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偉強 龔瑞麗
那是檢查背誦的時候,一首古詩教過好多遍,檢查的時候還是有一個孩子不會,提醒一個字背一句,不提醒又不會。瞬間我就火冒三丈,可是孩子還是懵懵懂懂的。我忍不住責怪起來,過了半節課王翔還是不會背!我想我可能錯了……我換一種說法,夸他,對他說“你已經很厲害了,但是符老師覺得你還可以更棒!”后來,一下課,他就找我背古詩,越背越好!
從孩子們上學之日起,我們的家長朋友似乎每天都在重復著同樣的話語,那就是對孩子們的反復叮囑,如:上課要認真聽講,積極發言;課后和同學要好好相處,不要打架;回家寫作業要認真,不要馬馬虎虎地應付完成;你現在小,就應該聽大人的話;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碰……之所以如此不放心,其實是尋求內心的安心。似乎這么說了,孩子們就會這么做了;如果不這么說,孩子們就會忘記。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這樣的話語,孩子們真的會忘記嗎?不會!那為什么明明這樣的話語于孩子們來說,已經熟爛于心,有的孩子依然會重復這樣或那樣的“不應該”呢?
我想,首先,我們沒有遵循兒童的特點。童年時期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爛漫、最純真的時光,是人的一生都無法復制的珍貴時光,也正因為此,童年的記憶在人的長時記憶系統里面總是最值得珍藏和最值得緬懷的。允許孩子犯錯,是因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因不完美而真實;寬容孩子的一切,因為有時候我們只是朝著最為理想的態勢去要求尚在成長階段的孩子,卻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為需要的情感——尊重、理解、呵護、包容、鼓勵。
以前看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上帝給了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在盡力向前爬了。可每次總是挪那么一點點。我催它,我責怪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在說:“人家已經用盡全力了!”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一腳把這個慢吞吞的家伙踹得遠遠的。真是奇怪,上帝為什么叫我牽一只蝸牛散步呢?
“上帝啊,為什么呢?”
天上一片寂靜。
“哦,也許上帝去抓蝸牛了。”
好吧,松手吧!上帝都不管了,我還管什么啊!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里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拂面,原來這夜里的風是這樣的溫柔;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星斗眨著眼睛。
怎么以前沒有看到呢?
哦,我突然間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其實,這里的“蝸牛”不就恰恰如同我們的孩子們嗎?現在的他們,也許做什么都比較慢,也許離我們的期望值很遠,也許有時候他們帶給我們的是失望是無奈,但是對待他們,我們也可以試著去“牽”,不去拉,也不去扯,只是牽在手中,一前一后,慢慢地向前走,順應他們的速度,調整我們的步伐,找到彼此間最默契的節奏。雖然這是理想的教育,但是我想,理想一點,總比對他們胡亂發火,讓孩子不知所措好!所以,慢一點,等一會兒,也許我們能聽到花開的聲音。當然,這樣的等不是漫無目的的等,等待的過程不是坐享其成的過程,那是不現實亦不合乎教育規律的。等待是一種心平氣和的陪伴與守候,更是一種機智聰慧的引領與成長。
回到這節課,回到那個“獎懲”一念之間的瞬間,真的感覺到,教育是慢的藝術。今日的教育要由未來作評價。真正的教育價值不是你現在擁有多少,而是你能為孩子留下多少。如果今天的這一瞬間在這幾位孩子心中能萌生出一顆小種子,那顆小種子在陽光的呵護、雨露的滋潤下,慢慢長大,擁有頑強的向上的生命力,那么,這個瞬間在孩子們心中將成為永恒。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多事情,采取不同的態度和方式去處理,會收獲不一樣的成效。當然,這樣的方式不是一味地表揚,而是辯證地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得與失,機智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影響他們,客觀地提出要求,明確地作出指引。一念之間,可以改變的卻有很多:走進班級,看見地上有紙屑,如果我們以微笑的姿態平靜地告訴孩子們:“班級地面臟了。”我相信,無須多言,無須動怒,即會有很多孩子主動去撿起紙屑,而不會是相互推辭,甚至拿起紙屑通過觀察上面殘留的字跡來判斷究竟是誰“惹的禍”。
剛剛上完美術課,走進班級,垃圾桶里滿滿的,都是彩帶、塑料紙、棍棒等殘留材料,看到這樣的情景,不由靈機一動,對孩子們說:“哎呀,垃圾桶的肚子快要被撐破啦!”這么一說,大家都樂了,搶著去倒垃圾,還能感受到老師的小幽默,深入思考一下,哎?原來還是個擬人句呢!生活中學語文,是否多了一點兒趣味性?反之,如果垃圾漫出來都沒有人去清理,在班級調查、質問,不僅破壞了孩子們做手工的興致,而且會無果而終,最后老師生氣,孩子被迫倒垃圾,班級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壓抑。
當孩子書寫不認真的時候,告訴他:“如果你寫得再美一點,就能得到‘優秀啦!”
當孩子不好好早讀的時候,告訴他:“你的聲音很美,我們很想聽到你動聽的聲音哦!”
當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隨意講話的時候,講個小故事給他聽聽:“你知道為什么我們每個人有兩只耳朵一張嘴巴嗎?因為聽比說更重要。那,你知道為什么我們的耳朵長在嘴巴上方嗎?因為,我們要先聽后說。”孩子們是否聽得津津有味又明白其中的意味呢?
當孩子下課和同學打架斗毆的時候,嚴厲批評的同時,告訴他,其實童年的伙伴是多么的珍貴,要用心去呵護這份友誼啊!
……一念之間,滿滿的愛與被愛。
一念之間,可以改變的卻不止是你我之間,它必定會蔓延至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