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君 杜娟 李敏 劉星星
1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連云港 222023;2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連云港 222023
腦梗死患者常遺留認知障礙、運動障礙、吞咽障礙等神經功能障礙,老年人群尤為顯著,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響其生活質量,導致患者預后不良[1-2]。腦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腦調節功能受損[3],有研究表明,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障礙,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4-5]。腦循環治療可通過影響腦循環和調節腦血管,改善腦代謝,提高腦血流,從而達到保護神經細胞,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對腦梗死具有一定的療效[6]。本研究探討腦循環治療在老年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運動功能康復中的療效,觀察其對腦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預后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多選擇。
前瞻性選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科住院治療的老年(≥65歲)腦梗死患者131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納入標準:(1)首次發病,且處于發病后7 d內;(2)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診斷標準[7];(3)經CT或MRI證實為腦梗死;(4)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病情危重不宜進行治療者;(2)既往有癲癇病史者;(3)既往有精神病史者;(4)有嚴重認知及交流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5)伴嚴重心、肺、肝、腎功能衰竭者。本研究經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19-021)。
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給予規范的藥物治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控制血壓血糖等),并給予相應的康復訓練治療。所有研究對象在發病90 d進行隨訪。
觀察組增加腦循環治療:采用YS-5002腦循環系統治療儀(常州雅思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治療方法:將主電極片貼于雙側耳后乳突處,輸出低頻仿生無序波;將輔電極片貼于癱瘓側肢體,上下肢同時貼兩個電極片,上肢貼于橈側腕伸肌,下肢貼于脛前肌,輸出低頻仿生電刺激(三角波);頭部與軀體治療同時進行,根據患者的耐受度調節頻率和強度,治療時間均為30 min。1次/d,5次/周,連續2周,共治療10 d。在治療過程中及時記錄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反應。
在治療前、治療90 d時,所有研究對象均評估以下指標。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評估:(1)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滿分30分,≥26分表示認知功能正常,18~25分表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10~17分表示中度認知功能障礙,<10分表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如果受測者受教育年限≤12年,評分結果加1分作為最終評分。(2)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評估患者的運動功能。FMA量表包含上肢運動和下肢運動,上肢運動包含33個評估項目,下肢運動包含17個評估項目。上肢運動評分總分為66分,下肢運動評分總分為34分,合計100分。<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100分為正常。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預后評估:(1)采用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BI)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I是判斷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常用量表,內容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大小便控制、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及上下樓梯10項,總分范圍0~100分,總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2)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估患者的預后。mRS評分≤2分定義為預后良好,>2分定義為預后不良。如患者在隨訪期間失訪/死亡,則視為脫落。
采用SPSS 25.0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期間共收治131例老年腦梗死患者,失訪2例,死亡1例,最終128例完成90 d隨訪,觀察組63例,對照組65例,兩組間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治療前,兩組MoCA、FMA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發病90 d隨訪發現,兩組MoCA、FMA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增高(均P<0.01),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MoCA、FMA評分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1)。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的比較(分,)
