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莉HUI Li;殷鵬YIN Peng;范廣峰FAN Guang-feng
(①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鹽城 224057;②鹽城市中醫院,鹽城 224001)
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05 年就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建設理論(以下簡稱“兩山”理論),探索生態農業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深入貫徹“兩山”理論的重要舉措,是多元化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以下簡稱“兩化”實踐)的關鍵路徑。整合生態資源優勢進行生態產業建設,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1],既有助于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又有助于推進現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
鹽城黃海濕地是江蘇省農業大市鹽城市的特殊資源,享有著“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國家級稱號和“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世界自然遺產地”等世界級稱號,具有優渥的生態資源稟賦優勢和嚴格的生態保護要求。探索該區域的生態產品機制實現機制是守護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及國際重要濕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學者們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相關研究熱情不斷提高,普遍認為“兩山”理論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方式[3]。生態產品因其不同的載體和主體呈現出不同內涵和價值實現路徑[4],大力推廣生態產業發展、建設特色生態產業品牌是有效轉化生態產品價值的重要方式,但目前生態產業發展仍存在著以下困境亟待突破:環境保護總體投入不足、生態產品資金缺口較大,對政府補償資金的依賴較大等[5-6],這些問題使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問題更為復雜。
本文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闡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內涵,以鹽城黃海濕地為例,探究具有生態優勢的區域中的生態價值實現機制并提出建議,以期為相關區域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提供一定的借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的核心內容,其內涵在于生態資源可以轉化為物質財富,物質財富也可以反哺生態環境,兩者是互利共生,雙向轉換的。該理論指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以及生態資源與經濟發展的相互轉化和相互反哺,體現了人們對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美好追求,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是“兩山”理論落地的重要途徑之一。
2021 年4 月,《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首次以制度化表述提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產品”這一概念與西方生態系統服務[7]與環境服務[8]等概念相似,學者對此觀點不一,本文將其定義為生態系統中可被人類合理、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包括自然要素在內的各類產出。
其價值實現路徑主要包括以下三種:①生態附加值直接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市場交易路徑;②優化延長產業鏈并增加附加值的生態產業化路徑;③政府對調節類服務生態產品的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路徑[9]。
“兩山”理論是生態價值實現的精神引領,生態價值實現是“兩山”理論的重要實踐,而“兩化”是“兩山”理論開展實踐的指導框架。通過產業綠色化發展,提高經濟發展的質效水平,減少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負外部性[10],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規律適時推動生態建設,在市場作用下,積極推動生態要素為產業賦能[11],“兩化”協同不斷探索生態產業多樣化發展,為“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保值增值。
鹽城黃海濕地擁有著豐厚的生態資源,為生態產業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①資源稟賦豐裕,鹽城黃海濕地坐臨太平洋西岸,擁有亞洲邊緣最大的海洋濕地,土地儲備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②農業基礎良好,鹽城是全國知名的魚米之鄉和“東部沿海大糧倉”,沿海濕地農產品品類豐富,產量較大。③無形資產豐厚,擁有著多個世界級和國家級稱號,融合了黃海濕地文化、生態文化、海鹽文化、丹頂鶴文化和麋鹿文化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助于提升生態產業的影響力。
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概念正式寫入中央文件,多地紛紛落實“兩山”實踐并取得一定成效。鹽城黃海濕地也響應上級政策,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進行綠色認證,鎖定產品生態屬性,組織通過綠色證書認證,快速鎖定農產品的生態屬性,促進了生態產品的銷售;②進行試點銷售,通過試產試銷生態大米,探索產品發展道路,促進了生態農業發展。③直接對接市場,觸達鎖定顧客需求,直接與一線城市的商家對接預訂,提高生產效率,加快了產品的銷路建設。
鹽城黃海濕地生態產品存在著以下待突破的環節:
①生態品牌建設積極性低。該地生態種植養殖多為組織和個體的自發行為,缺乏相對穩定的供應能力。
②生態產品經營水平有待提高。較小的生產規模導致有限的利潤,加之生態農產品差異性較小,限制了生態產業的擴張。
③生態產品相關產業有待拓展。主要以生態農業產品為主,多數以散裝直接出售,附加值較低,生態產品價值未得到充分開發。
