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煥煥 苗麗
摘要 青年志愿服務作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高校育人水平與教學成效有著積極意義。文章對青年志愿服務與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關系加以分析,討論了二者融合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及面臨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深化思想意識建設、構建完善的實踐運行機制、加大新媒體技術應用力度、建立二者融合的保障體系以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措施,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打下基礎。
關鍵詞 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思政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8.029
1青年志愿服務與高校思政實踐教學的關系
1.1二者價值目標相同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道德操守,同時通過思政課程還可以滲透敬業精神、職業道德等內容,從而為畢業后就業奠定基礎。在此期間,若高校組織學生參與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則可以幫助其在實踐中加深對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等志愿者精神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這與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價值目標一致。
1.2二者具有兼容性
現階段,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應充分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課程改革目標中也明確提出應增加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比重,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中。志愿服務指的是志愿者自愿及無償通過自身能力作出貢獻的行為,在服務實踐中有助于幫助志愿者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精神風貌,鼓勵其勇于創新、積極奉獻,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性質[1]。因此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應充分挖掘志愿服務的育人價值,實現二者的有效兼容,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
1.3二者實施對象相同
當前,大學生是我國各類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參與者,隨著“環保”“賽會”等活動的開展,更多大學生投身于志愿服務工作中。在此期間,越來越多的高校提升了對志愿服務工作思政教育作用的重視,并將其作為思政實踐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與關鍵渠道。在教育與活動實踐中,二者在實施對象上高度重合,進而可以以此為基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與志愿服務的有機結合,為高校育人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2高校思政實踐教學與青年志愿服務融合的原則與挑戰
2.1原則
2.1.1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高校體現出對素質教育的高度重視。為進一步突出人才培養的實效性,在推進思政實踐教學與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相結合期間,應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教學要求與活動目的提出切實可行的思政實踐教學方案及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方案,同時保證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契合。
2.1.2基于基地建設實現多方聯系
在推進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結合之際,應做到以基地建設為依托,參與更多主體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實現多方聯動。例如,高校可以同相關部門及養老院、醫療機構等取得聯系,讓大學生以志愿服務的形式提供服務,在此過程中可以增強其對弱勢群體的了解,深入體會相關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轉變思想觀念,為大學生的綜合發展奠定基礎。
2.1.3課堂教學服務志愿活動,志愿活動支撐課堂教學
教育部指出,應將志愿精神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融入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就當前我國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情況來看,教育教學與志愿精神的聯系不夠緊密,為轉變這一情況,應充分推進思政教學與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有機結合。在此期間,應注重遵循“課堂教學服務志愿活動,志愿活動支撐課堂教學”的原則,豐富與調整教學內容,將愛國主義、理想信念有關內容融入其中,從而引導大學生在理論與實踐學習中逐漸形成志愿精神,實現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2.2挑戰
2.2.1對思政教育重視不足
現階段,絕大部分高校都遵循教育規定設置了思政課程,但教育教學仍一定程度上受到應試教育理念影響,對思政課程重視不足,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問題。教師大多以“灌輸式”傳遞既定價值觀,學生的學習較為被動,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參與受到限制[2]。這樣不僅會削弱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教學效果,還會阻礙思政教育與志愿活動的結合,難以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2.2.2實踐活動組織不到位
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務于實踐,然而從當前的實施情況來看,思政課程仍以理論教學為主,沒有很好地落實于實踐中,導致大學生難以對相關思政內容形成深層次理解,思政意識也不能得到有效提升。與此同時,實踐活動組織不到位還會影響與志愿服務活動的聯系,阻礙教學目標的達成。
3基于青年志愿服務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路徑
3.1深化思想意識建設
正確認識青年志愿服務的思政價值是推進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關鍵,因此高校應積極開展思想意識建設工作。一方面,可借助校園廣播、網站等校內媒介資源加大宣傳力度,發布各類有關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信息,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加深對思政理論知識的認識。通過高校信息宣傳渠道凝練青年志愿服務文化,引領志愿精神走入校園、走入課堂、走入宿舍[3]。另一方面,高校應對其他優勢資源加以整合,結合實際加大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投入力度,提供活動所需的人力、物力,同時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為高校青年志愿者實踐教學提供條件。例如,高校可以聯合當地青年志愿者協會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培訓指導,鼓勵學生憑借所學知識及自身技能參與志愿者服務活動,培養其志愿精神與綜合素質,同時通過這一形式推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深入改革,充分發揮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育人功能。
3.2構建完善的實踐運行機制
