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盧玉玲
受精卵在子宮體腔以外著床稱為異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習慣稱宮外孕(Extrauterine pregnancy)。異位妊娠發生的部位包括輸卵管、卵巢、宮頸等,臨床上以輸卵管發病率最高(占95%)[1]。因異位妊娠部位的容受性遠低于宮腔內,故妊娠組織在宮腔以外生長,一旦發生自發性破裂,短期內出現腹腔內活動性出血,出血多時可導致失血性休克,嚴重者會危及患者生命,處理異位妊娠是每一名婦產科醫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異位妊娠臨床上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孕激素拮抗和甲氨蝶呤化療的方法),對于有明確手術指征的患者,首選手術(患側輸卵管切除或患側輸卵管開窗取胚)治療。手術路徑有開腹、腹腔鏡。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現階段臨床上腹腔鏡應用較為廣泛,手術技術的革新及患者對手術切口美觀度的高要求,使單孔腹腔鏡應運而生。經臍單孔腹腔鏡技術是在臍部作一切口,放置一多孔操作裝置完成手術,可達到手術切口隱蔽,減少手術疤痕,減輕術后疼痛的效果。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 after surgery,ERAS)是圍手術期采用有循證醫學證據的一系列優化措施,以減少手術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創傷應激,從而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2]。本研究探討基于快速康復理念下,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異位妊娠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科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90 例異位妊娠患者,按照隨機編號法分為觀察組(加速康復理念下的單孔腹腔鏡手術)及對照組(傳統多孔腹腔鏡手術),各45 例。觀察組平均年齡為(25.73±5.69)歲,對照組平均年齡為(24.4±4.41)歲,兩組患者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有或無明顯停經史,血HCG 升高,超聲檢查提示宮內無妊娠組織,附件區可見不均質回聲或可見雙環征,符合異位妊娠診斷標準;②具有明確手術指征(腹腔內出血,附件區包塊>4cm,血HCG>2 000miu/mL);③腹部手術史<2 次;④術前充分溝通并告知本研究,并通過醫院倫理審核,患者及家屬簽署手術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2次及以上手術史;②既往慢性盆腔炎癥或曾有過腹腔結核等情況,考慮盆腹腔存在廣泛粘連等;③嚴重失血性休克,需行開腹手術;④臍部手術史。
1.2 手術方法
1.2.1 圍術期管理 觀察組:在加速康復理念下對手術患者進行圍手術期優化管理,手術前利用科普小視頻的方式向患者講解手術的相關操作,使患者對手術有較多認識,緩解術前緊張情緒;術前常規使用活力碘清潔臍部及周圍皮膚(臍窩較深者可使用松節油清潔臍部分泌物),術前30min 采用靜脈輸入途徑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根據婦科手術加速康復專家共識[3],要求患者術前禁食6h,禁飲2h(內出血急診手術除外),術后2h 少量飲水,盡早拔除尿管(24h 內),鼓勵患者早進食,盡早下床活動。針對部分由于腹腔內短時間大量出血導致輕、中度失血性休克患者,若禁食、禁飲時間不足,則放置經鼻胃管,降低術中誤吸的風險。對照組:傳統理念管理患者,術前常規指導,清潔臍部,術前6h 禁食、禁飲,留置尿管24h 后拔除,通氣后進食。
