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二中學 張玉璠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對學生的閱讀面、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等提出明確要求,并對高中階段學生的閱讀總量提出明確要求,即高于150萬字。基于各項指標做出指向,將群文閱讀教學的優勢和價值充分展現出來,教師可以在深入研究新課程標準和分析教材單元特征的基礎上,運用高質量的教學模式展開閱讀教學,既能幫助學生梳理文章之間的內在聯系,又能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和深度剖析問題能力的提升,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目標。相較于傳統的單篇閱讀教學,群文閱讀教學以群文為媒介,通過明確閱讀議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這并不是對單篇閱讀模式的否定,而是從單篇閱讀教學逐漸演化而來,主張將語文課堂轉變為共同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場所。為此,基于單元視角探索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路徑就成為促進語文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
群文閱讀早在古代就已經存在,正如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漆永祥教授所說“古人經常性的將各家文章采擇后,再選擇并讀”;夏丏尊先生在《關于國文的學習》中提到,“要盡可能地拓寬學習范圍,在圍繞選文的基礎上向多方學習蔓延”。日本的佐藤學教授所寫的《課程評論——走向公共性的重建》中也多次提到群書閱讀的概念,為群文閱讀走向現代化學術界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在日本群書閱讀概念以及中國香港等多地實施的“多文本閱讀”教學活動的影響下,群文閱讀在學術界掀起了一番浪潮。此后,于澤元教授針對群文閱讀教學提出“以議題作為出發點,合理挑選一組文章,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中組織閱讀活動,最終形成共識”。根據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來看,群文閱讀是以教材為依托,將單元主線視為線索,在圍繞特定選題的前提下而展開的多文本閱讀以及引導自主探究的一種閱讀教學方式,是集自主閱讀、合作學習、深度探究為一體的直接體現,需要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以及相互配合下完成的一項學習任務。
閱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造成不利影響,使其無法全身心投入閱讀中;第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網絡環境和社會環境信息的多樣化,雖然能夠幫助學生開闊眼界,但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閱讀體驗。而群文閱讀的運用就能扭轉這一局面。
基于單元角度分析,群文閱讀教學所帶來的價值和意義是不可忽視的。高中語文教材的單元主線說涉及閱讀教學的各個方面,教師要將群文閱讀當作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不僅能為落實單元教學目標奠定良好基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之間存在的關聯性、積累更多新穎的讀寫方法,實現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還能在單元教學的牽引下明確群文閱讀議題和選文,促使學生站在整體與局部有機結合的角度展開深入學習、分析文本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秉持“求同存異”理念融入閱讀,不管是思維整合能力和批判能力,還是辯證思維都能得到有效提高,推動學生向綜合型、全面型的方向邁進。
古代哲學家桓譚留下“舉網以綱,千目皆張”的名言,提出做事應當抓住重點和關鍵的觀點。對群文閱讀教學來說,這里的重點和關鍵便是指議題。為此,教師應秉持“綱舉目張”的核心理念,與群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深入剖析單元主線,引導學生探索文本之間的邏輯性和關聯性,明確議題。另外,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開闊閱讀視野,讓學生在綜合性的文本閱讀中提升閱讀效率。在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恰當引導,如閱讀知識型文字、分析插圖等,梳理單元主線和目標,在結合自身知識儲備和能力的基礎上提煉群文閱讀主題。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確定的議題,鼓勵其運用收集課外讀物、網絡查詢等方式,拓展課內閱讀素材,形成課內外相對統一的閱讀素材儲備庫,達到提高閱讀成效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論語》十二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這一單元教學中,這些文章都屬于國學經典篇章,不僅有著較高的文化教育價值,而且在道德教育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教師應該在與學生共同探討教材內容、掌握單元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確定議題,為后續閱讀和寫作等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第一,瀏覽教材。一般情況下,語文教材以單元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屬于擁有相同點,但卻在內容上存在一定差異的文本,所以教師要將教材分析放在首要位置,引導學生在自主分析中了解單元主線。為此,在單元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單元研習任務等內容,在閱讀中尋求共同點,進而明確教學主線(如表1所示),即“閱讀先秦諸子散文,理解各學派核心理論、學習立身處世之道以及與人交往的原則和道理”。

表1
第二,分析主線。通過繪制表格的形式,學生已經對教材內容有了一定了解,為了進一步明確議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針對單元主線展開深入剖析,運用簡而精的議題指明閱讀方向、歸納重點。為此,教師應將不同板塊提到的內容與文本進行有機結合,以了解先秦諸子散文的文風特點以及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進而得出群文閱讀重點,即通過研習經典,感悟人生道理,既包含閱讀方法和閱讀目標,又能引導學生基于文學和歷史角度展開研究,探索國學經典中蘊含的豐富哲理。
第三,拓展文本。以“研習經典、感悟人生的道理”為導向,教師可以挑選與之相契合的國學篇章作為教學補充,如《荀子》《老子四章》等,擴大群文閱讀范圍,承接單元主線,使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有效延伸。
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是以單一主題為依托展開群文閱讀教學,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閱讀難度,但無法開闊閱讀視野。要想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多元議題的方式展開教學,幫助學生開闊閱讀視野。一般群文閱讀教學會圍繞單元展開,這與教材的編寫不謀而合,為此,教師可以針對單元不同課文的異同展開重點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劃分多個議題,以拆分的方式展開教學,還可以適當引入與本單元相關的課文,以豐富群文閱讀教學內容,使學生精準掌握文章重難點。
