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薇珊(長沙)
0~3歲是幼兒大腦發展非常迅速的時期,也是嬰幼兒身心潛能開發的黃金時期,此階段身心潛能開發不足將對其未來的審美活動、身體運動和協調性等產生一定制約,從而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嬰幼兒舞蹈啟蒙屬于早期舞蹈教育的一部分,是指面向1~3歲嬰幼兒開展的以嬰幼兒腦功能發育及身體潛能開發為目的的早期舞蹈藝術啟蒙,它對嬰幼兒的動作、認知、語言、情緒與社會性發展皆有著促進作用。當嬰幼兒聽到音樂自由擺動四肢,露出滿足笑容的那一刻她們的舞蹈需求就已經開始了,因此嬰幼兒階段的早期舞蹈藝術啟蒙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是促進嬰幼兒骨骼發育。嬰幼兒的骨骼數量更多,硬度更低,彈性更大,這不僅為舞蹈學習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也為嬰幼兒提供了極強的可塑性。其次是促進嬰幼兒肌肉發育。嬰幼兒的肌肉耐力較低,肌肉容易產生撕裂。幼兒早期舞蹈教育,能夠在保證提高嬰幼兒肌張力與肌耐力的同時有效促進本體潛能的發展,有效避免肌肉產生撕裂問題。第三是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在嬰幼兒親子舞蹈活動中,多元豐富的舞蹈游戲活動能給孩子提供大量的前庭、本體、觸覺及視聽覺刺激,有效促進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
首先是促進嬰幼兒認知能力發展,嬰幼兒的舞蹈學習可以理解為“模仿”,在模仿的階段嬰幼兒會逐漸形成對舞蹈動作的認知以及舞蹈動作背后含義的認知,從而有效提高嬰幼兒的外界認知能力。其次是促進嬰幼兒情緒與社會性發展,嬰幼兒在舞蹈的過程中將內心的快樂愉悅通過動作表現出來,反過來也會在肆意通過動作表達情緒的過程中感受到愉悅,形成良性循環,提高嬰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良好情緒的培養。最后是促進嬰幼兒適應能力發展,早期藝術教育指導師通過豐富的舞蹈游戲引導嬰幼兒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體驗不同形式、不同指令要求的動作游戲活動從而理解外部環境的要求,逐漸適應動作學習這一行為,進而提高嬰幼兒的社會適應以及學習適應能力。
目前,我國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的受重視程度依然較低,歸根結底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社會層面的錯誤認知,許多人認為嬰幼兒身體嬌柔脆弱,因此便盲目認為嬰幼兒進行舞蹈活動會影響其身體發育,造成社會層面對于幼兒早期舞蹈教育重視程度的低下。
其次是園所層面,一方面托育園的教育模式多以“托育”為核心,導致早期舞蹈教育質量不高;另一方面,早教中心和幼兒園對于舞蹈的重視程度較低,且目前嬰幼兒舞蹈啟蒙資源稀少使得早期舞蹈教學開展效果不佳。
再次是教師層面,我國幼兒舞蹈教師大致有兩類。第一類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幼師,她們具備一定的教學實踐能力以及學前教育相關專業理論知識,但由于不了解早期舞蹈啟蒙教育的核心內,容易對早期舞蹈教育抱著得過且過的心理。第二類是舞蹈專業畢業的幼兒教師,這類教師自身舞蹈專業能力過硬,但由于缺乏早期教育專業知識,導致嬰幼兒舞蹈啟蒙教育未能實現其應有價值。
最后是家長層面。部分家長對于早期舞蹈教育的看法較為傳統,接納程度較低,認為其專業性太強不適宜嬰幼兒學習,正是這樣錯誤的觀念才使得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開展困難重重。
雖然近年來舞蹈啟蒙教育的發展速度較快,但依然存在諸多教學方式方法不當等問題,這些問題明顯影響了早期舞蹈啟蒙的發展。
第一,許多教師依然秉承著舞蹈化、技能化的舞蹈教育原則,盲目教授幼兒各類舞蹈技術,迫不及待讓嬰幼兒完整跳好一支舞,使得嬰幼兒對于課程失去興趣,難以集中注意力,也無法培養嬰幼兒的身心潛力;第二,許多教師雖認識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但由于自身革新能力不足便只能放棄教學改革;第三,許多教師不僅認識到了問題所在,同時也在積極探尋改變幼兒早期舞蹈教育方式方法,但由于缺少系統性早期教育知識及方式方法,導致其教學方式改革效果不佳,依然難以實現應有的教學目標。
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嬰幼兒更好地認識自身,在感受舞蹈的樂趣的同時通過舞蹈更好地夠激發嬰幼兒的身心發展潛能,因此想要實現目標就必須敢于顛覆傳統的素質教育專業化舞蹈課程模式,堅決放棄古板教條的教學,迎合嬰幼兒的心理特點,開發出適用于嬰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樹立科學的早期舞蹈啟蒙教育理念,注重感官體驗、身體認知、親子互動與角色扮演,充分遵循嬰幼兒階段動作發育與神經心理發展特性,最大化保護與激發嬰幼兒喜愛舞蹈的天性以促進嬰幼兒動作、認知、語言、情緒與社會性全面發展。但許多教師沒有搞清楚幼兒早期舞蹈教育的目的、盲目沿襲專業化舞蹈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模式不符合早期教育特點,教學方式缺乏趣味、難以激發嬰幼兒的積極性,自然也無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幼兒早期舞蹈教育都采用北京舞蹈學院或中國舞蹈家協會研發的等級考試教材作為開展教育工作的教材基礎。不能說舞蹈等級考試教材沒有素質培養內容,但舞蹈等級考試本身就是一種以技術為評判標準,以水平為評判依據的榮譽型、專業型、技巧型舞蹈技能水平認定,因此無法體現出幼兒早期舞蹈教育的本質和內涵,即使有部分內容能夠應用,也顯得頗為狹隘。除去舞蹈等級考試教材之外,市面上關于嬰幼兒早期舞蹈教學內容的教材屈指可數,反觀嬰幼兒早期繪畫教育及音樂教育的教材數量明顯多于舞蹈的,這不但與社會對于幼兒早期舞蹈教育認知水平有關,同時也與幼兒早期舞蹈教育的研究數量匱乏、研究成果較少有關。
