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湖南省文化館)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對此,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下發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該規劃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體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為今后一個時期的數字文化館建設指明了方向。文化館作為各級政府的職能部門,理應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打造成現代化的文化場館。為此,本文以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數字文化館建設為思考,作如下探討。
數字文化館的概念。按照“十三五”期間,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的定義,數字文化館包括線上平臺及線下體驗館兩個部分,其中線上平臺包括活動預約、培訓報名、視頻點播、線上展覽、評價反饋等數字文化服務功能;線下體驗館包括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體驗以及創客中心等。數字文化服務,“十四五”期間數字文化館線上平臺主要包括“看直播”“享活動”“訂場館”“趕大集”“學才藝”“讀好書”六大核心功能建設,線下體驗館依托AI、VR、AR、元宇宙等技術實現多元的藝術體驗。
數字文化館的特征。一是文化活動從滿足線下觀眾體驗向滿足線上用戶體驗轉變。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現,讓廣大群眾在不同的空間中感受到現場的活動情況,實時直播、線上推廣、互動已經成為新時期文化館活動的標配,文化活動成果關注點也從線下觀眾數量向線上點擊率轉變。數字化的文化活動與傳統文化館活動開展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文化活動的邊界、形式被打破了,不同的文化活動可以跨時空相互融合,提高群眾的體驗感。二是數字文化資源形式的多樣化,包括文字、圖片、音頻、短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單獨或結合運用。文化資源數字化后,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方式,新媒體傳播能力、功能已經超越了傳統媒體,豐富多樣的數字資源、與之相匹配的傳播模式,精準地把優秀的數字文化服務推送到需要的群眾身邊,極大地提升了文化服務效能。我省邵陽市隆回縣文化館干部袁樹雄的一曲《早安,隆回》在各大新媒體上的點擊率達數百億次,讓隆回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家喻戶曉。這首歌并不是一件新創作品,在數年前就已經創作推出,歌曲的走紅離不開互聯網及新媒體技術,如果沒有對資源的數字化及二次加工,這首歌是很難這么火爆的。文化館還有很多類似的資源,只是缺乏數字化及二度加工。三是文藝培訓線上化。文藝培訓可以在線培訓,與傳統的文藝培訓方式相結合進行,既擴大了培訓范圍又提升了培訓的效率。當然,網課授課老師無法直接與學員面對面交流,不能直觀地了解學員狀態,這也對老師的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戰。四是線上藝術體驗的多元化。運用現代科技采集藝術作品,實現線上AR、VR、元宇宙看展、觀演等,供廣大群眾進行鑒賞和學習。五是豐富線下體驗館,實現全景式的視、觸、聽、嗅覺交互的沉浸式體驗。不斷涌現的數字化技術手段,被廣泛地運用到文藝活動、藝術作品展示中來,以增進群眾的體驗感,比如AR、VR技術。
我們的目標是要把文化館建設成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人民群眾滿意的,能夠供群眾鑒賞、學習、享受的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和數字化公共文化信息資源中心,為廣大群眾提供文化資源豐富、服務周到的、現代化的數字文化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館辦平臺(主要指網站、小程序等)的推廣功能不斷被削弱,抖音、微信視頻號、小紅書等主流新媒體創造了新的內容獲取方式。這些平臺適合快餐式內容推廣,我們通過這些平臺引導群眾到文化館網站等傳統平臺獲得深度的藝術普及服務,傳統平臺成了一個基礎陣地的角色,充當著全面、深度的藝術普及的角色。當然這些新媒體也在不斷升級進步,越來越多的傳統平臺的功能都能通過這些主流新媒體實現。新媒體時代,數字文化館是傳統網站及微信公眾號、抖音號、視頻號、小紅書等主流新媒體賬號形成的一個復合體,也是一個矛盾體,不同平臺對內容的要求、規格是不同的,這對文化數字化從業人員及服務能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那么新媒體時代,數字文化館建設應該遵循哪些原則呢?
1.2.1 平臺建設
我們雖然無法主動建設新媒體平臺,但仍需要做的是了解各平臺的推廣機制、用戶群體,開展與之相匹配的運營。作為基礎陣地的網站等傳統角色建設原則其實并沒有太大變化,主要包括:
1.統一標準,包括功能標準、數據標準、接口標準等;
2.架構合理,確保系統安全、穩定,便于升級、擴展、故障排查;
3.經濟實用,在有限資源下實現服務效能最大化;
4.便于管理,目前已建好的數字文化館,一是后臺功能都相對簡單,無法實現對用戶的需求的有效分析;二是欄目設計不合理,推廣方式單一。
1.2.2 資源建設:
隨著主流新媒體平臺固化,我們需要針對不同的平臺生產與之相匹配的數字文化資源。
1.統一標準,主要包括專題建設標準,視頻、圖片質量標準,場館標準等,主要針對傳統網站;
2.按需建設,一是根據群眾需求及業務開展有規劃的資源建設;二是建設適合不同平臺類型的資源。
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活動是文化館的一項重要任務,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是文化館的一項重要職能。在當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依托互聯網技術提升文化館服務效能,已經成為文化館發展新業態。隨著我們對技術的認識、運用不斷純熟,各種新的服務方式出現,涌現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大幅提升了人民群眾享受文化館服務時的體驗感。新媒體時代,人民群眾獲取各類公共服務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對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方式、品質要求更高,我們在運用新技術的同時,也在創新發展數字文化資源生產。
