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華 朱芳芳

2023年1月6日,樊萍在 2022年度海南省“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擁軍人物”媒體見面會現場
樊萍?漢族,安徽淮南人,1982年3月出生,1999年12月參軍入伍,2003年10月入黨,2005年12月退伍,現任海口市龍華區旅游和文化體育局黨組成員、海口市龍華區文化館館長。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1次。退伍后獲海南省曲藝工作先進個人、省三八紅旗手、省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工作者等榮譽,獲評2022年度海南省“最美退役軍人”。
丈夫鄭重,1995年12月入伍,2017年8月自主擇業,現為海南某貿易公司總經理,服役期間榮立三等功1次。
海南,海口,走進龍華區文化館一間敞亮的排練廳,仿佛走進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那么多的“鳳凰”集中在一處等待上色,它們很快會變得更加栩栩如生;那么多的“長龍”排成一排等候點睛,它們也會變得益發神采飛揚;還有一條“錦鯉”,拖著肥碩的身子和飄逸的尾鰭,也在靜候美麗的變身……
2023年1月7日,淅淅瀝瀝的小雨使得椰城的天氣更加溫潤。樊萍如往常一樣早早上班,開始檢查文化館新春游藝準備工作進展情況,她不時在手中的記事本上寫下各種注意事項。
作為海口市龍華區文化館館長兼圖書館館長,樊萍很忙,總是行色匆匆——人未至,洪亮的聲音先到;行漸遠,有力的腳步聲還在回響。她說,歲末年初,沒有不忙的道理。
樊萍是一名退役軍人,說話直言快語,做事雷厲風行,她說自己的每一步成長都與曾經火熱的軍旅生活分不開。
1999年12月,年僅17歲的樊萍自安徽淮南入伍至安徽省軍區,因為自身形象好,加之有鋼琴特長和市級電視欄目主持人的經歷,新兵下連時,她被分配到安徽省軍區政治部文工團。2004年3月,她被調入海南省軍區海口警備區軍樂演出隊。2005年12月,服役6年后退伍,樊萍因有文藝特長被海南省作為特殊人才留用待安置。
2006年1月,得知樊萍將要去龍華區文化館工作,一些親友以“前途”考量這樣勸阻她:“去文化館工作?你沒發燒吧?在部隊辛苦6年還不夠,再去一個‘清水衙門繼續受苦……”
其實,在退伍離開部隊的前一周,樊萍已經接到了海南省一個省廳級單位擬錄用的電話通知。說實話,她對此也曾心動過,但后來經過反復思量,她不想放棄自己熱愛的文藝事業。2006年2月上旬,她填寫人事單位下發的表格時,在“安置去向及理由”一欄,認真寫下“龍華區文化館,有演出經歷,熱愛文藝”。
2006年3月,樊萍的到來,給龍華區文化館注入了新鮮活力。在任館員期間,她積極創作歌曲、編排節目,并為文化館建設建言獻策。2009年10月,通過競崗,樊萍開始擔任龍華區文化館館長。那時,文化館僅有一間15平方米的辦公室,沒有活動場所,館員僅有3名。一上任,樊萍便“瞄上”了龍華區政府的飯堂。經區政府同意后,每天午飯后,她便帶領3名館員一起收拾碗筷、搬動桌椅,將飯堂“征用”為臨時排練廳。此事引起區政府領導的關注,并按相關政策對文化館建設給予經費支持。

2017年1月,樊萍一家
吹拉彈唱、小品快板……2010年中秋節,由文化館牽頭,龍華區轄區內的部分學校、企事業單位均參與了演出,一臺精彩紛呈的中秋晚會,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樊萍既是這臺晚會的策劃人,也是主持人。
在區政府的支持下,文化館繼續大力開展文化活動。他們租賃了培訓教室,并爭取了一些場所作為公益性場館使用。場地有了,為了培養文藝骨干,提升人氣,提高居民文化素質,樊萍一邊帶著館員四處發放宣傳單,一邊精心打磨館內的表演類節目、培訓教材。漸漸地,前來參加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公益培訓課程期期“爆滿”。2014年12月,龍華區文化館開始實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和宣傳機制。
“我的孩子在海口經濟學院上大學,專業中有涉及活動策劃組織和實施,我想讓孩子在暑假‘充充電,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向文化館提出建議,希望能舉辦一場關于活動策劃的專題講座。”2016年8月,市民張詠怡曾經在文化館微信公眾號上提出過這樣的建議。沒想到,幾天后,一場活動策劃專題講座就在文化館開講,主講人是館長樊萍,這讓“點單”的人直呼“太給力了”。
2017年5月,樊萍迎來了新的機遇——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推動開展全民閱讀活動,龍華區設立了區圖書館,在區文化館掛牌。兩館實行一套班子統一管理,樊萍兼任圖書館館長。2020年1月,在當地政策支持下,兩館定編7人,同時聘用非事業單位文化專干48人。樊萍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但文化陣地的隊伍得到了加強,她的干勁也更足了。人強馬壯,文化館開展的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