基于上述分析,鹽城黃海濕地可布局以生態農產品為核心,生態畜牧產品和生態旅游產品為輔的生態產品組合,從以下方面優化路徑。
3.1.1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原則,合理開發擴大產業規模
生態保護優先、經濟綠色發展原則是生態產業發展應遵循的首要原則。依托黃海濕地地區內天然優越的自然資源稟賦,堅持原生態種養模式,督促多種生態保護補償措施的落實以補償生產經營者付出的高成本,從而激發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產業的積極性。同時,擴大生態產業的生產經營規模是黃海濕地生態產業的必行之策,以此來形成穩定的產品供應能力,為后續產業發展奠定基礎。
3.1.2 申請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區域生態產品特色
生態產品品牌創建是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實踐。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鼓勵各地區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產品區域公共品牌。通過區域公用品牌融合資源形成合力,形成由政府、組織協會、企業和農戶共同參與的品牌價值共同體。部署以高質量農產品為核心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格局,提高生態產品市場競爭力。
3.1.3 建立健全產業鏈標準體系,保證生態產品品質供應
建立健全生態農產品的技術標準體系,采用標準化、集中化和規模化的生產流程和模式嚴格把關、嚴控產品質量,保證生態產品的可靠性。建立健全生態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以技術、標準、品牌、服務為核心制定操作標準,指導相關組織按照規定標準生產運作。另外,建立一套質量管控機制開展質量、產品認證工作,保證生態產品品質。
3.1.4 搭建供產銷一體化平臺,夯實生態產品銷售渠道
在保證生態產品穩定供給的同時,產品銷路也是重要環節。構建供產銷一體化平臺,保證各環節高效對接,提高產業整體效益。鹽城“十四五”規劃積極鼓勵建設上海市外農產品供應基地,因此可拓展相關渠道,重點布局上海市場。此外,推廣聯合銷售,加強線上線下銷售平臺的打造和終端渠道建設,提高終端密度增加產品曝光,提高產品循環和流通效率,從而使得生態產品價值能夠穩定實現。
3.1.5 發揮政府和多主體作用,護航生態產業發展壯大
生態產業發展離不開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協會溝通、產業支撐,共同推動生態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政府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制度設計、生態補償、政策補貼、引導投資、監督監管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有效轉化。另一方面,相關組織與協會應積極發揮連接作用,為生態產品生產提供技術、信息、品牌建設、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幫助,促進生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黃海濕地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的探索中,政府、農戶、企業、組織協會等多元主體應主動尋求合作,積極整合政策、技術、市場、設施、資金和人力等多要素資源,積極地參與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和標準、擴產及平臺的發展,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協同發展路徑,深刻踐行“兩山”理論和“兩化”實踐,實現多主體、多要素、多途徑協同發展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如圖1 所示。

圖1 鹽城黃海濕地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本文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剖析生態產品及價值實現路徑,以鹽城黃海濕地為例,分析其當前產業發展現狀、現階段措施和待突破環節,并提出生態保護優先、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建立產品標準體系、搭建產供銷平臺、多主體協同作用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并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推動多主體多要素協同發展,踐行“兩山”理論、“兩化”實踐。充分發揮多主體的協同共建作用,集成鹽城黃海濕地稟賦優勢和發展要素,將區域內長期沉淀的資源盤活,讓更多利益相關者參與生態產業的發展,實現黃海濕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統一。
完善生態產品發展頂層設計,規范生態產業經營發展。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過程中,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總體謀劃并系統推進,打通機制并形成系統合力,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搭建完善系統機制和配套設施,促進生態產品的發展和價值實現。
完善生態產業價值分配制度,反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生產要素按貢獻率參與“生態紅利”的分紅,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產出的部分價值應當再次以資金、基礎設施、技術等形式投入到生態環境保護之中,保障生態產品可持續供給和價值實現的良性循環。
本文以構建鹽城黃海濕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對具備生態優勢的區域實現生態價值起著一定的參考作用。但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首先本文尚未量化核算生態產品價值,其次樣本可能存在一定的異質性,因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推廣受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一項多主體參與的、長期性的系統工程,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體系,豐富我國“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協同發展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