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朝軍 趙建超 鐘寶珠 張楚毓 陳拓 李文蓮
關鍵詞:嗜菌異小桿線蟲;致病力;紅棕象甲;形態學
紅棕象甲(RhynchophorusferrugineusOliver)是我國重要的檢疫性害蟲,分布于海南、廣東、廣西、重慶、臺灣、云南、西藏、香港、澳門、江西、上海、四川、貴州、浙江、福建等地[1-2],也是世界上椰子(CocosnuciferaL.)、油棕(ElaeisguineensisJacq.)、椰棗(PhoenixdactyliferaL.)等棕櫚科作物的重大害蟲。該蟲主要通過鉆蛀植物的莖干和生長點危害,由于其為害隱蔽,在植株表現癥狀時多數已無法挽救。
目前生產上對于紅棕象甲的防治方法包括莖干注射[2]、藥劑噴霧[3]、信息素誘捕[4]等。在該蟲生物防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5-7],其中昆蟲病原線蟲(entomopathogenicnematodes,EPNs)作為重要的生防因子之一[7],可與其他生物形成共生關系[8],截至2015年底,已報道95種斯氏線蟲和16種異小桿線蟲[9]。BARBARA等[10]研究了斯氏線蟲(Steinernemacarpocapsae)對紅棕象甲的致死效果,及其對紅棕象甲生長發育及幼蟲的免疫活性等影響,當EPNs通過肛門、氣孔和口腔進入宿主后,會在宿主血腔中釋放共生細菌引起細胞毒性,并引起敗血癥導致宿主死亡[11];田間試驗結果表明,EPNs對紅棕象甲的預防效果達98%,治愈率達80%[12]。同時嗜菌異小桿線蟲(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和昆蟲病毒以1∶5混合對紅棕象甲的防治效果較好[13];嗜菌異小桿線蟲與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混用對于紅棕象甲幼蟲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對低齡幼蟲的增效作用更顯著[14]。目前針對EPNs侵染紅棕象甲的研究多集中在幼蟲,而較少報道對其他蟲態是否有致病性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了嗜菌異小桿線蟲H06(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H06)品系對紅棕象甲各蟲態的致病力,并對其侵染途徑及侵染過程等進行系統觀察,以期為紅棕象甲生物防治策略的科學制定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紅棕象甲和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均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生物防治實驗室自繁自養。其中紅棕象甲采用半人工飼料[15]飼養;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以大蠟螟幼蟲為寄主進行擴繁,采用Whitetrap法[16]收集3齡侵染期線蟲(infectivejuveniles,IJs),用蒸餾水稀釋成系列濃度,備用。
試蟲繁育及實驗均在溫度(26±1)℃,相對濕度70%±5%的昆蟲繁育室開展。
1.2方法
1.2.1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對紅棕象甲的致病力測定養蟲杯(直徑4cm,高3cm)杯底覆蓋濾紙,杯頂置通氣孔,用移液槍滴加1mL不同濃度線蟲液至濾紙上,將紅棕象甲5個齡期段(1~2齡、3~4齡、5~6齡、7~8齡、9~10齡)幼蟲、卵、蛹、成蟲分別置于養蟲杯中。處理5d后統計試蟲死亡率,并以對照組死亡率對處理死亡率進行校正。每處理30頭,重復3次,以蒸餾水處理為對照。幼蟲、蛹、成蟲死亡標準:以昆蟲針輕觸蟲體,完全不動者為死亡。卵死亡標準:以變紅色或黑色為死亡。
死亡率=死亡蟲口數/處理總蟲口數×100%
校正死亡率=(處理死亡率-對照死亡率)/(1-對照死亡率)×100%
1.2.2紅棕象甲不同蟲態被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侵染后的形態學變化使用線蟲液(500IJs/mL)分別對紅棕象甲6齡幼蟲、預蛹、初產1d卵、新羽化成蟲進行處理。其中幼蟲和預蛹滴加200μL于前胸背板處,成蟲滴加200μL于前胸背板和中胸之間連接處,卵直接在線蟲液中浸漬5s取出,處理后將試蟲單獨放置于養蟲盒中,成蟲和幼蟲以甘蔗塊為補充營養。處理72h后用索尼攝像機(FDR-AX700)拍照記錄紅棕象甲各蟲態被EPNs侵染后的典型形態學變化。
1.2.3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從紅棕象甲幼蟲不同部位的侵入效果選取紅棕象甲3齡、6齡、8齡幼蟲,以每克蟲體重接種100IJs劑量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分別接種于紅棕象甲口器、氣孔和肛門周圍,處理4d后統計死亡蟲數。死亡標準為用昆蟲針輕觸蟲體,完全不動者為死亡。每處理接種30頭,重復3次,以未接種處理為對照。
1.2.4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對紅棕象甲幼蟲腹側氣孔的侵入行為觀測以紅棕象甲8齡幼蟲為寄主,接種24h后觀察蟲體氣孔周圍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的分布情況。為便于觀察,用防水藍色記號筆在紅棕象甲幼蟲氣孔處進行輕微涂抹,利用解剖鏡(鳳凰XTL-165-LD500u)持續觀察線蟲從紅棕象甲氣孔侵入蟲體的過程并記錄。
1.3數據處理
致病力測定結果中,根據黃劍等[17]的方法,采用Excel統計軟件求毒力回歸方程及LC50、LC50的95%置信區間等。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致病力數據采用試蟲的校正死亡率進行分析,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檢驗法(DMRT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對紅棕象甲不同蟲態的致病力
