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鋒
毛澤東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敘事,即毛澤東有意識地選取蘊含人民軍隊思想政治觀點和價值規范的事情,以言語、文字、圖像等多種敘事載體傳遞給官兵和其他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的人員,引導他們領悟事情背后的價值意義并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為軍隊完成不同時期的使命任務提供思想保證的實踐活動。敘事內容即所述之“事”,依據不同維度,可分為真實或虛構的事情;中國或外國的事情;宏大歷史或微觀個體的事情等。本文從時間維度將毛澤東敘事內容分為過去的事、現實的事和未來的事,敘事內容選擇是敘事活動的重要一環。毛澤東選取的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敘事內容囊括古今和未來,極具穿透性,對發揮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威力和培育優秀人民子弟兵發揮出顯著推動作用。
以古鑒今敘事是毛澤東常用的方式,他敘述古代的事,絕不是天馬行空的空談,而是古為今用的啟迪。敘述趣味盎然的神話傳說講授工作方法。毛澤東曾講過姜子牙的神話傳說,姜子牙率軍討伐商紂王遇到阻礙,無奈之下返回昆侖山向恩師元始天尊求助,元始天尊贈予姜子牙打神鞭、杏黃旗和四不像三件法寶,姜子牙憑此助周滅商,完成封神大業。1939 年7 月9 日,陜北公學畢業學員即將奔赴抗日一線,毛澤東前來送別并發表演講,他講述了元始天尊向姜子牙贈送法寶的神話故事,然后提出送給學員們三件法寶:統一戰線、游擊戰爭和革命中心的團結。這個故事趣味盎然、類比巧妙:其一師生關系類比。“教員”毛澤東經常到陜北公學演講授課,與該校學員有師生之誼,對比元始天尊與姜子牙的師徒關系,可謂順理成章。其二場景情形類比。到陜公求學的青年大多心懷救國救民理想不能實現,從千里之遙的國統區沖破層層阻撓而來,只為到延安學習救國救民本領,這與姜子牙進軍受挫到昆侖山求援情形相似。其三寓意愿景類比。姜子牙借得三樣法寶后,經過長期艱苦作戰最終實現了心中夙愿。類比被贈予“法寶”的學員,使他們相信用好法寶必能抵御外辱救國救民。敘述聲名遠播的歷史人物分析戰略戰術。毛澤東經常運用辯證思維敘述歷史人物的事情來開展教育。他在《論持久戰》中寫道“外國如拿破侖的多數戰役,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內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1]顯然,他用拿破侖的正面戰例來教育干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施正確的戰爭指導可以化劣勢為優勢。毛澤東還在《論持久戰》敘述了1812 年的莫斯科戰役,他寫道“歷史上俄國以避免決戰,執行了勇敢的退卻,戰勝了威震一時的拿破侖。中國現在也應該這樣干。”[2]在此,拿破侖又化身反面教材,被用來教育中國軍民糾正速勝思想。敘述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強調革命到底。農夫與蛇是毛澤東敘述過的一則古希臘寓言故事。一條奄奄一息的毒蛇被一個善良的農夫救起,蘇醒過來的毒蛇轉頭就咬死了農夫。1948 年底,人民解放軍捷報頻傳、軍威日盛,國民黨緊急拋出和平的煙霧彈以求喘息之機。毛澤東在1948 年12 月30 日發表的新年賀詞中講述了農夫與蛇的故事,告誡人民軍隊和革命政黨要牢記“農夫”的悲慘遭遇,不可憐惜國民黨,一鼓作氣將革命進行到底。
現實的事是我軍官兵可感可知甚至親身經歷的真實存在的事,天然具有強大說服力。毛澤東敘述的現實之事包括我軍的事、國民黨軍隊的事和外軍的事。敘述我軍的事,吸取經驗教訓。長征勝利前夕,中央紅軍兵力已不足八千,悲觀情緒難以消散,毛澤東說“我們現在比1929 年紅四軍下井岡山時的人數還多哩!”[3]他敘述我軍初創時期戰勝嚴重困難的史實,引導官兵從中吸取經驗,克服悲觀情緒,為紅軍開辟新的斗爭局面。1949 年10 月,人民解放軍對金門島發動渡海作戰失利。毛澤東于10 月29 日致電各野戰軍前委和各大軍區,簡要敘述了金門作戰經過,用此役警示全體官兵特別是領導干部深刻吸取金門作戰的教訓,克服驕傲輕敵思想。12 月18 日,身在蘇聯的毛澤東擔心解放海南島的渡海作戰問題,他致電林彪,再次敘述金門失利的教訓,強調要高度關注潮水、風向和運載能力等情況,要求“你們必須研究這一教訓”,“以免重蹈金門覆轍。”[4]敘述國民黨軍隊的事,變換視角舉證。毛澤東曾經說過,“沒有我們的蔣委員長,六億人民教不過來的,單是共產黨正面教育不行的。”[5]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富有遠見地實施了寬待俘虜等政策,一些官兵對此難以理解。毛澤東變換視角,敘述國民黨軍隊的事例:“楊池生的《九師旬刊》對于我們的這種辦法有‘毒矣哉’的驚嘆。”