例如,在選修中國民俗文化教材中,《故鄉的婚禮》《山那邊的人》《紅與白》這三篇文章都是描寫民間婚喪嫁娶的文化,而不同點則是不同民族的婚喪文化差異。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設計多個主題,如不同的民族婚嫁文化是什么樣的?喪葬風俗是什么樣的?這些區別中有什么樣的共同點?民風民俗存在的根源是什么?在多樣化的議題中,一方面能夠讓學生融入傳統民俗文化挖掘中,感悟其中傳遞出來的民族精神,更深入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認識一些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加深學習印象,增強民族認同感。
又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詩經》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三篇文言文的異同展開重點研究,并在復讀后進行分析和總結,進而了解這三篇文章都是以人物描寫為主,不僅擁有自身的特點,還看重忠義情感;每位主人公的立場和結局大不相同,這是因為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當學生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一定的了解后,自然而然地也就對單元知識有了更深的體會,學會為人處世之道,明白危機的處理需要具備的素質以及條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單元主題不同,教學重點也會有所差異。為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文本內容,精準掌握單元文章中的內在聯系以及教學重點,在提高群文閱讀效率的同時,加深學生的印象。
對高中階段的群文閱讀教學來說,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是促進思維發展的有效途徑,還是強化學科思維能力的重要前提。為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素養,教師應注重思維的連貫性、系統性以及思維的多元性,實現思維培養策略的不斷創新與拓展。另外,教師要充分運用群文閱讀教學資源,以知識目標和語篇內容為核心,設計一些具有延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標準化的思維鞏固和開放式的思維發展中,促進思維系統化、個性化提升。學生本身是以獨立的形式存在,且一直處于發展狀態下,然而由于先天發育和后天環境的影響,思維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在結合實際學情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的思維培養策略,達到提高思維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高中語文《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和《紅燭》教學中,兩篇文章都充分彰顯了革命精神。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對作者的身份和革命思想展開全面分析,并引入《立》《我們在赤光之中相見》《朋友們愴聚在囚牢里》等同類思想篇目,設計一些具備延展性的問題,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激活思維,引導學生在個性化思考中獲得靈感、尋找答案,如“通過閱讀我們知道,《我們在赤光之中相見》《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這兩篇文章在文體、景物描寫、思想情感等方面存在一些相同點,請同學們再次自主閱讀,嘗試分析,從不同角度探索兩篇文章的異同”。在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在小組合作中從情感、字詞表達、文學形象等多方面展開討論和交流,從而做出自己的解釋,既能收集多種觀點、實現思維碰撞、激活靈感,又能為推動語文思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疑問”是開展“學”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產生疑惑,才能從根本上融入知識的探索過程,領悟本質。為此,基于單元視角,教師可以運用創設疑問的教學模式,以議題和內容為核心,設計一些帶有現實意義和探析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從多個角度學習群文文本內容、體會核心思想,在有效提升群文閱讀速度的同時,實現“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目標,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成效。
例如,在高一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教學中,《祝福》《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促織》《變形記》五位作者結合社會生活經歷,虛構了幾位經典的人物形象,通過情節推進和故事發展描述當時獨特的社會形態,不僅具有重要的閱讀價值,而且擁有較為深刻的教育意義。首先,教師針對單元選文特征展開分析,將群文閱讀議題確定為“巧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境,感受特殊背景下的人情世態”。其次,教師設計一些帶有驅動意味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合作閱讀和自主探究,如這五篇文章作者分別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描述人物形象?有哪些共同特征?通過閱讀,分析隨著故事情節發展人物形象出現了哪些變化?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以及人物形象的變化,對文本主旨帶來哪些影響,挑選其中的一篇文章嘗試展開深度剖析,并運用自己的話語說一說。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主動融入問題探索中,借助分工合作、獨立閱讀、小組交流等學習模式,集眾人力量尋求問題的答案,提高了群文閱讀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將重點放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講解上,不斷了解學生的進度,及時給予其提示和幫助,使其對當時特殊的社會形態有更深入的了解,升華群文閱讀主題、拓展閱讀深度。
在高中階段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單元的角度展開重點分析,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剖析教材明確閱讀議題、多元議題開闊閱讀視野、創新模式促進思維發展、精心設疑展開深入研讀等方式,合理運用語文教材中的教學資源以及文本素材,帶領學生從不同角度、借助不同方法解讀文本、品味語篇,在全面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單元視角下的群文閱讀要想獲得較高的成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要搭建長期發展的群文閱讀平臺,給予學生足夠的自讀和深讀的空間,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