表2 兩組老年腦梗死患者認知功能和運動功能的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和康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腦循環治療;MoCA為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FMA為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65 63 MoCA FMA治療前13.56±3.06 13.78±3.36-0.367 0.714發病90 d 15.83±2.62 19.08±2.93-7.143<0.001 t值-4.859-9.442 P值<0.001<0.001治療前58.76±6.05 58.00±6.94 0.594 0.553發病90 d 67.42±7.66 73.59±5.90-6.642<0.001 t值-7.142-15.084 P值<0.001<0.001
治療前,兩組BI、mR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發病90 d隨訪發現,兩組BI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增高(P<0.01),觀察組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mRS評分≤2分占比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P<0.01),觀察組mRS評分≤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40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8)。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預后的比較
兩組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無嚴重不良反應退出者。觀察組發生5例不良反應(7.7%,5/65),2例輕微的頭痛(3.1%)、3例刺激部位麻木不適(4.6%)。對照組發生2例不良反應(3.2%,2/63),表現為患側肢體疼痛。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63,P=0.261)。對上述不良反應,予對癥處理后癥狀緩解。
近年來,隨著腦梗死的早期識別、規范化治療,腦梗死的病死率一直在降低,突出體現了早期識別和早期血運重建的重要性[8]。但是,腦梗死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成人獲得性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增加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及心理負擔[9-10]。因此,促進腦梗死患者盡早康復,提升其生存質量就成了社會密切關注的焦點[11-12]。隨著康復技術的提升和設備的不斷更新,腦梗死的預后得到進一步改善[13-15]。
腦循環治療儀是一種電刺激治療儀,通過仿生電刺激患者小腦頂核(FNS)和肌肉神經起作用。腦循環治療儀可以增加腦局部血流量,從而改善腦缺血缺氧狀態,保護神經細胞,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6],從而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研究發現,FNS可通過上調PPARγ的表達保護神經功能[17]。FNS可通過上調TERT的表達,增加端粒酶活性來發揮神經保護作用[18]。電刺激FNS可上調腦梗死灶部位神經元GAP-43mRNA表達,從而促進腦梗死灶周圍神經軸突再生及修復,有助于改善腦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學習記憶能力[19]。FNS在治療血管性癡呆中,通過抑制自噬過程和抑制炎性反應來發揮治療效果,從而減輕神經元細胞凋亡并降低血管性癡呆的嚴重程度[20]。研究發現,FNS治療也有助于改善小腦認知情感綜合征和運動行為[21-22]。因此,FNS治療有改善認知功能作用,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在本研究中,發病90 d隨訪發現,與對照組比較,聯用腦循環治療儀的患者MoCA評分增高更顯著(P<0.05),提示腦循環治療有助于改善老年腦梗死患者的認知功能。
研究表明,FNS顯著增強了腦缺血后軸突再生和運動功能恢復[16]。缺血性腦損傷后,康復機制可能是通過調節cAMP/PKA途徑來實現的[23]。研究顯示,腦循環治療儀聯合早期康復治療,可促進老年腦卒中患者偏癱康復,減輕神經功能缺損,提升患者的運動功能與生活能力[24]。FNS治療可以提高局灶性腦缺血后Gadd45β的表達,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25],與本試驗結果一致。在本研究中,發病90 d隨訪發現,對于老年腦梗死患者,兩組FMA評分均明顯增高,聯用腦循環治療的FMA評分增高更顯著,表明腦循環治療對于老年腦梗死患者的運動功能具有較好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較治療前均明顯提升,發病90 d隨訪發現,聯用腦循環治療后BI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腦循環治療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影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中兩組mRS評分≤2分占比較治療前均顯著升高,觀察組mRS評分≤2分占比高于對照組,說明經規范化診療,兩組老年腦梗死患者均顯示出良好預后,考慮與入組患者病情程度相對較輕、規范化診療有關,腦循環治療比對照組預后更優,與之前研究結果一致[24,26],提示腦循環治療可有效改善老年腦梗死患者的預后。
在本研究中,腦循環治療在臨床應用中未見嚴重不良反應,發生了5例不良反應,表現為輕微頭痛、刺激部位麻木,經對癥處理后緩解,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癲癇發作、病情加重等嚴重不良反應。說明腦循環治療在老年腦梗死患者中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在臨床應用中,應該個體化篩選患者,采用合理的刺激頻率和刺激強度。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樣本量相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今后將納入更多研究對象,以提升研究結果的準確性;(2)本研究隨訪時間偏短,未來還需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對于腦梗死患者病情穩定者,早期聯合腦循環治療的綜合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認知與運動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提升預后具有臨床價值。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徐君:醞釀和設計試驗,起草文章,統計分析;杜娟:采集數據;李敏、劉星星: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