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林CHEN Ya-lin
(遵義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遵義 563000)
在巖溶地區修壩建庫,巖溶滲漏是巖溶區最常見的庫水滲漏形式,很多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總結了巖溶滲漏特點和防滲處理的方法,在實際工程實例中,針對水庫巖溶滲漏處理取得了較多的成功經驗[1-3]。
富強水庫位于道真縣上壩鄉新田壩村境內的玉溪河上游河段,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0.9km2,正常蓄水位987.00m,總庫容367萬m3。水庫大壩為堆石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990.50m,河床建基面高程942.50m,最大壩高48.0m,壩軸線長168.0m。富強水庫于2021 年10 月下閘試蓄水運行,下游標水巖溝出水點發現出水量較蓄水前有明顯的增加,且左岸發現明顯滲漏點,蓄水最高至967.0m 高程左右滲漏量達到1.5m3/s,無較大降雨時,庫水位便會持續下降,最低水位降至河床高程左右,無法正常蓄水。如不查明滲漏途徑,處理好滲漏問題,有效減小滲漏量,將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富強水庫地處黔北高原北部,中山-低中山過渡的斜坡地帶,主要處于山盆期剝夷面上,庫區巖層走向與河流流向近于一致,為縱向河谷結構。庫區河流明流與伏流發育,河流在大壩下游流經K9 進水溶洞后向深切河谷標水巖溝K7 出水溶洞或S1 泉點排泄,標水巖溝為左岸庫首低鄰谷;水庫左岸有上壩溝低鄰谷分布,上壩溝常年為干谷,兩溝谷之間河間地塊寬約0.6km,地表分水嶺高程在1020m~1040m,河間地塊向北東延伸受橫向深切的標水巖溝切割而中斷。
庫壩區基巖出露,巖層呈單斜狀產出,巖層產狀為N40~45°E/NW∠38~44°,傾左岸,地層巖性主要為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f)和三疊系下統嘉陵江組(T1j),巖性主要為灰巖泥巖互層,詳見表1。

表1 庫區地層表
庫區位于道真向斜南東冀,并靠近道真向斜南西側揚起端之核部,庫區未見大的斷裂構造發育,巖層產狀總體穩定,庫區主要發育有兩組裂隙:①N40~42°E/SE∠50~60°,平行岸坡發育,為張性裂隙,無充填或局部方解石充填;②N45~50°W/SW(E)∠75~85°或近于⊥,垂直于岸坡發育,為張性裂隙,無充填或少量粘土充填。
水庫區碎屑巖與可溶巖相間分布,水庫兩岸河間地塊發育的主要巖溶形態類型包括溶溝、溶槽、溶孔、溶隙、溶洞、巖溶泉、伏流、地下暗河等。與本次水庫滲漏相關的水文地質單元為T1f6-1、T1f6-2地層出露區域,位于玉溪河左岸斜坡帶,與北側T1f7泥巖層相對隔水層相隔,南部以T1f5泥巖層相對隔水層為底板,該層巖溶發育較強烈,區內以下游標水巖溝中部的K7(及S1)出水洞(巖溶泉)為最低排泄點,T1f6-1、T1f6-2地層中存在低于河床高程的地下水低槽帶,河谷巖溶水動力類型為排泄型。庫區地質平面圖見圖1。

圖1 庫區地質平面圖
