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羅源第三中學 程雪玲
語言類課程以閱讀教學為主,實現對學生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核心素養要求下,打破了傳統以知識技能為主的英語教學模式,更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文化意識等。為此,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必須從淺層次學習轉變為深度閱讀,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魅力,真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英語素養,提高閱讀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取得分數。那么如何促進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呢?本文基于目前初中英語教學現狀,圍繞新的教學觀念提出教學意見。
深度閱讀對應的就是淺層次閱讀,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學習感受等方面有著不同影響。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作為淺層次閱讀,更關注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閱讀習題的完成。深度閱讀引導學生深入發掘與解讀,除了關注內容理解,更關注知識結構,關注閱讀主體的知識框架和知識內涵的系統性與整體性,能夠通過一定的方法、技巧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層次思考與閱讀,以獲得更好的閱讀效果。
對閱讀教學,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只要理解了文本就完成了閱讀理解,只要可以理解文本,后續的閱讀習題也就不困難了。很多教師和學生都將內容理解看作英語閱讀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潛意識地將重點放在對內容的理解上,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入本單元一些語法知識和重點詞匯,加深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面對閱讀理解,第一反應就是去閱讀一遍文本,對文本內容進行理解,猜測生僻單詞,然后繼續理解文本內容。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對閱讀方法的掌握、學生思維的發展以及學生閱讀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導致整個教學處于淺層次。此外,在閱讀教學中,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沒有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整個過程未重視學生的互動與思考,無法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高階思維。
筆者圍繞深度閱讀對當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探究和分析,發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深度閱讀講究的是對閱讀文本的深度解讀,除了淺層次的語言,更重視信息層面和思想層面,而這正是目前初中英語教學所缺失的,對文本的解讀停留于語言層面,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能夠認識單詞并理解其含義,對信息的獲取都是圍繞表層細節信息展開,零散雜亂,缺少主題引領和主線串聯,缺乏系統性和層次性,導致學生無法對文本進行深度思考。
其次,深度閱讀忽視了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和訓練。在目前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不論是提問還是互動都處于淺層次。學生在閱讀文本和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思維活動一般只停留在簡單的檢索和歸納信息等方面,缺少對其進行分析、評價以及創造,忽視了文本的結構和內在邏輯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最后,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理解文本之外,更應該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價值觀念、人生態度、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啟示,能夠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但是目前的英語閱讀教學在這一方面非常缺失,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和分數,忽視了對學生素養的培養,注重學生基礎知識和閱讀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精神領域的發展,不符合現代化的育人觀念。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實現深度閱讀呢?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開端,是閱讀文章之前的準備過程,能夠為后續的閱讀教學奠定基礎,讓學生更積極主動地進入閱讀學習。因此課堂導入部分雖然不是閱讀教學的主體,但是起著重要作用,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導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進入接下來的閱讀中。同時,有利于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為此,教師就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點選擇合適的導入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以最好的狀態進入課堂學習。
1.問題式的互動課堂導入方式。
以問題引發師生互動討論,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選擇與閱讀內容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最快的方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進入課堂學習,并調動以往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Making Friends”時,其中閱讀部分主要是簡單的對話練習,主要圍繞雙方見面的簡單交談和認識新朋友展開。那么教師在課堂導入過程中就可以提出問題:“How to greet someone when they meet for the first time?”圍繞中文的第一次自我介紹轉換到本次課堂的英語交流“Making friends”,讓學生回顧所學單詞和短語,在討論互動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主動進入知識回顧和表達,導入本次課堂學習內容。
2.直觀導入課堂。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選擇與閱讀內容有關的實物進行課堂導入,通過直觀、具體的形象實物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構建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勇于表達、樂于表達。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或視頻,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The Birthday Party”相關內容時,其中的一段閱讀內容是判斷對錯,關于“Mr.Brown and their daughter,Mary,are planning to party”,教師在課前導入就可以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播放一段生日聚會的短視頻,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提取信息,思考生日需要準備什么禮物,從而導入文本閱讀教學。
3.文化背景導入課堂。
英語不同于中文,不同的歷史、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等造就了文化差異。教師可以通過文化背景信息導入課堂,讓學生通過對文化的了解,激發其探究欲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更好地體驗英語文本背后的文化內涵。例如,在“The Birthday Party”單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中西方生活習俗方面的差異入手,如從禮儀、邀請等一些日常生活方面進行討論,帶領學生更好地進入閱讀理解和學習中,避免由于文化差異造成認知誤差。