除此之外,幼兒早期舞蹈啟蒙教材應當體現出嬰幼兒的興趣特點以及嬰幼兒五大能區的核心發展需求;同時還應在嬰幼兒神經心理發育水平基礎之上,力所能及地將課程教學內容多樣化、趣味化、啟蒙化、碎片化。但由于幼兒早期舞蹈啟蒙教材數量匱乏,質量不高,也使得嬰幼兒舞蹈教師缺少課程改革方向,從而使得幼兒早期舞蹈藝術啟蒙開展困難重重。
想保證幼兒早期舞蹈教育對于嬰幼兒身心潛能開發的效果,就必須從意識層面出發改變社會、園所、教師乃至家長的錯誤觀念,為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提供良好土壤。首先國家應當針對幼兒早期舞蹈教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現有嬰幼兒教育法規及要求,拒絕不合規教育機構進行幼兒早期舞蹈教育工作,并給出鼓勵政策推動幼兒早期舞蹈教育的發展,從而推動早期舞蹈教育在市場當中的占比,進而提高社會對嬰幼兒早期舞蹈啟蒙的重視程度;其次,各類照護嬰幼兒的機構園所也應提高對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的重視,認識到該項工作對此階段嬰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價值,并為做好早期舞蹈教育工作而不斷努力,例如為教師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定期培訓、考核教師并執行獎懲政策等;第三,舞蹈教師應當明晰嬰幼兒早期舞蹈啟蒙的核心重點,明確自身教學工作需達成的具體目標,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年齡段的舞蹈內容,同時也要積極融入各類情境教學方式來提高嬰幼兒的積極性;最后,家長也應當了解舞蹈本身作為一種藝術的核心概念,以及嬰幼兒早期學習舞蹈、認識舞蹈的目的,并不在于提高自身技術技能,而在于讓嬰幼兒通過舞蹈這一種藝術開發身體動作,培養身心健康,發掘身心潛力,為未來的綜合素養及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從而形成對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的正確意識,讓嬰幼兒積極參與到早期舞蹈教育當中來。
由于目前我國早期舞蹈教育師資整體水平偏低,整體數量偏少,因此教師不僅要自覺自主提高自身的早期舞蹈專業知識水平,掌握更多更新的教育模式及理念,還應當積極探尋更加符合嬰幼兒心理及身體特質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讓自身的教育水平更上一個臺階;其次,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時也應當根據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擺脫枯燥乏味、強制性高的舞蹈教學,讓教學內容更加適合嬰幼兒;最后,教師應當充分掌握與家長溝通的能力,由于家長是最了解嬰幼兒的人,同時也是輔助嬰幼兒早期舞蹈啟蒙的重要參與者,因此幼兒教師在輔導嬰幼兒早期舞蹈活動時應當積極與嬰幼兒家長進行溝通與指導,引導嬰幼兒及家長順利開展親子舞蹈活動,使其獲得身心愉悅的體驗。
首先,由于藝術教育在近年來逐漸成為教育工作的重點方向且前景較為廣闊,因此許多舞蹈教育界資深學者也會在高校開展各類舞蹈教育宣傳工作。因此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也可以融入此類模式,通過舉辦講座來讓社會和家長了解嬰幼兒早期舞蹈啟蒙的真正內涵以及想要實現的目的,從而讓社會和家長真正認識早期舞蹈啟蒙,認可早期舞蹈啟蒙;其次,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積極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抖音平臺、公眾號平臺個人賬號,通過互聯網多媒體平臺向人們展示真正的嬰幼兒早期舞蹈啟蒙,從而實現跨地區、跨時間的宣傳效果;最后,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行業工作者也應當積極拓展市場,提高早期舞蹈啟蒙在市場當中的占比,讓人們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并接納嬰幼兒早期舞蹈教育工作。
針對目前教材資源不足、教材不夠科學全面的問題,筆者認為教材開發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首先,在開發嬰幼兒舞蹈啟蒙教材時應當精準定位教材的核心導向,基于嬰幼兒感官教育,以調動嬰幼兒動作興趣、強化嬰幼兒身心潛能為目的豐富教材內容,讓嬰幼兒在了解動作概念、形成初步認知的同時掌握簡單的身體動作;其次,在進行嬰幼兒舞蹈啟蒙教材開發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嬰幼兒的認知水平,敢于顛覆與創新,建構碎片化的教學內容體系,創造多元的環境,采用豐富的教具,設計簡單有趣的親子舞蹈游戲從而保證教材的啟蒙效果;最后,教材也可以嘗試通過新媒體技術來豐富傳播媒介,例如配套網絡資源、設計卡通動漫形象配以音視頻來更加具象地展現舞蹈動作,讓嬰幼兒能夠真正體驗、感受舞蹈的魅力。
綜上所述,嬰幼兒早期舞蹈啟蒙依然在重視程度、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問題以及教材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深度剖析其本質,從園所、教師和教材三個維度提高意識水平、優化教育方式來努力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切實地改變嬰幼兒早期舞蹈啟蒙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效果,保障嬰幼兒身心潛能開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