1.2.2 手術入路建立 對照組使用傳統多孔腹腔鏡手術入路,于臍輪下緣作一長約1cm 的橫行切口,使用氣腹針穿刺進入腹腔,經過注水實驗確認進入腹腔后,注入二氧化碳氣體,以10mm 的穿刺器穿刺進入腹腔,放置觀察鏡并連接氣腹,并在右側麥氏點與左側反麥氏點處分別作5mm、12mm 的切口,放置5mm、12mm 穿刺器,在左側髂前上棘與臍部連線中外1/3 處切口與臍部中點作5mm 的切口放置5mm 穿刺器,共4 個穿刺孔。觀察組在臍輪上緣內側作一長約2cm 的弧形切口,使用電刀逐層切開皮下脂肪層、筋膜及腹膜,使用4 號絲線分別縫合腹膜兩側頂端,以便關腹時方便牽拉腹膜,放置單孔腹腔鏡。
1.2.3 手術操作 對照組:主刀醫師位于患者左側,于左側穿刺孔放置吸引器,助手1 位于患者右側協助暴露盆腔、輸卵管,助手2 位于頭端主要進行扶鏡操作。吸凈盆腹腔積血,根據術前與患者溝通情況(有無保留輸卵管意愿)實施相關手術。對于不保留輸卵管者,使用超聲刀沿輸卵管系膜完整切除患側輸卵管;對于保留輸卵管者,將垂體后葉素6IU使用注射用水2mL 稀釋后注射于患側輸卵管系膜處,于輸卵管妊娠部位作平行輸卵管系膜的橫行切口,長度大于局部隆起長度的1/2,使用電鉤打開輸卵管管腔,采取吸引器沖水方法,將妊娠組織與輸卵管壁逐漸進行水壓分離,完整游離出標本,出血部位給予電凝止血。完整取出手術標本并放置一次性取物袋中,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盆腔,檢查手術創面無明顯滲血,盆腔放置生物防粘連制劑,預防遠期盆腔粘連,放氣退鏡,使用可吸收線縫合皮下組織,表皮層使用組織膠水粘合。觀察組:于臍部單孔腹腔鏡處分別放置觀察鏡、操作器械,主刀醫師位于患者頭端,助手位于患者右側負責扶鏡,所有手術器械均通過單孔腹腔鏡進入盆腔進行操作。使用吸引器吸凈盆腹腔積血,同樣根據患者術前需求實施手術,由于單孔腹腔鏡所有器械經過臍部切口處進入盆腔,失去操作三角,存在“筷子效應”,則增加一定手術難度。標本置于一次性標本袋中取出,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盆腔,檢查盆腔無出血,放置生物防粘連制劑,取出單孔腹腔鏡,分層縫合腹部切口,牽拉固定腹膜的絲線,方便縫合腹膜,關閉腹腔,臍部皮下筋膜層使用7 號絲線行“8”字縫合共2 針,行局部筋膜加固(可降低臍疝發生率),可吸收縫線縫合皮下脂肪層,使用組織膠水粘合表皮。
1.3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疼痛情況和住院時間,切口美觀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由同一組醫師操作,術程順利,均無手術并發癥發生,且隨訪6 個月,臍部傷口無臍疝發生。觀察組患者疼痛值、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切口美觀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因單孔腹腔鏡受操作空間的影響,操作難度高于傳統多孔腹腔鏡,故手術時間稍高于傳統腹腔鏡,因不影響患者手術效果及預后,且手術操作熟練后時間差也會逐漸縮小,故手術時間不做為評估標準。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情況比較()
異位妊娠是婦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主要由于輸卵管管腔通暢欠佳,影響受精卵正常運行,受精卵滯留輸卵管內,引起輸卵管破裂[4,5]。一旦發生異位妊娠,有明確手術指征,建議首選手術治療。經過手術方式的變更,相比于傳統的開腹手術,腹腔鏡具有手術切口小、美觀度高的優點,且通過腹腔鏡的鏡頭放大效果,手術視野較為清晰,并可轉動光纖線,暴露子宮后方、側方、肝區等開腹手術不易暴露的區域,減少臟器暴露及手術器械對組織臟器的接觸而降低術后感染風險[6]。腹腔鏡手術分為傳統多孔腹腔鏡、經臍單孔腹腔鏡、經陰道單孔腹腔鏡手術。傳統腹腔鏡手術一般需要在腹部作3~4個穿刺孔,由于需取出標本,多會在一側下腹部的穿刺孔作一長1.0~1.2cm 的切口,穿刺時穿刺器會破壞腹外斜肌及筋膜等組織結構,術后可出現明顯疼痛感,且術后為防止腹部切口疝形成,促進局部愈合需縫合穿刺孔(腹膜、筋膜層、脂肪層等),因此術后患者多會出現下腹部縫合部位明顯疼痛感。
