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驚雷





打開楊祐寧的微博或instagram,通常,你希望透過一位明星的公共社交平臺看到什么?我們甚至早已經放棄從某個人的朋友圈來了解其真實人生,可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又確確實實看到了楊祐寧的生活,一些有血有肉的感悟,一些帶有真實質感而非修片過度的日常,一個擁有細節而非僅是概念的人。
試圖從碎片中提煉標簽的努力往往是徒勞,但下面還是挑出楊祐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三個身份∶第一個當然是演員。第二個和第三個所占比重讓人難以排序——最近, 楊祐寧剛宣布“二寶”出生,那第二個身份 就是爸爸吧。第三個,是“浪人”。
上一回楊祐寧密集“營業”,宣傳的劇集是《罪罰》,他形容自己的角色趙鵬超“亦正亦邪”,也在大結局播出時,他寫下了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四哥能狠能算但卻缺少愛與被愛,這是他的脆弱,也是他邪惡的內核。”
僅這段描述就可以看到趙鵬超與楊祐寧之間的巨大差別:“拍完這部戲后,我跟自己講,我真的喜歡演戲。即便有這么多的困難、心里有很多的雜事,可一旦進入角色,我依舊享受表演的片刻。”
楊祐寧口中的“困難”是當時正處疫情期間,他赴常州拍戲,原計劃時常抽空飛回臺北看望家人,卻因隔離政策難以實現:“大女兒剛剛出生,我都沒辦法看到她,甚至連孩子一歲生日我也沒法參加——哎,別提了。”這種無法與親人相見的情緒不斷疊加累積,形成巨大的、席卷而來的孤獨,“角色是個極孤獨的人,恰恰與我當時的心情契合。我不斷擴大這種情緒,放在角色上”。很多演員通過表演來釋放壓抑的情緒,并獲得某種治愈,但楊祐寧說:“我沒辦法被治愈,就讓‘他留在角色上吧。”
現在挑選劇本的第一原則是什么,楊祐寧不假思索:“可以每天回家!”
在這段時間里,楊祐寧不僅演戲,還擁有了一個新身份“監制”,他記錄下新鮮感觸:“第一次參與制作,就像在家辦派對,你會希望來的人都能盡興,都能帶著一點醉意,因為有點‘茫,所以忽略了一些缺點,彈著琴、唱著歌,整場派對就我唱歌走音,全部都是大明星,但謝謝這場派對,當我們想起2021年,不會是一場疫情,而是微醺、微笑、微感動!”
這部“全明星”劇集《接招吧!制作人》背景設定在千禧年,是以流行音樂產業為背景的職人劇,除了主演9m88、陳昊森外,還邀請到萬芳、許志安、鳳小岳、蕭煌奇、施名帥等。
“請到的演員都算是和我有一點交情。”監制楊祐寧容易從演員角度出發,替演員著想,“演戲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工作。演員對周遭所有的一切都很敏感。我們盡可能讓每一位來參與的演員處于舒服的環境,不管他們有什么樣的需求,我們都盡量滿足”。
“每一個演員需要的東西也不一樣哦。有些演員的需求在妝發上,有些演員在意飲食,有些演員希望工作前可以跟導演有更多劇本上的溝通——好啦,剛才講在意飲食的,是我自己啦。準時放飯很重要!”
《接招吧!制作人》將所有人帶回二十年前,也是楊祐寧剛出道那會兒,“我二十三四歲,戲劇種類、投放平臺都劃分得清清楚楚,電視是電視,電影是電影,很多演員覺得一定要拍膠片,留在大銀幕上的才算真正的作品”。但那也是蓄勢轉變的時代,楊祐寧曾在旋渦中思忖:“現在是不是需要轉變”“改變是不是對的選擇”“人并沒有那么快知道未來會是什么樣,但我現在覺得,未來太多的未知都令人期待。”
二十出頭的楊祐寧是否計劃好未來幾歲結婚、幾歲成為父親,幾歲擁有第二個孩子,如此種種沒有精確的答案。但楊祐寧的人生腳本是大致寫好的:“結婚,生小孩,并非突然發生,只是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關注楊祐寧的社交網絡,就能看到這條人生軌跡。
2019年9月,楊祐寧公布結婚領證的消息;12月,他和太太迎來大女兒。2022年7月,夫妻倆舉辦婚禮,圈內好友紛紛出席,現場如娛樂圈盛會。今年的1月,楊祐寧夫婦宣布了二胎的喜訊。
婚禮一周年,楊祐寧準備了什么特別的禮物給太太呢?