情境教學有利于學生深度體驗,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同時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英語閱讀環境,促進學生深度閱讀。本文對情境教學的提出,強調情境的真實性,能夠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將生活與英語閱讀聯系起來,發現閱讀材料中與自身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真實情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再現生活場景。
教師根據教材閱讀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實際生活場景,讓學生進入實際生活場景中,從熟悉的生活入手,調動情感,深入閱讀。例如,在“Making Friends”教學中,在閱讀短文之后,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生活構建生活場景,如開學第一天應該如何交朋友,做自我介紹等,讓學生根據所學英語知識進行模擬訓練(幾個學生一組,自行創編,進行現場演繹),從而圍繞實際生活鍛煉表達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2.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情感,引領學生進入不同的場景。不同曲風的音樂渲染出不同風格的場景與氛圍,或歡樂,或悲傷,或喜悅,或平靜,或激情,教師利用音樂的力量將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境中。例如,在“Playing sports”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渲染氣氛,讓學生進入英語閱讀,教師可以播放與運動有關的音樂,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跟著音樂進入有關的體育場景,如《運動員進行曲》《拉德斯基進行曲》《團結友誼進行曲》等。
3.角色扮演。
對一些故事類的閱讀文本,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在角色扮演中,增強學生的體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體會文本內涵。例如,在“China and the world”教學中,其中第一個話題“Topic 1:China attracts millions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d.”是關于“The Great Wall”的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導游,為外國游客介紹我國的長城,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介紹,用英語演繹,增強學生情感、思想方面的感悟。
合作學習是當前英語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法之一,教師圍繞教學內容和目標設計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探究與討論,最終完成任務。這樣的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啟發學生,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主動思考探究,將相關信息在頭腦中進行組織,并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相互分析、相互促進。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從而實現深度閱讀,培養學生的英語素養。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合理分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閱讀學習。教師可以圍繞閱讀內容設計問題鏈,讓學生圍繞問題鏈進行合作探究,在問題的探究解決過程中學習知識技能、培養思維。進入閱讀教學,關鍵是圍繞具體的文本信息進行講解,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有所收獲。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 ,針對問題對所學內容展開思考,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該過程中問題鏈的設計重點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引導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讓學生在關注語言知識學習的同時,在分析、推斷、批判作者觀點和寫作意圖的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從單純的知識技能學習向思維品質等多維度轉變。
例如,在閱讀文本“The Great Wall”時,文本主要是對我國長城進行介紹,閱讀教學目標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單詞、短語、語法等方面的知識,還重視學生對文化的理解以及對文化習俗的掌握。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鏈。
Question 1: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Question 2:History of Great Wall construction?
Question 3:Why the Great Wall was built?
Question 4:Talk about the Great Wall influence?
Question 5:A story about the Great Wall.
……
教師利用問題鏈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文本信息,在閱讀過程中開闊學生的視野,將所學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學生除了對文本內容的掌握之外,更能深入思考我國傳統優秀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區別,從而增強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
思維導圖是一種圖像式的思維工具,在初中英語深度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作為教學輔助工具,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和思考,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而從表層的內容理解深入到詞句、語法、內容架構、思想內涵等方面的理解。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核心主題向外延伸,建立分支,繼續延伸,形成一個層級關系清晰的思維網絡。
1.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結構。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對文章結構進行梳理,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和文章結構進行整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找出文章的主題,然后對主題進行細分,明確邏輯關系,建立分支,再結合文章內容完善思維導圖的各分支內容,從思維導圖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文章的整體結構。例如,在教學“ Keeping healthy”時,本單元是關于健康飲食的,其中一篇為“What Mothers Said to Eat”,文本中簡述了很多媽媽講述的一些健康事物,閱讀文本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What Mothers Said to Eat”為中心,將哪些媽媽說了哪些事作為主干,根據閱讀內容進行完善。
2.梳理文章流程和內容。
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初中英語閱讀中的記敘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閱讀內容,利用思維導圖畫出事件發生的流程,從而根據事件發生的順序分析事物的發展和內在邏輯。思維導圖讓文章內容和發展流程一目了然,清晰地展現出事情發生的脈絡。例如,在“Saving the Earth”教學中,其中關于“To solve the energy problem,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are looking for new ways to produce power”的內容就提到了多種發電技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發電技術的發展繪制思維導圖,如biogas technology→ Electric vehicles → Maglev train。
對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本文提出四點教學建議:有效的課堂導入激發學生深入閱讀動機、真實情境促進深度閱讀體驗、合作學習促進深度思辨和探究、思維導圖實現邏輯思維的深度發展,旨在實現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