水庫試蓄水過程中在庫區左岸發現兩處較明顯滲漏點,①庫水位950.0m 左右,大壩左岸上游約80m 處河彎發現一滲漏進水口(LD1);②庫水位965.3m 左右,在大壩上游約300m 庫區左岸見庫水向左岸山體里面灌入,并有較大流水聲。為查清左岸庫區-標水巖溝K7(S1)滲漏通道,在左壩肩及平硐內布置了大量鉆孔檢查,分別在庫區、ZK8、ZK39 投入胭脂紅、熒光素等染色劑做連通試驗(位置分布見圖1),結果如下:
①于2022 年10 月18 日庫區投入食用色素胭脂紅10kg 及ZK8 鉆孔中1kg,于11 月7 日共20 天,在標水巖出水點K7(S1)見到紅色色素流出;②于2022 年11 月1日在平洞孔ZK8 投入熒光素1kg,在12 月16 日確認從標水巖溝出水點K7(S1)出來,共用時近45 天;③在鉆孔ZK39 投入熒光素200g,歷時43 小時從標水巖溝出水點K7(S1)流出來。從滲漏進出口來看本水庫具有滲漏進口分散、出口集中的特點,并且從庫區向左岸平硐ZK39 離滲漏通道越來越近。
為找到滲漏通道、圈定左岸滲漏范圍,通過大量的工程地質測繪、物探、鉆孔、孔內電視、水文地質試驗等手段,并利用已有資料,查明了左岸巖溶發育具有以下特征:
①受巖性控制:根據鉆孔及孔內攝像揭露的溶蝕裂隙、溶洞發育位置來看,強巖溶主要發育于T1f6-1與T1f6-2過渡帶,具有層內深巖溶特征,即沿強溶蝕性巖層與弱溶蝕性巖層界面發育的深部洞穴縫隙[4]。如鉆孔ZK8 在873.2m高程發育寬約1.5cm 的溶蝕裂隙;鉆孔ZK39 鉆進過程中T1f6-2層內遇溶洞有3 次掉鉆,841.9m-841.5m 高程出現掉鉆0.4m、在840.1m-839.4m 高程出現掉鉆0.7m、在838.0m-836.6m 高程出現掉鉆1.4m(圖2);其它地方以小的溶孔、溶隙為主。從巖石純度來看T1f6-1巖性為泥灰巖夾極薄層鈣質泥巖,該層黏土質不溶成分含量較高,相對溶解性較低,而T1f6-2巖性為較純灰巖,溶解性好,巖溶強發育,故在T1f6-1與T1f6-2過渡帶形成巖溶強發育帶(圖3)。并且受到T1f5及T1f7泥巖層相對隔水層的阻隔,巖溶通道未向左岸低鄰谷上壩溝和右岸發育,主要發育于T1f6-2強巖溶層中。

圖2 ZK8、ZK39 中溶隙、溶洞

圖3 大壩左岸地質剖面示意圖
②受構造(層面、裂隙)控制:受道真向斜影響,庫區裂隙較發育,一組垂直于岸坡發育,產狀N45~50°W/SW(E)∠75~85°或近于⊥,為庫水下滲到深部巖溶管道提供了通道;另一組平行岸坡發育的反傾向裂隙,產狀N40~42°E/SE∠45~60°,與巖層走向近一致,傾向相反,根據連通試驗,滲漏通道總體順巖層走向方向發育(圖1),局部受到裂隙切割與層面交接處巖溶強發育,如ZK39 附近發育反傾向裂隙,裂隙面與層面交界處發育多個溶洞(圖3),成為庫區滲漏的主要通道。
③受排泄基準面控制:標水巖溝河谷深切根據庫區地表及地下水補排關系,標水巖溝出水點K7(S1)為庫區最低排泄基準面,而不是庫區所在的河流玉溪河。水庫滲漏勘察中,多個鉆孔(ZK10、ZK45、ZK39)底界深入到了排泄基準面825.0m 高程以下,其中ZK39 鉆孔鉆進過程中孔內水位隨著孔深加深而緩慢降低,但鉆進到850.0m 高程后孔口開始不返水,終孔水位穩定在848.5m 左右;通過逐漸加密鉆孔,圈定地下水低槽帶分布于樁號0+040~0+230,最低水位848.0m,與標水巖出水點S1(825.0m 高程)之間的水力坡降為1.15%。鉆孔發現的溶隙-溶洞通道位于樁號0+050~0+090,發育高程830.0m~850.0m,比最低排泄基準面(825.0m)高5.0m~25.0m;由此可見,地形深切的標水巖溝排泄基準面,控制了庫區左岸地下水的排泄,同時也控制了左岸巖溶的發育深度,見圖3。