“我會讓她看到,我可以成為二寶的好爸爸啊。”預產期臨近,楊祐寧的戲剛好殺青,立刻空出時間陪妻子待產。太太發視頻吐槽:“這位先生,你吃我的月子餐……又吃又睡。”7月20日下午,楊祐寧以一貫的幽默語氣發了條微博:“Hello Kya。第一天像姐姐,第二天像阿公,第三天像阿嬤,每天都在變,我不知道哪天才會輪到我!”
此前,楊祐寧送大女兒去幼兒園,不禁感慨女兒的獨立、開朗:“到了幼兒園,她痛快地牽住老師的手,回頭跟我說bye bye,轉身進去了。我那時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句話——舍不得小孩長大。”
“ 我很開心看見她成長,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可又舍不得她那個小寶寶的階段……”二寶出生,楊祐寧可以繼續享受奶爸的快樂生活,一回生、二回熟,現在總稱得上“老練的父親”了吧。
“老練,也只是程序上的老練,泡奶、換尿布,動作上變得老練,可真正的挑戰是孩子不斷長大,你要跟著她們有成長,每天又變成了新手。”
楊祐寧曾被問到,喜歡戀愛的時候,還是喜歡結婚后多一點?
他答:“我喜歡結婚后的我們,感覺更踏實。”
踏實,是楊祐寧追求的狀態:“沒有家庭前,我覺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成為‘家庭后,我們變成了一體。”人生重心轉移了,“從前,重心肯定在工作上,現在偏家庭多一點。我和我的父母都覺得‘家庭很重要,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一樣的任務,如果不去做重心的調整分配,很容易失衡。”
平衡,從來都很難。楊祐寧在學習,他一向樂觀:“我會找到方法的,任何事情你都會找到方法。”
天未亮,楊祐寧早早出門,太太和孩子還在睡,他獨自開車到了海邊。如果趕得巧,還能在海浪中欣賞一次日出。等他回家時,全家人的一天剛好開始,無縫銜接。
楊祐寧是名副其實的“浪人”,這個詞不僅指“沖浪的人”,更透露著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
沖浪從二十歲就開始了。剛演了幾部戲,楊祐寧和搭檔張孝全成了好友。張孝全提議去海邊沖浪,兩人都是初學者,看著臺風大作,只覺得“浪大才好玩嘛”。楊祐寧剛下水就被海流帶到外海區域,眼看著岸上的張孝全越來越小。楊祐寧慌了,拼命劃水,試圖往海岸游,但劃得費力,卻毫無進展。海流將他往外拽,抵消了身體的全部努力。
楊祐寧開始祈禱:“我知道是我太調皮了!我不應該來的,你讓我回去吧!對不起。”
“你在這邊,是回不去的。”一個聲音傳來,當地的浪人游到他身邊,對楊祐寧拋出這句話,語氣平穩,卻令楊祐寧心頭一緊,告訴他:回不去,什么叫回不去?浪人的停頓太久,“你往那邊去,那邊有往里的海流,才能把你帶回去啊”。
至今,楊祐寧都詫異,經歷了這驚險一幕,卻沒留下任何心理陰影。他和張孝全相約,下一次沒有臺風,再去。
楊祐寧擁有成為浪人的天賦,“浪”早在那邊等他,最初那次不過是“浪”的小小惡作劇:“現在,沖浪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和以往不同的是,太大的浪我反而不想去沖了,我只想玩些‘舒服的浪——年輕的時候才去挑戰。現在到了海邊,發現浪太大,我就站在岸邊看大家好了。”