龍華區有處700多年歷史的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極具特色的街道景觀,街上有冼太夫人紀念館等。冼太夫人,是中國南北朝至隋朝初年的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身歷梁、陳、隋三朝,畢生致力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被周恩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在騎樓老街開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既可以達到文化潤民心的作用,又可以吸引游客,促進消費,帶來旅游收入。
夜色下的騎樓老街,因為文藝節目而更加迷人、更具韻味,燈光映襯出它既有現代氣息又具有歷史滄桑的獨特魅力。2022年7月30日晚,海口騎樓老街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廣場舞臺上燈光多彩、節目勁爆。
時值第二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舉辦期間,龍華區旅游和文化體育局、區文化館舉辦了“騎樓國際yeah市”(“yeah 市”是“夜市”的諧音,yeah 有“太棒了”的意思)。樊萍作為“騎樓國際yeah市”活動的主持人給很多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她嫻熟的主持技巧、幽默流利的話語,讓現場氣氛不斷“升溫”,市民、游客紛紛拍小視頻發微信、發抖音,有的還主動要求高歌一曲。
在樊萍的現場解說下,大家了解了龍華區文化館館藏的數件椰雕珍品,近距離接觸到了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海南椰雕。傳統文化是歷史的印記,也是文明的記憶,凝聚著民間的智慧與審美情趣。
樊萍運用自己熟悉和擅長的傳統藝術形式,推出了很多優秀文藝作品。其中,由她參與創作編排的音樂快板《南海頌歌》獲得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優秀作品獎,少兒快板劇《阿蓮》獲得第三屆海南省南海文藝獎,其參與創編的歌舞《追夢路上》《加油!自貿港》等節目在省、市多項重大活動中演出。文化館主辦的“龍騰華彩賀新年”“多彩童年六月狂嗨節”“冼夫人文化節”等特色活動,更是深受市民、游客喜愛和歡迎。文化活動促進了旅游,推動了經濟,2020年10月,在區政府的支持下,龍華區文化館被升級打造成18000平方米的國家一級館,并獲評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
文藝融入生活,文化惠及百姓,樊萍帶領著館員們將各類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種”到了市民們的心田。
樊萍之所以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與身后有著深愛她、支持她的家人分不開。
樊萍不僅是退役軍人,曾經也是一名軍嫂。她的丈夫鄭重曾是駐海南某部的一名陸軍軍官,和她是老鄉。兩人于2003年7月休假探親時相遇相識并相戀,2006年5月結婚。2008年、2016年,樊萍前后生下兩個女兒。兩個孩子都酷愛歌舞,也特別支持媽媽的事業,小家庭里充滿“文藝范”,熱鬧而溫馨。
每當樊萍在家進行創作時,兩個“小可愛”就靜靜地待在各自的臥室里;每當樊萍策劃重大演出活動時,兩個小姑娘也積極貢獻奇思妙想,偶爾還參與到文化館的節目中做群眾演員。因為春節期間需要參與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樊萍已經有16年沒有回安徽老家過年,她說自己欠父母太多,但是父母對她從無怨言。
樊萍的敬業贏得了業界及群眾的普遍好評,正如主辦方給予她的頒獎詞所說:播撒愛心、主動作為。“退役不退志,本色不改變,不負軍營培養許多年……”2023年1月6日晚,在海南省2022年度“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擁軍人物”發布儀式上,這首節奏鮮明的《最美軍旅延長線》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這首歌曲就是樊萍牽頭作詞、作曲,為發布儀式“量身”創作的。
風從南海來,潮涌新時代。“我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時刻牢記著文化潤心的責任和使命。”樊萍說,“未來,我會繼續帶領好團隊,把文化館打造成市民的精神家園,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歡迎大家春節期間來龍華旅游,欣賞我們的新春游藝作品展。”
雨過天晴云破處,幾只紅耳鵯翩翩起舞,像是翻飛著的民間藝術之花。無論平時還是節日,正是有著眾多像樊萍這樣對文化事業熱忱的人,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朱芳芳單位:海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編輯/吳瓊(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