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融,鄧意志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湖南長沙 410600)
成果導向教育關注學生的整個發展過程,其中包括學生的知識、情感和技能全方位的發展,旨在讓學生成為一個學習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社會評價以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將學生視為“社會個體”,關注學生在社會中的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1]。因此,基于成果導向的社會評價對于解決高職院校評價工作不全面、不系統、缺乏實踐性指標等問題具有重要作用。筆者分析了成果導向下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成果的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將評價指標分為基本業務能力、創新精神、道德與心理素養和基礎知識掌握四個方面,圍繞這四個方面展開探究,分析了基于這四個一級指標的二級指標體系,希望通過本研究能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工作提供一些參考。
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OBE)又稱以學習產出為基礎的教育模式,由Spady W.D于1981年首次提出,Spady W.D在《基于產出的教育模式:爭議與答案》中定義了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目標:確保學生獲得實質性經驗,并在未來的人生中獲得成功。以成果為導向的理念是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觀點,它強調把教師培養作為第一要素,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一味地將成績排名靠前。這種思想的核心是:讓每個人都成為一個學習者,而不是一群被動式的接受者。關注學生行為的最終結果在于學生完成學業后能做什么,而非所學到的知識。
學生學習成果是指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后在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所獲得的結果。本文論述的學生學習成果指在社會用人單位視角下的高職學生學習成果,通常包括基本知識、基本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以成果為導向的學習成果評價工作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推動職業教育改革。
社會學理論關注個體在學習型社會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知識、技能、觀念和規范。也就是說,社會學理論關注個體作為一個“社會學習者”和“社會參與者”的全面發展過程。學校教育為個體后續投入社會生產工作奠定了基礎,學校教育的質量評價工作多以理論為主,主要是通過考試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并根據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激勵[2-4]。這種教育評價制度較為死板,評價內容不夠豐富,由這種評價方式衍生出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更抹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用人單位積極參與評價工作有助于全面評價學生,使學生具備相應的能力和素養。社會評價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的理解、反思、評估和完成職業任務的能力,以及人格發展情況、跨職業適應能力和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學校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及評價工作與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開展社會評價具有較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在專業理論知識方面,學校的要求非常嚴格,而用人單位對此的關注則相對較少。用人單位一般關注學生的技能發展,希望學生能盡快上崗。同時,部分技術型企業還會開展一些技能培訓。總而言之,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理論要求相對較低。而在社會知識、前沿性學科知識和數學理論知識的掌握方面,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是遠遠高于學校的,因為這些內容與企業的發展、崗位工作密切相關。高職學生進入用人單位工作,便具有社會成員的屬性,而學校是把學生當作教育對象、可持續發展的對象進行培養,所以用人單位會對學生的社會知識及未來發展的相關知識有較高的要求。
在專業實踐技能方面,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要高于學校,這主要是因為學校側重于教育,而用人單位以生產為目標。兩個主體在專業實踐技能方面的要求不一樣,導致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往往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崗前技能培訓,這就進一步降低了職業院校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對于其他綜合實踐能力,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同樣略低于用人單位,例如,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等[5]。相對于社會用人單位的真實工作環境,實訓室的功能相對簡單,能完成的實訓任務也相對簡單,所以學校對學生崗位實際操作能力或實踐能力的要求都要低于用人單位的要求。如何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將成為未來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
根據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學生學習成果包括基本知識、基本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四個方面。高職院校可根據學生學習成果評價指標的特點,從學生直接從事的生產實踐的實際特點出發,構建社會評價指標體系。高職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職業性,因此,社會評價與高職學生評價也具有較高的適配性。在社會評價中,崗位技能是重點評價內容。
學生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理解、溝通、管理、可轉移、操作、動手、學習等。在用人單位評價中,服務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崗位適應性、崗位實際操作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等是重點的評價內容,這可能是因為大部分高職學生都從事服務性或者操作性較強的工作,他們會直接服務于顧客或者進行機器操作。基于職業教育的特點,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從事所在職業工作所必需的能力,使學生在輕松勝任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能掌握在某一行業生存的核心本領[6-7]。
基本業務能力是指學生通過后天培養,以先天條件為基礎,形成能夠迅速滿足某種職業需求的能力。反映學生基本業務能力的指標主要體現在對職業能力的適應上,包括人際關系、信息處理、問題解決和自學能力。該模塊包括學習、分析、溝通、協作、執行、解決等二級指標。學習能力指個人自主查找資料、自主分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要點包括:學習態度、學習效果、工作表現、進步情況、培訓結果、新技術適應能力等。分析能力主要指梳理事物內在邏輯關系、將復雜事物分解為簡單事物的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主要指尋找問題產生根源、尋找解決方法、團結其他成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執行能力是指對上級命令的執行以及保質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指導能力主要是帶徒弟、傳授技能、幫助他人的能力。崗位實際操作能力是指應用專業知識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分別為:創新技能>創新意識>創新應用。用人單位要求高職學生合理運用創新技能,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創新能力主要指分析技術發展方向與創新工藝、改裝設備的能力。創新能力的指標為技術改造措施和革新成果,其觀察要點為:解決問題、創新成果、合理建議、發明專利、獎勵獲得等。創新能力與知識儲備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相關,以這兩項能力為基礎。知識儲備能力是指在特定領域中學習并積累專門知識的能力,其觀察要點為:語言能力、外語技能、數學計算能力、信息技術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是指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根據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趨勢,有計劃、有目標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指標構成有:自我反思、自我激勵、自我規劃。自我發展能力的觀察要點有:自我認知、自我控制、成就動機、完善自我、職業規劃、學習規劃[8-10]。
道德與心理素質主要是指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心理素養,主要表現在學生的道德素質上,即學生的道德觀、法律觀、心理素質。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關系到他們進入用人單位后的工作態度和習慣,對他們的工作質量具有重要影響。現階段,用人單位對高職學生心理素質、道德素質的要求高于基本工作能力、創新能力、基本理論知識。其中,作為社會成員,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社會公德和遵紀守法方面的要求是最高的。高職院校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地進行職業精神的培育,讓學生認識到誠實、誠信、踏實、創新、精益求精等職業態度的重要性,進而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高職院校要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努力學習,踏實敬業。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讓他們在進入社會后能夠恪盡職守,在各自的崗位上大放異彩,從而實現人生價值,為推動社會、民族的和諧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職業道德指具有較強的職業目標意識和責任感,其指標組成包括:思想品德、責任心。職業道德的觀察要點為:敬業奉獻、誠實守信、正義感、廉潔自律、工作認同、工作任務、工作熱情。學生的職業道德表現在道德素質上,即道德觀、法律觀、心理品質。
基本知識大體分為自然知識、思維知識以及社會知識三大類。其中,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主要指具體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思維知識更像是一種方法,指運用某種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基礎知識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勝任崗位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能為學生適應未來的技術改革奠定基礎。
自然科學知識主要指生物、物理、化工等自然學科的知識。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反映其思維能力。通常情況下,自然科學知識掌握得越好的學生,其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更強。社會科學知識包括法律知識、政府文件內容、生活常識等,主要通過學生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分析能力、適應能力反映出來。專業核心知識是本專業最具價值內涵的知識。
于2022年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了職業教育的目標、地位,使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作用與職能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改革人才培養工作,突出職業院校學生的優勢,提升學生在整個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成果導向教育和社會評價工作都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體現出了較強的實踐性,與職業教育具有較高的匹配性。因此,基于成果導向的職業院校學生社會評價工作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有助于引導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工作,為高職院校的改革指明方向,有助于促進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在整個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提高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