“聰明的敵人例如李文彬,近來也仿效我們的辦法,不殺俘虜,醫治被俘病兵。”[6]從敵軍的角度論證了寬待俘虜的重要性,有效解答了我軍部分官兵的疑惑。敘述日軍的事,掃除怯戰思想。1938 年的侵華日軍正處于氣焰囂張狀態,國內軍內“亡國論”大行其道,為教育中國軍民深刻認識日軍,增加抗戰必勝的信心。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不僅指出日本國小且行不義之戰的客觀短板,還在“趁敵之隙的可能性”[7]一節中指出日本組織指揮方面的五個“隙”,并列舉了相應事例:對中國實力判斷過低派兵較少,后來逐次增兵;平分兵力不集中,沒有主攻方向;臺兒莊戰役時,南北兩端日軍互不協同;日軍占領南京、太原后停滯較久,錯失戰機;日軍發起的上海、南京、滄州等一系列作戰大多只完成包圍而未實現殲滅等事例。毛澤東敘述日軍反面實例,消減了抗日軍隊的怯戰思想,增強了中國軍隊的抗日信心。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立足當下,預見未來,引領中國革命的勝利方向,毛澤東視為己任。他說:“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8]他對未來之事的預見令人嘆服。準確預見抗日戰爭進程。毛澤東在1938 年5 月撰寫的《論持久戰》對日軍的預見堪稱經典,他準確預見日軍的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進攻等三個階段及具體表現。該篇被當代網友奉為自古至今的最大“陽謀”,普遍認為毛主席以無與倫比的戰略思維擘畫了抗日戰爭進程全貌,毛澤東如同“導演”,《論持久戰》如同公開的“劇本”。毛澤東預見日軍進程,針對性提出中國軍隊抗戰策略和贏得戰爭勝利的辦法,并且公開發表出來,然而讀到“劇本”的日軍別無選擇地沿著“導演”規定的“動作”亦步亦趨走向滅亡。毛澤東對日軍的預見不局限于中國境內,他還預見“日本還有足夠力量的話,它一定還要打南洋或西伯利亞”[9],三年后日本大肆入侵東南亞諸國驗證了這一預言。準確預見解放戰爭進程。1946 年7 月,全面內戰爆發之初,在國民黨軍隊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毛澤東斷言“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戰爭過程的曲折性,“若干城市的暫時放棄,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10]1947 年3 月18 日,人民軍隊主動撤出延安,毛澤東預言“少則一年,多則二年,我們就要回來”[11]。僅僅過去一年零一個月,人民軍隊就成功收復延安。1948 年3 月,毛澤東預見“五年左右(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消滅國民黨全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12]那么依照此預見,解放全中國的預估時間在1951 年。1948 年11 月,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毛澤東及時調整先前預估:“現在看來,只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13]。1949 年新中國成立驗證了此預見。毛澤東較為準確地預見解放戰爭進程,贏得全軍將士高度信賴,對引領戰爭走向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準確預見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早在1937 年8 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兩年之前,毛澤東就在《矛盾論》中預言:“現在的世界和平局面也可能轉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14]1939 年9 月1 日,毛澤東在和新華日報記者談話時預言:“往后的時間,就不得不變成英法和德意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直接沖突的局面”[15]。僅時隔兩天,9 月3 日,英法兩國對德宣戰。1942 年10 月9 日,蘇聯紅軍已經在斯大林格勒與德軍奮戰了48 天,但德軍攻勢依然猛烈,多數媒體和民眾認為戰爭形勢尚不明朗,毛澤東縝密分析后果斷預言:“十月九日以后的希特勒,將只有死路一條好走了。”[16]1945 年4 月,希特勒的戰敗自殺驗證了此預見。毛澤東的科學預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的產物,對堅定人民軍隊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有很大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