臍部為胚胎時期遺留下來的天然瘢痕,是腹壁最薄處,該區域血管神經分布較少,經臍單孔腹腔鏡的手術入路肌肉神經損傷更小,術后疼痛較輕[7];切口位于臍部,可通過該處的皮膚皺褶來遮蔽手術后的瘢痕,達到手術切口隱蔽、美觀的效果[8]。經臍單孔腹腔鏡入路,臍部切口的選擇有:經臍孔縱行切口、臍輪上緣的弧形切口、臍輪下緣的弧形切口。本研究選擇的是經臍輪上緣的弧形切口,可避免破壞臍輪中心的結構,且可以縮短臍部成形的手術時間。縫合臍輪上緣弧形切口,方法如傳統腹腔鏡穿刺孔縫合,皮膚層使用組織膠水粘合,可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無痕手術。
加速康復理念主要是以降低手術患者的生理、心理創傷及一系列的應激反應為目的,優化圍手術期的處理措施,減少圍手術期患者的應激反應及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對單孔腹腔鏡手術患者應用加速康復理念來管理,可縮短患者住院日、降低手術后疼痛評分,提高患者滿意度等。本研究對觀察組實施單孔腹腔鏡的同時,對患者圍手術期進行優化管理,如:術前與患者充分溝通,緩解術前緊張情緒;術前禁食6h、禁飲2h,術后盡早恢復飲食,可降低患者胃腸道的應激反應,術后督促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可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并降低靜脈血栓的發生。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原因在于:傳統腹腔鏡手術以腹部3~4 個穿刺孔的形式進入腹腔,創傷相對較大,但可根據三角操作原理將手術器械分散置入,有利于暴露盆腔組織,手術視野好,并且有助手的幫助,利于手術操作[9]。而單孔腹腔鏡通過在臍部作單一切口,對患者創傷小,切口位于臍部天然瘢痕皺褶處,完全隱蔽,可以達到較好的“無痕效果”[10],但鏡頭、操作器械均從臍部放置,腹腔外器械及鏡頭擁擠,腹腔外術者失去操作三角,容易造成器械于腹腔內相互干擾;腹腔外主刀醫師與助手操作距離太近而造成手術操作的不便;操作器械均由臍部切口平行置入,則產生“筷子效應”,導致在盆腔器械出現左右、平行的操作。受操作區域的影響,手術區域視野易出現偏移,多位于顯示器角部,影響視覺。另外,單孔腹腔鏡受操作孔的影響,缺少助手的幫忙牽拉、暴露等,增加了手術難度。以上多種因素導致單孔腹腔鏡學習曲線長,手術時間較多孔腹腔鏡長,但通過手術經驗的積累,時間差異明顯縮小。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且術后腹壁切口美觀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使用單孔腹腔鏡治療異位妊娠,雖然手術難度較傳統腹腔鏡有所增加,并且由于操作不便導致手術時間延長,但可以降低患者術后切口疼痛感,且由于切口位于臍緣,位置隱蔽,局部使用組織膠水粘合,可以提高手術切口的美觀度。
選擇經臍腹腔鏡手術可通過臍部皮膚皺褶遮蔽術后瘢痕,達到近似“無瘢痕”的美容效果且切口區域出血少,方便盆腔、腹腔操作,經臍單孔腹腔鏡入路針對盆腔手術較為合適[11]。然而,因臍部先天薄弱的特點,故經臍單孔腹腔鏡術后最大的并發癥則為臍疝的形成,加強臍部切口縫合(尤其完整縫合筋膜層)對預防單孔腹腔鏡術后臍疝的發生尤為重要。對于臍部較深的患者,暴露筋膜會比較困難,可在切口保護套置入前,將臍部切口兩端的腹膜及筋膜層進行掛線處理,便于關閉切口時利用掛線處的標志找到腹膜及筋膜層[12]。本研究選擇經臍輪上緣作弧形切口,不破壞臍輪的組織結構,臍部筋膜層使用7 號絲線作兩個“8”字縫合局部加固,可明顯降低臍疝的發生,故臍輪上緣弧形切口為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切口優選路徑。
經臍單孔腹腔鏡手術是在臍部作一個切口,通過放置多孔操作裝置來完成,充分利用臍部天然形成的皮膚皺褶這一優勢隱藏手術切口,達到患者滿意的手術效果和近似無瘢痕的手術目的;臍部切口對腹部肌肉無損傷,可減輕患者切口疼痛,且采取臍輪上緣弧形切口,術后局部采用組織膠水粘合局部皮膚,真正意義上可達到無切口的目的。圍手術期應用加速康復理念管理患者,優化圍手術期的一系列措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利于術后恢復,可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故快速康復理念下單孔腹腔鏡技術可在異位妊娠患者中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