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嶺


“小孤獨”案例:
我校有一個女生,她在學校從來不主動與老師、同學交流。
這個女生以自我為中心。在課堂上,她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也不回答;從不與同學探討遇到的難題,也不參與小組合作。在課間體育活動時,她只是默默地看別人打球、跑步,有時甚至獨自回教室寫作業。她在班上沒有玩得要好的同學,在與同學交往時有障礙,總是沉默不語、郁郁寡歡。
在了解該女生的情況之后,我校心理教研組的老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定期家訪
“小孤獨”女生的表現與家庭成長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于是,在節假日,學校心理教研組的老師聯系這個女生所在班級的班主任,與班主任一起到女生家里和她的家人聊天,或者走訪街道干部、附近的村民等了解女生的家庭情況。
女生的父母離異,她跟著母親生活。后來母親組建了新的家庭,又有了弟弟,繼父對她幾乎沒有親情。由于整天忙于生計,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母親根本無暇顧及她,對她缺少關愛,忽視了她的心理健康。
在適當的時機、恰當的地點,我們單獨約談女生的母親,向她說明女生自我封閉,還可能向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方向發展,希望她利用工作空余多陪伴兩個孩子,尤其是女生,讓女生感受到自己和弟弟一樣重要,母親對她的關注和愛與對弟弟的一樣多。
二、心理疏導
在學校,教師要盡量多關注像女生這樣的自我封閉的學生。在學習上,多向他們提問,多給他們創造和同學們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習氛圍更融洽。在生活上,給予他們溫暖、關愛。
在周末的心理相約活動中,心理教研組的蘇老師對女生進行了面對面的疏導。
訴說經歷
蘇老師引導女生勇敢地說出自己的經歷,釋放內心的壓抑。她說,父母離異后,她被送到鄉下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整整五年,她每天坐在門口盼望父親和母親的到來,母親來看望她、和她在一起的時光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后來,外公外婆相繼離世,又給她幼小的心靈造成了不小的傷害,她常常夢到外婆外公慈祥的笑臉。這些幼年成長的經歷都是造成她內心孤獨的客觀因素。蘇老師建議她放下過去,調整心態,可以給母親寫一封信,傾訴心聲,讓母親更多地了解她、關愛她。
認識自我
蘇老師以提問的方式讓女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從身體素質、心理、學習特長等方面設計不同的問題,請女生來回答,要求答案越多越好。女生認真作答,發現自己的優點,比如內心溫和、智力超常、學習能力強、興趣愛好廣泛等,樹立自信心。同時,她也了解了自己不完善的性格。
面對性格的內向與孤獨,我們要采取接納的態度,接納自己是有缺點的,接納自己是不完美的,然后原諒自己,同時改正自己的不足,真正接納自我。蘇老師對女生的“自我評價”進行理性的分析,引導她說出孤獨的主觀原因,針對原因給出對策,“各個擊破”,幫助女生排解孤獨感,悅納自己。
鑒于女生對音樂的熱愛,之后,心理教研組的老師常常與音樂老師一起選擇古典音樂的經典曲目、輕音樂、鋼琴曲播放給她聽,特別是她喜愛的鋼琴曲《星空》《秋日私語》等,讓她的心靈在音符的海洋中得到凈化,燃起對生活的激情。音樂老師還讓她加入民樂隊,參加校藝術節的曲目排演。
同學互助
別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是有所不同的。蘇老師請其他同學對這個女生進行評價,實事求是地寫出女生的長處,正面肯定女生。接著,詢問女生在收到評價后的感想。
其他同學在了解女生的家庭情況后,和老師一起給予女生更多的關注和關心,主動與女生交談,共同學習,一起玩耍,讓女生感受到大集體的溫暖。
必要時,可以尋求醫療機構的幫助或者專業心理醫生的心理康復服務。
老師有話說:
孤獨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又稱自閉癥,專業名稱為孤獨癥譜系障礙,主要有社交溝通障礙、興趣狹窄、行為刻板等表現。
開展孤獨癥的早篩查、早評估和早康復干預工作非常重要,需要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家庭、學校有效配合,發揮聯合機制作用,不同程度地緩解患者癥狀、改善預后效果。作為患有孤獨癥的同學,自己要積極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完善自己,走出心理上的孤獨。
愿同學們在青春年華里處處洋溢著鮮活的生命氣息,愿我們的生活處處灑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