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雯憶 李浩琦

2023年2月,朱星辰和張莎合影。
在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兩棲裝甲突擊車連連長朱星辰和某特戰旅副連長張莎,是一對志同道合的夫妻、比翼齊飛的佳偶。
2012年,張莎高中畢業走進綠色軍營。她工作表現出色,在入伍第4年順利提干,并考入軍校。
也是在2012年,朱星辰從華南師范大學畢業,參軍入伍。因在大學時學的是藝術設計,入伍后,他發揮特長創作的版畫作品多次入選軍區、全軍美術展覽。2016年,朱星辰考入軍校。
2018年夏,張莎軍校畢業后,參加集團軍組織的新排長集訓;而早她一年畢業的朱星辰也來參加比武集訓。
“張莎你好,我叫朱星辰,1990年出生,很高興認識你……”一天,剛結束訓練的張莎回到房間,手機微信上跳出一條好友申請。
“朱星辰,一個什么樣的人?”對這個主動出擊的戰友好奇之余,張莎選擇了“接受”。
張莎一直都是集訓隊骨干,課目多是優秀,唯獨蛇形跑一直在優秀邊緣徘徊,怎么練都差一點勁兒,讓她著急……一天晚上,張莎給朱星辰發微信:“哎,蛇形跑有什么技巧嗎?我離優秀總是差一點兒。”
原本只是隨口一問,一看當時沒收到回復,張莎便放下手機休息了。
沒想到,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朱星辰居然發來了一連串消息,一張張圖片、一段段說明……原來,他頭天晚上借著操場的燈光,將訓練全程拆解,用粉筆在地上做上記號,一段跑幾步、何時轉身等,都標注得非常清楚。
張莎按照朱星辰教的方法訓練,效果很明顯,后來結業考核全優。
隨著交流深入,張莎發現,自己與朱星辰的緣分還真是不一般:“我倆是同年兵,同年上軍校,生日都是5月11日……”
漸漸地,兩顆年輕的心越貼越近。確定戀愛關系后,盡管兩人住前后樓,相距不過幾十米,卻因各自集訓任務重,見面的時間少得可憐。
“每天晚飯后,我們相約同時去操場。就算只能遠遠地看上對方幾分鐘,心里都覺得非常甜蜜。”張莎說。
集訓結束后,張莎回到單位,成為通信連的一名排長。一切似乎可以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但她心底一直深埋著一個夢想——當一名特種兵。
一次,張莎負責集團軍士兵的考學保障任務,“以前只見過男特種兵,沒想到,在那里見到了女特種兵。”
工作之余,張莎總會忍不住多看她們幾眼,射擊、攀登、滑降……張莎羨慕極了:“這不就是我向往的嗎?”
與特戰旅的帶隊干部聊天時,張莎鼓起勇氣問:“我能去當特種兵嗎?”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她欣喜地說:“那我先報個名!”
結束保障任務回到單位,張莎立刻向上級報告,領導也十分支持。不料,朱星辰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真要去特戰旅嗎?你知道那里的訓練強度嗎?還有,咱倆以后怎么辦?”偵察兵出身的朱星辰,自然知道加入特戰旅意味著什么。而且,兩人原本在相鄰城市駐守,張莎這一去,一下子又拉開了幾百公里距離。
“這是我離實現夢想最近的一次,我不想錯過。”張莎說。
朱星辰知道拗不過張莎,更不忍心讓心上人心里留遺憾:“你去可以,但一定要注意身體,有情況一定要跟我講。”
“其他課目我都有信心,除了跳傘。”
恐高的張莎沒有想到,到特戰旅報到的第二天,就要進行傘降訓練。“既然來了,那就慢慢克服吧。”第一次進行吊環訓練,盡管覺得自己已經做了充分的心理建設,但真正站在平臺上時,她仍然不敢邁出腳步。
“記得當時是10月,但天氣還很熱,戰友們都主動陪我加班訓練,當我終于敢邁出那一步時,她們比我還高興……”張莎說。
2020年7月,朱星辰和張莎登記結婚。
與大多數雙軍人家庭一樣,聚少離多是常態。“有一年我帶領特戰小隊進行訓練課題的創新攻關,他也有出國比武任務,一年中我們一共見了3次面,加起來不到10個小時。”張莎說。
那也是張莎“轉型”以來,第一次以指揮員的身份帶領特戰小隊遂行演練任務,高強度、高負荷的集訓,乘車射擊、特種爆破、房屋突入……這些課目對特戰“新手”張莎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那幾個月,她常常早上5點鐘起床,到晚上12點才能休息。而朱星辰要參加國際比武,集訓任務繁重,兩人能同時抽出時間打個電話都很難。
這期間,曾有兩次選調到同一單位的機會擺在夫妻倆面前,但兩人經過慎重考慮,還是決定支持對方的選擇,不讓婚姻成為兩人發展的束縛。?“婚姻不是維系我們感情的因素,‘愛才是。我們不只彼此相愛,也愛著自己和對方的工作崗位。”張莎說。
朱星辰是大家公認的“槍王”,多次在國際國內比武競賽中摘得桂冠。2022年11月,他在參加戰區陸軍狙擊手集訓時,創造戰區陸軍射擊最遠紀錄,被評為“最遠狙殺能手”。
入伍11年來,朱星辰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獲評旅“四有”優秀個人5次;張莎榮立三等功3次,獲評旅“四有”優秀個人3次。
2023年3月,在駐地役前教育優秀軍官交流會上,夫妻倆同時受邀,分享他們的軍旅經歷和感悟,為預定新兵傳經送寶、答疑解惑。
如今,朱星辰和張莎依舊分居兩地,他們的婚禮還沒有舉辦……
(作者單位:75738部隊)
編輯/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