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孝平,陳小雙,朱湘南,舒瀅榕,賀玉梅,趙春紅,曾 琳△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璧山醫院:1.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2.心血管內科,重慶 402760)
心力衰竭癥狀臨床上極為嚴重,該癥狀發病需要及時進行搶救,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各種類型的心臟病發作到一定階段就會變為慢性心力衰竭(CHF),藥物可改善患者癥狀,但長期治療效果不理想,且CHF患者因發病時沒有及時進行康復治療,導致其病情反復,多次入院,帶來較重的醫療負擔[2-3]。據相關研究發現,予以適當的有氧運動能夠提高患者康復情況,降低心力衰竭癥狀的致死率及發病率,同時能夠提高患者機體免疫、耐力等情況,減少患者二次、多次住院情況的發生[4-5]。移動醫療技術指導,多指以手機等作為載體的健康醫療管理APP(智慧健康APP),能夠為患者康復情況提供全新途徑[6-7]。但目前,我國應用移動醫療技術促進CHF患者心臟康復仍處于起步階段,其臨床干預效果仍需進一步探索。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予以移動醫療技術指導進行臨床干預,探究移動醫療技術在CHF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效果。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起止時間為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擬定臨床研究分析計劃,通過PASS15.0系統進行樣本量計算,并嚴格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收集臨床研究案例,期間共計納入研究患者60例。將入選的60例患者從1開始編號到60,然后從隨機數字表中的第2行第2列開始,以此讀取2位數作為一個隨機數字,再將全部選出的隨機數從小到大進行編號。對照組患者30例,觀察組患者30例,準備進行臨床研究,研究期間選取的患者及家屬雙方均知曉研究全過程,且積極申請參與,并同意授權,經由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此項目后(倫理審批號:cqbykyll-2021-07),展開臨床統計與研究。納入標準:選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60例出院CHF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符合2018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診斷標準,年齡30~65歲,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本人擁有智能手機,紐約心功能分級為Ⅱ~Ⅲ級,左室射血分數(LVEF)<50%,并均有能力使用智能APP,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完成隨訪。排除標準:靜息心率大于120次/分,伴未控制的高血壓[收縮壓高于16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高于100 mm Hg]、嚴重室性心律失常、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主動脈狹窄、心內或深靜脈血栓、嚴重肺部疾病及其他原因運動禁忌者。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家庭指導,通過患者機體的癥狀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有氧運動練習,如慢跑、快走等,每次30 min,每周5次左右,每周進行電話隨訪或居家訪視。常規對出院患者進行心臟運動康復指導(制定與觀察組相同的運動處方并進行常規健康指導(包括運動指導、藥物指導、飲食指導、心理護理、疾病知識宣教)。患者初期練習以自身不感到疲累為宜,隨著患者身體素質不斷提高,可適當增加其練習強度。干預3個月后對受試者進行電話回訪,6個月指導受試者進行門診復查。觀察組予以移動醫療技術指導,護理人員協助患者下載智慧醫療APP。此APP為依托本院信息科技術人員,基于安卓系統的智能手機APP開發出的指導心力衰竭患者院外運動康復的APP。該APP有以下功能模塊:(1)數據讀取模塊,能實時讀取APP上的各種運動數據,如心率、運動速度、運動時間等參數;(2)運動處方模塊,可設定運動強度、運動頻率、運動時間、最高心率、每周運動課程安排及鬧鐘提醒;(3)運動指導模塊,在患者運動過程中語音提示當前運動速度、心率、加速或減速提醒、運動節奏調整等;(4)遠程指導模塊,患者手機APP可自動上傳各種運動參數到醫院心臟康復中心,心臟康復中心可根據患者的實際運動情況及時調整運動處方;(5)健康宣教模塊,定期接收醫院康復中心推送的康復教育知識。運動前可預先設置目標心率、運動時長等,運動時APP全程指導,患者佩戴具有監測心率功能的手環,跟隨APP語音提示進行運動前的熱身、運動及運動修整。在患者的運動過程中,APP與運動手環通過藍牙連接,軟件會動態獲取患者的實時心率及時上傳,檢測患者身體素質,根據預先設置的目標心率,通過語音提示患者調節步行速度?;颊吒鶕陨砬闆r選擇運動時間和強度。患者運動的同時,心臟康復中心通過終端反饋的患者運動數據進行遠程指導及健康宣教,康復團隊(由??漆t生聯合多名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通過數據分析反饋及時調整運動處方。為了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及患者的依從性,護理人員在患者出院時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運動處方,患者運動時通過佩戴運動手環將心率等數據及時上傳到APP,患者運動后自行測量血壓,將結果錄入APP,然后由護理人員、心內科??漆t生共同組建的康復團隊通過APP后臺數據及時查看患者心率及血壓情況,將調整后的運動處方推送給患者。同時康復團隊定期會在APP上為患者推送藥物、運動、飲食等健康指導內容,設置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表格,達到促進患者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的目的,這樣有系統、有方式的管理也會提高患者主動參加運動的積極性。其次,在APP上設置鬧鐘提醒及運動打卡欄目,及時提醒患者,以此來提高患者運動的依從性?;颊呷粑赐瓿蛇\動計劃,APP則會進行遠程提醒,以督促患者完成訓練。干預3個月后對受試者進行電話回訪,6個月指導受試者進行門診復查,再次進行6 min步行試驗(6MWT)及心臟功能指標的評估,并統計患者6個月期間的再入院發生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發生率。