浪人會告訴你,浪頭上的幾十秒不算什么,沖浪有太多美好的時刻。從家準備出門,直到上岸回家,一整個旅程,一整段時光,是不可分割的,是完整的。
也不必刻意賦予沖浪什么意義,但等浪的時間里,自然會引發一些哲思,那是海浪傳遞的秘密訊號。
“當看見一道完美的浪朝你涌來,你身心都準備好了,要去抓這道浪,你甚至想好,等一下在浪頭上做什么樣的動作——多么完美。通常,你想了這么多,等那道浪真正來的時候,都會做不好。是你想太多了!”就像演員在等一個劇本,“你以為到來的是黃金組合、黃金劇本,但結果卻不盡理想;反而在放松的狀態下,一道看起來沒那么完美的浪,卻可以讓你完成要做的動作”。
夏天到來,楊祐寧去宜蘭沖浪,之后更新微博:“‘沖浪本身就是一段旅程,從天還未亮就出發,到浪點的路程,享受一個人開著車,喝著咖啡,或有朋友互嘴或深談,然后我會劃水到outside(外側),坐在沖浪板上開始禱告,贊美地平線上的日出,回頭的海岸山脈,腳下的涌浪流過,有時會看見海龜,也會被水母電到,下浪做招有被看到,歪爆被笑,浪人間的玩笑,最好有一道完美的回家浪,還有回家的路上耳朵里的海鹽末,開著車你會知道自己很滿足。”
楊祐寧稱之為“完美的一天”。
太太留言:“所以陪老婆不完美咯?”
網友抱著吃瓜心態,等著看楊祐寧如何“完美”應對。
楊祐寧總可以給出最佳答題思路:“這只是一天的開場,你不要急嘛。”

ELLEMEN:幾年前,你提過身邊朋友陸續產生中年危機,但你始終沒感受到它的到來。現在有什么變化了嗎?
楊祐寧:依舊沒有中年危機啊,都還沒到中年呢——也許50歲以后?現在還是青壯年。
ELLEMEN:難怪你沖浪和照顧家庭都不耽誤!
楊祐寧:我秉持的是,只要體力夠好,就能應付一整天要發生的事。
ELLEMEN:大家對你的印象是情緒很穩定,給人以很強的安全感,不知道你有沒有情緒爆炸的時刻?
楊祐寧:畢竟你們看到的都是我的工作狀態,我現在爆炸可能蠻有問題的,哈哈。每個人都是這樣,比較脆弱的那一面只會讓最親近的人看見。我太太確實會看見我焦慮的那一面,還有我的煩躁、我的生氣、我的軟弱、我的害怕……這說明彼此坦誠,我可以把弱點展示給對方看。相對的,她也可以在我面前很坦誠。
ELLEMEN:太太會用什么樣的方法安慰你?
楊祐寧:人有情緒的時候好像沒有什么理由。我覺得,男生大部分需要的安慰只是一個擁抱、一個跟你說話的人,接下來,你會自己找方法把事情處理完。家庭是我們唯一可以卸下鎧甲、釋放軟弱的地方,畢竟很多問題不是靠理性就可以解決的,還是需要一塊地方讓我們稍稍軟弱一下。
ELLEMEN:你曾經的夢想有沒有隨著時間、環境的改變而變化?
楊祐寧:沒有。當演員之前,我曾經夢想成為廚師,雖然現在沒有成為所謂的職業廚師,但我還是喜歡做菜啊,家里是開餐廳的,所以不會覺得自己的夢想不一樣了。
ELLEMEN:有什么事是你在婚后發現,原來和想象中的不一樣呀?
楊祐寧:我以前覺得“家庭”很簡單,也不是說現在覺得好難,只是發現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不是原先想的彼此有愛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比如,我在父母身上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樣子,上一代人比較少溝通,我覺得這樣也很好。但我太太需要常常與我溝通,這就需要我去學習、去理解、去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