經過滲漏勘察,從地表滲漏進、出口來看,滲漏進口多元而出口集中,連通試驗及鉆孔證實了T1f6-2強巖溶層中沿巖層走向方向發育有巖溶管道,庫水未向左岸上壩溝低鄰谷滲漏。滲漏路徑為庫水經層面及裂隙面下滲進入T1f6-2巖溶管道中,位于左壩肩的管道主要分布于樁號0+050~0+090,滲漏主通道發育高程位于830.0m~850.0m,再通過巖溶管道向標水巖溝出水點K7(S1)排泄,為溶隙-溶洞型滲漏類型。
本水庫的巖溶滲漏勘察與處理隨著勘察結果揭露是動態調整的,根據滲漏勘察成果,富強水庫主要滲漏帶為低于河床的地下水低槽帶(樁號0+040~0+230),尤以T1f6-1與T1f6-2過渡帶形成的巖溶強發育帶滲漏突出,庫區左岸滲漏的主巖溶管道高程位于830.0m~850.0m,比河床高程950.0m 還低100m~120m,滲漏通道埋深較大,施工難度大,適用基巖帷幕灌漿的方式處理。
補強帷幕底界深入相對弱巖溶層(T1f6-1)以下2~3 段,邊界以原帷幕底界與地下水交點控制;設計補強帷幕孔與原設計主帷幕孔相間布置,設單排,孔距3m,孔深76m~181m,原帷幕以下部分灌漿處理,根據實際灌漿情況在耗灰異常大的地方再增設補強孔,補強灌漿防滲面積約1.04萬m2,見圖3。根據實際灌漿情況,耗灰量大的位置基本位于T1f6-1與T1f6-2過渡帶形成的巖溶強發育帶上,主通道ZK39 及附近遇溶洞的帷幕灌漿孔灌濃漿及砂漿超2000m3;強巖溶以外地方耗灰量大部分較小,一般單位耗灰量小于20kg/m,局部裂隙、溶隙切割部位單位耗灰量200~500kg/m,總的灌漿處理量是可控的。
經過大量補強帷幕灌漿處理,ZK39 及附近遇溶洞孔封堵完成后,標水巖溝出水點K7 在庫水位959.00m 時的80L/s 流量直接斷流,S1 的流量也減少到5L/s;經一段時間的蓄水觀察,庫水位在持續上升,已超過前次蓄水的最高蓄水位967.0m 達到971.0m,且無降雨影響情況下,K7出水溶洞一直處于斷流狀態,只有泉點S1 流量保持在5L/s左右,流量不隨庫水位上升而變化,富強水庫左岸滲漏處理達到較好效果。
①富強水庫左岸巖溶滲漏查處是一個勘察和治理交叉的動態調整過程,通過大量的連通試驗、鉆孔、水文地質試驗及鉆孔電視等手段,查明了庫區左岸巖溶發育規律,具有受巖性、構造(層面、裂隙面)、排泄基準面控制的特征,查清了左岸巖溶滲漏為溶隙-溶洞型滲漏類型,并查明了左岸巖溶滲漏范圍及深度。
②對滲漏范圍采取了基巖帷幕灌漿封堵處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為巖溶地區巖溶水庫滲漏治理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
③對于縱向河谷結構的巖溶水庫,下游存在低于水庫河床的排泄基準面,岸坡又存在明顯的地下水低槽,往往地下水低槽下發育順走向的巖溶管道,也是水庫滲漏的主要通道,對于巖溶水庫勘察、鉆孔要深入到最低排泄基準面以下,并查清巖溶發育底界與邊界,為巖溶滲漏處理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