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艷平
新高考提出要將人才的定位鎖定在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之上,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素養,以使素質教育得到更為深入的推廣。數學學科尤其需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建立數學思維。自主學習意識一旦形成,這無論對學生自身還是對學校育人工作的加強、社會的建設,都是一種推動力量。數學學科在這一背景下尤其需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未來的發展就會朝著更加全面的方向。
一、高中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意義
培養高中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助于教學改革的推進。隨著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新高考政策的發布,學科教學正面臨新一輪的改革。高中數學從原來的強調對單一題型的訓練轉為加大對綜合題型的考核,這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其具備一定的發散性思維和系統的解題思路,往往需要調動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主展開對數學規律的探索。培養高中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即幫助其建立問題的探究思路,積累一定的解題經驗,形成數學的視野與思維,進而更好地運用基礎知識應對題型的變革,有助于滿足當前社會發展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二、影響高中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因素
1.外在環境因素。就高中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而言,影響這一能力形成的外在因素主要有環境因素和條件因素。其中,環境因素是指學校的育人理念、校園育人的氛圍、學科教師能夠提供的教學思想與模式等,即學生學習所處的環境,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常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來認識數學概念、把握數學規律,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不佳。學生想要自主探索學習也容易不得其法,只能依靠教師進一步提供思路。如果教師能夠結合學生學情嘗試新其決定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學生如果能夠主導學習活動,則自主學習意識會得到明顯的提升,相應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會在實踐鍛煉中得到加強。
2.外在條件因素。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作為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那么學生在探究數學問題時不但會更具開放性,而且其數學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有所加強。
3.內在認知因素。認知因素是指學生對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加強該能力路徑、方法的認識。一般情況下,學生都會憑借其學科基礎能力而呈現出不同的認知水平,這表示不同基礎的學生在接收、轉化學科知識時會有不同的路徑、效果。
4.內在動機因素。學生的內在動機是支持學生行為產生、決定學生學習軌跡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這一動機一般是指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注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并通過對多元評價機制的建立讓充滿樂趣的教學形成閉環,使全面、全過程的評價為學生帶來激勵,以推動其自主學習能力的進一步加強。
三、培養高中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路徑
1.創新課堂模式,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教師要想培養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第一步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自主整理、總結數學知識,以確保其在課堂討論環節能夠加入圍繞課前習題所展開的討論。
2.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傳授學生自主學習的科學方法和分析問題的思路,讓其把握怎樣學、如何學的要點,確保其自主學習順利開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然后采取一定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積累經驗。
3.分層引導學習,塑造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學科基礎水平提高其對自主學習的認識,讓其能夠找到適合自身的自主學習方式,合理規范自主學習的進度、內容,讓自主學習能夠持續。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的方法,為不同的學生匹配不同的知識、任務,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挑戰性而又不至于因為問題、任務過難而產生挫敗情緒,使其能夠根據自身情況科學規劃自主學習的階段性內容、方法和節奏。
4.創新評價機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學生能夠持久自主學習。教師不能僅僅側重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忽略學生之間本就存在的差異以及不同學生努力的過程,可以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評價分成三層,學生根據教師設定好的指標自己對比經過自主學習后自身的能力提升情況;學習小組成員或被劃分到一個層次學生之間的合作互評;教師對學生單元知識掌握情況的結果性評價。三層評價疊加在一起可有效反映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態過程,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更強,更能激發其內在動力。
總之,想培養高中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綜合考量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與內部環境的影響,從課堂結構、環境角度加以改進,并采取先進的教育理念、方法改善教學及評價,讓學生更快地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和理念,提高自身能力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