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信息資源互通共享已成社會發展的潮流,對此,數字文化館必須做到與此相適應,不斷豐富其內涵,把握好其發展方向;同時,為群眾展現自我、分享自我提供平臺,激發群眾的創作熱情。事實證明,不少優秀的文藝作品作者都是草根出生。運用主流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把文化館積累的數字資源二度加工再推廣,或者創作一批適合主流新媒體宣傳、意識導向正確、符合群眾需求的文藝作品,能有效提升文化館工作效能,湖南省文化館推出的“文旅鄉村好韻味·網紅帶你逛瀟湘”項目,就有效激發了群眾創作熱情,文化館創建抖音話題,發布一些視頻作品,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到家鄉宣傳創作中來,話題總點擊量突破7億次。為了適應新時代,文化館要把主流新媒體作為服務的重要陣地,結合當地實際開展多元化的文化宣傳,實現既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又提高群眾文化素養、提升文化館社會競爭力的目的。特別是今年,黨中央、國務院為了加強國家層面的數字化建設,在精簡機構的背景下,反而還增設了國家數據局。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建設數字文化館既是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在全國3319家文化館中,已經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有2654家,占總數的79.96%;已經建設文化館網站的有2175家,占總數的65%;開發建設手機APP的文化館有654家,占總數的19.7%。2021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聯合全國文化館(站)共同開展公共文化云建設,截至2022年5月,國家公共文化云“學才藝”欄目開建以來,全國已有32個省份共377個文化館參與其欄目,有2502名教師被推薦參與,涉及課程有2034門,錄制視頻6830個,訪問量更是達到了994.7萬次。各省市還建立了地方文化云、數字文化館,深度開發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數字文化館建設要與全國公共文化云合作,促進公共文化向基層的有效延伸,強化其傳播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滿足基層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
除此之外,各地文化館還應結合本地的具體實際,設計開發多種途徑和方式,如小紅書、快手號、抖音號等,運用主流媒體平臺傳播文化信息。特別是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這種打破時空限制的文化傳播更是達到了頂點,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倒逼了數字文化館的深入發展,“云演出”“云展廳”“云課堂”等就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在信息流量成本持續走高和建設資金短缺的背景下,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是文化館開展的線下活動同質化明顯,缺乏創意。公眾的去化意識和意愿相對缺乏。二是文化館人員配備不足,數字化技術人才缺乏。文化館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完成群眾文化活動、培訓、理論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基層指導、特殊群體服務等各項基礎性任務。三是文化數字化資源碎片化。四是平臺標簽不清晰。五是文化館的先行賬號多為綜合賬號,不利于信息分發和內容的傳播,限制了信息的傳播和引流。
按照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對首批數字文化館的定位要求來進行建設。主要是:一是制定建設規范和建設標準;二是在服務設施上要加以完善;三是要對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和利用;四是搭建線上服務平臺;五是打造數字體驗實體空間;六是建設線上線下互動結合的新模式。
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主題有兩個部分:一是“線上”建設。包括網站、小程序及各主流新媒體申建的官方賬號。網站、小程序等自建平臺主要開展藝術欣賞、資源查詢、信息發布等;主流新媒體賬號則發揮著引流作用,通過在主流新媒體的宣傳推廣,引導人民群眾到網站上接受深度的數字文化服務。二是“線下”建設。主要包括影音播放、非遺展示、舞蹈體驗、美術互動等。
主要包括:一是完善信息網絡發布,建設信息發布全區域覆蓋;二是深挖各類文化服務題材,包括民間的、歷史的、農村的、現實的、革命的等。二是要創新藝術形式,特別是要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式。
這里所指的人才培養主要是指數字化技術人才的培養。主要途徑有三:一是從社會招聘;二是將數字化技術骨干送往專業機構進行技術培訓;三是請專家上門授課;四是開展館際技術交流。
主要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一批高質量的、主題鮮明的數字資源庫;二是引進技術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三是運用互聯網信息平臺,如視頻直播、微博、微信等,吸引更多群眾參與。
建設數字文化館,只有突出功能的建設,才能體現它的特色,才能帶動用戶訪問量的提升。首先,要豐富文化產品的內容和形式,實現文化資源數字化和管理的現代化,適應各類用戶的需求,提高數字文化館的服務效能。比如2022年“學才藝”的內容制作,分別從湖南民歌、五溪文化、湖南皮影戲等主題進行課程培訓錄制,涵蓋戲曲、舞蹈、曲藝、音樂、文學、書法、茶藝、非遺等多種門類,以一種別樣的方式彰顯湖湘文化的魅力。湖南文化館通過湖南資源建設,讓人們在賞學品中深入感受湖湘優秀傳統文化。其次,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提升數字文化館的系統服務效率,滿足廣大受眾的信息需求。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數字資源庫,特別要加強省級與國家數字文化資源的互通。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資源服務共享機制,要加強文化館館際之間的橫向聯系,為實現資源共享創造條件。第三,要發揮政府在文化服務機構中的主導作用,各服務機構間的戰略聯盟搭建平臺。
比如數字文化館資源平臺,包含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自建資源、慕課、第三方資源等。
首先,對用戶進行分級設置。其次,對用戶采取權限控制方式,為用戶提供權限內的文化資源。最后,在用戶認證方面,著重解決單點登錄與用戶認證等問題。
綜上所述,新時代背景下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必須要做到與時俱進,凸顯數字文化館的獨特魅力,才能彰顯數字文化館的社會職能。為此,本文在對數字文化館的內涵、特征、建設原則、數字文化館建設的現狀與問題進行探討的基礎上,重點從明確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定位、數字文化館建設要緊扣主題、積極挖掘文化資源、大力加強人才培養、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完善服務功能建設、搭建資源共享機制平臺、加強數字文化館用戶管理系統的建設八個方面,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數字文化館建設的路徑進行了探討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