1.2.2評價指標 醫護人員詳細記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期間各機體指標及生命體征等,同時通過電話隨訪、復查、智慧醫療APP等相關途徑反饋數據,2組患者出院前及干預24周后的隨訪結果由團隊護理人員進行收集,記錄2次隨訪數據,進行統計與對比。詳細記錄患者6MWT的情況;2組患者出院前及干預24周后由團隊護士指導進行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MLHFQ)問卷調查,對患者進行統計,滿分為105分,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好;對2組患者出院前及干預24周隨訪時進行心功能指標檢查[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依據智慧醫療APP后臺反饋的情況詳細了解患者心率、血壓等指標;并對患者再次住院發生率、MACE發生率進行統計。

2.12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男、女各15例,年齡30~65歲,平均(46.55±2.52)歲;觀察組男、女各15例,年齡30~65歲,平均(46.35±2.13)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紐約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合并高血壓、心房顫動、糖尿病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肌酐臨床基線特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使用β受體阻斷藥、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斷藥、醛固酮受體拮抗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者6MWT、MLHFQ評分情況比較 隨訪24周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6MWT評分改善效果較好,觀察組MLHFQ評分情況較優異,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6MWT、MLHFQ評分情況比較
2.3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隨訪24周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心功能情況較優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心功能指標比較
2.42組患者心率、血壓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心率、血壓改善效果較好,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壓、心率比較
2.52組患者再住院、MACE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再住院發生率、MACE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再住院、MACE發生情況比較[n(%)]
心力衰竭患者發病期間極易出現乏力、心悸、氣促等癥狀,導致患者無法正常行動,且自理能力較弱,加之癥狀的長期折磨使患者內心情緒極為煩躁,進而導致其生活質量有所降低[8-9]。一項包含11個隨機臨床研究且共計700余例患者的研究分析發現,運動康復下CHF患者的死亡概率降低了39.00%[10]。隨著移動終端的不斷發展,醫院內能夠通過康復運動APP實時了解患者癥狀情況[11],并為患者適時推薦相關健康知識,同時還能夠為患者提供線上咨詢,通過手環及相關設備了解患者實時心率及各項運動功能參數,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康復訓練[12],并結合語音播報系統,全程指導患者進行訓練,在保障充足的運動量前提下,達到運動效果[13]。同時,常規家庭指導因無醫護干預,運動依從性較差,移動醫療技術提高了患者的康復依從性[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康復效果較為顯著、生活質量有所提升,且觀察組心功能指標、血壓、心率情況也較對照組好,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再住院發生率和MACE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運動APP對CHF患者的心臟康復具有積極干預作用,且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臨床干預CHF患者癥狀期間予以智慧醫療APP,能夠顯著促進患者康復,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提高其運動依從性,降低多種不良情況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極為顯著,值得廣泛推薦使用。但本研究結果雖提示移動醫療技術對于CHF患者的心臟康復具有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老年人作為CHF患者的主要群體,對于移動醫療技術的接受度較低,且本研究的隨訪時間為6個月,對于移動醫療技術使用的持久性仍有待探索。加之臨床研究期間樣本量較少、時間短等諸多因素,均會導致最終結果受到干擾,使其結果一般性。因此,需要持續進行長期、大樣本研究,以全面保證研究的客觀性、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