紅棕象甲各蟲態均可被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侵染(表1)。從毒力測定結果可知,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對紅棕象甲卵和1~2齡幼蟲的毒力水平最高,二者無顯著差異。隨著幼蟲齡期增加,紅棕象甲對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的敏感性逐漸降低,其LC50值逐漸增大;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對紅棕象甲蛹和成蟲的致病力無差異,但均低于卵和1~6齡幼蟲。此外,5~6齡幼蟲與7~8齡幼蟲之間、7~10齡幼蟲與蛹之間、9~10齡幼蟲與成蟲之間對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的敏感性均無顯著差異。
2.2紅棕象甲不同蟲態被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侵染后的形態學變化
經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侵染后,紅棕象甲幼蟲、預蛹、蛹和卵均死亡,輕觸蟲體無自主反應,體色變成紅色或紅褐色,同時伴隨蟲體體壁皺縮僵硬。成蟲經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處理后體色加深,體表斑紋逐漸消失(圖1)。
2.3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對不同齡期紅棕象甲幼蟲不同部位的侵入效果
紅棕象甲幼蟲不同部位被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侵染后,紅棕象甲死亡率如表2所示。紅棕象甲3齡幼蟲的接種處理中,以氣孔和肛門處接種的致死率較高,且二者無顯著差異,分別為91.11%和78.89%,均顯著高于口器接種處理;而在6齡幼蟲和8齡幼蟲的接種處理中均以口器接種致死率最高,分別為95.56%和98.89%,其次為肛門接種和氣孔接種。
口器接種處理中,6齡和8齡紅棕象甲幼蟲死亡率無顯著差異,但均顯著高于3齡幼蟲死亡率;在氣孔接種處理中,3齡幼蟲的死亡率顯著高于6齡和8齡幼蟲;而在尾部肛門接種處理中,供試3個齡期的紅棕象甲幼蟲死亡率無顯著差異。
2.4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從紅棕象甲幼蟲氣孔侵入的行為觀測
研究結果表明,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接近紅棕象甲氣孔后,在氣孔周圍停留一段時間,之后從氣孔進入蟲體(圖2),從開始進入氣孔至完全進入蟲體整個過程持續2~5min;部分線蟲在進入氣孔的過程中會退出,亦有部分線蟲直接從氣孔上爬過而不侵入蟲體,接觸到紅棕象甲蟲體氣孔的線蟲且成功進入蟲體的比例為33.33%。
3討論
EPNs作為一種生防因子,已經在部分害蟲的防治上得到了應用。如小卷蛾斯氏線蟲(Steinernemacarpocapsae)All品系與草地貪夜蛾數量比為劑,可長期較好地抑制小地老虎對煙草幼苗的危害[19];600IJs/mL線蟲液處理24h后,Wn01線蟲對紅脈穗螟的校正死亡率達到86.67%[20]。SHAHINA等[21]研究發現,供試的7種EPNs對紅棕象甲各蟲態均具有較好的致病效果;在阿聯酋椰棗園紅棕象甲的防控實驗結果顯示,一種本土分離的Heterorhabditisindicus線蟲能在短時間內滅殺紅棕象甲幼蟲、成蟲和蛹[22]。由于EPNs對昆蟲宿主的高致病性[23],小卷蛾斯氏線蟲(SteinernemacarpocapsaeWeiser)和嗜菌異小桿線蟲(H.bacteriophoraPoinar)[24]已制作成生防制劑并用于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PM)中。前期研究顯示,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對紅棕象甲幼蟲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且蟲體呈現出僵硬皺縮、體色變褐、身體腫脹直至蟲體腐爛、線蟲游離而出的現象[7]。本研究進一步證明,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不僅可侵染紅棕象甲幼蟲,同時對紅棕象甲蛹、成蟲、卵等也具有侵染活性。其中對紅棕象甲卵和1~2齡幼蟲的毒力水平最高,這可能與不同蟲態對EPNs的耐受力差異有關,也說明在紅棕象甲卵期和低齡幼蟲期利用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進行可取得較好的防效。
EPNs侵染寄主的方式分為3種:潛伏型、攻擊型和中間型[25]。其中斯氏線蟲的垂直擴散能力較強,搜索策略為潛伏型,而異小桿線蟲對寄主的感應強烈且主動搜索力較強,適于侵染隱蔽性害蟲[26-27]。本研究發現,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在有水為介質的情況下會游離至紅棕象甲幼蟲氣孔附近,并通過氣孔進入蟲體,但觀察發現其進入蟲體氣孔無目的性,即并不是所有抵達氣孔的線蟲均會侵入至蟲體,因此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從紅棕象甲氣孔侵入蟲體,是由氣孔散發的氣味吸引其向氣孔定向移動?還是偶然經過氣孔附近進而侵入?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EPNs侵入蟲體后會釋放共生細菌,通過細菌毒素和線蟲消耗寄主營養致寄主死亡[28],蟲尸棕色表示該蟲是由斯氏線蟲侵染所致,而紅色則為異小桿線蟲侵染所致,顏色差異是由于尸體中共生細菌釋放的色素不同[10],本研究結果也表明,經嗜菌異小桿線蟲H06品系侵染后,紅棕象甲的卵、幼蟲、預蛹、蛹及成蟲等各蟲態體色均變成紅色或紅褐色,此結果與王國漢等[28]發現的異小桿線蟲侵染蟲體后導致寄主尸體初為桔紅色、后期為紅褐色一致。
EPNs從紅棕象甲幼蟲不同部位接種后,死亡率存在顯著差異,其中3齡幼蟲處理中,以氣孔和肛門處接種的致死率較高,而6齡和8齡幼蟲處理均以口器接種致死率最高。在氣孔接種處理中,3齡幼蟲的死亡率較高;而在尾部肛門接種處理中,供試3個齡期的紅棕象甲幼蟲死亡率無顯著差異,究其原因可能與紅棕象甲幼蟲的氣孔、口器及肛門的發育特征有關,其致病機理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