通,不斷擴大合作共識,把“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助推中拉合作升級,通過提升中拉合作水平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提供助力。
第二,錨定目標,更好把握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加強中拉合作戰略對接,打造合作重點和亮點。習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中拉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目標就是促進共同發展,以滿足各自國家和地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拉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雙方合作的“轉型升級”,要進一步加強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制造業等中拉傳統重點領域合作。同時,中方可根據拉美國家對自身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的需求,充分展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給雙方帶來的新機遇,穩步拓展合作新領域新空間,加強雙方在新基建、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領域合作,培育新的合作增長點。
第三,全面考量,加強雙多邊機制的輪動配合,不斷擴大中拉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一是通過雙邊高層交往有針對性地深化同地區重點國家的合作交流,發揮“以雙促多”的示范效應。對一些尚未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的拉美大國,加強雙方在政治和貿易方面的溝通,以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增進對方對共建“一帶一路”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將已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自身發展條件較好的國家列為承接“一帶一路”向拉美延伸的支點國家;對加勒比英語國家給予更多政策傾斜,發揮同這些國家合作的地緣集聚效應。二是順應當前拉美左翼回歸、呼吁聯合自強重啟地區一體化的趨勢,加強雙方在中拉論壇多邊機制下的合作,拓展同拉美次區域組織的對話交流,以使中拉共建“一帶一路”同拉美地區一體化進程形成良性互動,進而達到“一帶一路”建設和中拉整體合作相得益彰的效果。三是妥善處理同共建國家和第三方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1+1+1>3”的疊加效應。“中拉合作是雙方自主自愿的選擇,中國在拉美沒有任何地緣政治考慮,愿在尊重地區國家意愿基礎上探討開展三方合作、多方合作,共同做大利益蛋糕,實現多贏、共贏。”[8]

2023年6月7日,洪都拉斯企業家參訪團在南京一家生鮮超市內參觀。
第四,注重共情,促進經貿合作“硬實力”與人文交流“軟實力”相輔相成,增強民心相通實效。伴隨中拉政治經濟合作向縱深發展,雙方在人文交流方面的愿望和需要不斷擴大,這為提升中國在拉美“軟實力”和促進中拉務實合作注入新動力。自2014年中拉論壇成立以來,中拉雙方依托這一多邊平臺設立了科技創新論壇、青年政治家論壇、民間友好論壇以及智庫交流論壇,為促進各領域民心相通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帶一路”倡議極大促進了中拉人文交流。截至2022年,中國在拉美共設立了46家孔子學院和6所孔子課堂,活動日益豐富,為拉美各界了解中國、認知中國提供了窗口。未來,中拉要在已有人文交流機制的基礎上,以深入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為契機和抓手,拓展人文交流領域和內涵,擴大人文合作渠道和網絡,通過深化文明交流和文化合作不斷鞏固“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
[1]?《專訪阿根廷總統馬克里:沒有互聯互通就沒有發展》,?央視網,2017年5月11日,http://m.news.cctv.com/2017/05/11/ARTIOfXKlyAf6vSsggnCAkZq170511.shtml。
[2]?趙本堂:《共建“一帶一路”開啟中拉合作新愿景》,載《拉丁美洲研究》2019年第3期,第3-4頁。
[3]??《中國基建在拉美:覆蓋更廣泛,項目更多元,前景更廣闊》,環球網,2022年12月3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193423925149964&wfr=spider&for=pc。
[4]??《將拉中友好轉化為互利合作機遇》,中國一帶一路網,2023年6月7日,https://www.yidaiyilu.gov.cn/p/0DI2SOSR.html。
[5]?《習近平向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第七屆峰會作視頻致辭》,新華網,2023年1月25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3-01/25/c_1129311146.htm。
[6]?《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8-59頁。
[7]??《從“中國船”到“新海絲”——拉美國家擁抱“一帶一路”倡議》,新華網,2017年5月24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7-05/24/c_1121030198.htm。
[8]??《王毅主持中國—拉共體“四駕馬車”外長第七次對話》,外交部網站,2019年9月27日,https://www.fmprc.gov.cn/gjhdq_676201/gj_676203/nmz_680924/1206_681022/xgxw_681028/201909/t20190927_93696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