在青年志愿服務融入背景下,高校應圍繞教學目標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構建相應的運行機制,同時結合大學生培養要求對志愿服務以及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合理安排。在此期間,可以將志愿者服務活動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的一個環節,并劃分選題、實施、指導、考核、總結、拓展等環節。
一是選題環節,學生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身興趣愛好、技能儲備及專業能力選定志愿服務項目,可以是個人項目也可以是團隊項目。確定選題后,完成《項目申報書》編制、立項答辯、教師指導等流程,注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項目的順利落地實施提供保障。
二是實施環節,學生根據確定的選題內容開展志愿服務項目,在此期間做好日記、周記以及總結報告的編寫工作,并保存好照片、視頻等資料。
三是指導環節,在開展志愿服務項目期間,教師需要對全程作出指導。主要可以分成分散指導與集中指導兩種形式,其中分散指導是指教師通過現場觀察或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動態化指導;而集中指導則是利用課堂時間統一開展指導工作。在落實指導工作時,還可以由學生參與其中,形成以教師指導為主、學生助教為輔的志愿服務活動指導機制,為提升志愿服務活動成效、推進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改革奠定基礎[4]。
四是考核環節,大學生對項目的具體進展情況進行展示匯報,由教師根據具體標準進行評定。例如,可以采用的標準包括“項目的現實意義”“項目與思政教學的契合程度”“專業技能運用情況”等。
五是總結環節,對整體志愿服務項目進行總結,并對其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及教師予以獎勵。
六是拓展環節,在完成志愿服務項目后,可進一步根據學生意愿推進項目拓展,構建思政實踐教學的長效機制。
3.3加大新媒體技術應用力度
將青年志愿服務引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中要注重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搭建相應的新媒體信息平臺。新媒體技術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融合性強,因此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可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推廣,發揮其輿論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加深對思政理論知識的認識,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與此同時,還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的開放性優勢,將相關信息內容傳遞至權威媒體與上級平臺,充分擴大其影響力。隨著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推進,還可以同文明校園創建工作結合起來,借助校園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對志愿活動進行宣傳報道,發布內容涉及時政新聞、團學動態、校園文化、學生管理等多方面,進而在學生青年群體中形成較大的影響力,鼓勵更多學生參與相關活動。
3.4建立二者融合的保障體系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當前,資金不足及資金來源單一成為影響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推進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應充分認識志愿服務在思政實踐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在此期間,高校應積極拓展資金的來源渠道,爭取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通過財政補助、優惠政策等形式為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保證充足的活動經費可以更好地將青年志愿服務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為提高思政實踐教學成效提供保障。
二是落實志愿服務的權益保障。大學生在開展志愿服務工作時,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及社會危險問題,雖然志愿精神中提倡“真誠友愛”“互助奉獻”,但同時也要保障大學生志愿者的合法權益。因此,高校應同當地有關部門及相關社會力量建立合作關系,盡可能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提供法律法規、政策以及資金支持,保障大學生志愿者的生命健康與財產安全。這樣可以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其消除后顧之憂;同時還可以依托志愿服務確保高校思政實踐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確保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可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與價值。
三是做好相應的組織管理工作。組織管理是做好志愿服務管理工作的基礎,高校在明確志愿服務對思政教學重要性的基礎上,應做到從細節出發,通過良好的組織管理為青年志愿服務活動保駕護航。首先,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之前,高校應落實相應的管理機制與制度,對各管理部門、管理人員以及學生的責任與義務進行明確劃分,保證各參與主體可以正確認識自身作用,從而為整個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有序推進奠定基礎。其次,針對高校組織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引入公示機制,即對具體參與的學生及教師向志愿服務對象進行公示,在明確服務內容的同時接受廣泛監督,保證學生可以端正態度,樹立責任意識。與此同時,還應委派專門的教師作為志愿服務活動的監管人員,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監督工作明確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第一時間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最后,應針對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構建歸檔機制,由監督人員對學生及教師的志愿服務表現進行記錄,進而為后續的考核評優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4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改革的推進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與實踐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應積極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將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融入其中。高校要做到“以人為本”,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思政教學與志愿活動的融合構建運行體系與保障機制,同時做好思想建設、技術應用以及師資力量建設等工作,為青年志愿服務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全面融合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趙雨柯.“大思政課”視閾下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多重價值[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7(4):37-41.
[2]唐世利.探索青年志愿者活動導向下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J].試題與研究,2021(3):116-117.
[3]張丹,魏成.高校志愿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契合研究——以內蒙古B高校青年觀培育機制構建為例[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21,43(1):31-37.
[4]趙鵬,徐晶,隋亞男.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工作體系構建——以天津工業大學青鴿志愿者服務團為例[J].智庫時代,202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