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瑯岐第二中心小學 陳庸興
在音樂核心素養指導下,小學音樂教學要注重聆聽能力的培養,通過優化聆聽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藝術文化認知。本文從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出發,結合人教版五年級小學音樂教材內容,從新歌旋律、樂曲節奏、媒體技術、賞析活動和交流平臺等角度,探究有效聆聽教學的路徑,促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美國著名音樂家科普蘭曾經提出,要想更好地理解一段音樂,學會聆聽比任何的行為和方式都要重要,聆聽才是與音樂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方法。在實際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聆聽這個行為是進行音樂內容輸入和理解的前提,是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先決條件,也是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研究課題。在新課程標準的引導下,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應該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緊扣音樂核心素養中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優化和創新聆聽教學,改變學生對聽覺藝術的認知和審美,實現情感共鳴。
音樂是情感的一種釋放和表達,也是心靈之間的一種碰撞和融合。對小學生來說,要想獲得音樂上的感知和情感上的互動,需要對音樂進行有效聆聽,從童謠、兒歌、民歌、流行等不同形式的音樂中,用耳朵去捕捉心靈上的節拍、腦海中的旋律以及大自然中的那一抹風。在實際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有效實施和優化聆聽教學,不僅能夠為學生的音樂輸入提供良好的習慣和方法,完成音樂知識和內容的積累,還能為學生的音樂理解和表達提供必備的支持和幫助,實現樂感的有效引導和培養。
音樂,最早起源于地頭田間的勞動號子,采集了來自大自然的風聲、雨聲,也注入了人類的悲歡離合和陰晴圓缺。音樂中的豐富情感體現在每一個歡快的節奏中,蘊含在每一句仔細斟酌的字里行間,融入悠揚婉轉的旋律里。學生要想體會這些樂曲中的情感,必須構建有效的聆聽途徑、培養良好的聆聽習慣,讓詞曲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學生認真聆聽的方法,來完成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在實際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喜好,選擇合適的音樂作為開啟聆聽旅途的鑰匙,搭建科學的音樂情境來啟發學生思考和感知。這樣的教學實踐探究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完成內心情感的激發,實現音樂與內心的互動交流。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構建以生為本的音樂課堂,要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學習需求進行深入研究,分析當前小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認知,找到學生對音樂教學的喜好和偏愛,并以其為突破點,進行教學創新和優化,以多元的教學活動實現課堂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并推動學生音樂素養穩步發展。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音樂教學觀念和模式,將聆聽教學的優化作為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打開學生的聽覺感知,豐富學生的敏感內心,增強學生對音樂的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提升其藝術實踐的創意表達。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能夠有效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完成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
一個音樂作品的組成是復雜的、結構是多元的、情感也是存在起落的,要想實現有效聆聽教學,必須引導學生抓住音樂作品的重點,有針對性、階段性地開展聆聽活動,幫助小學生深入體會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滲透,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表現形式和獨特創意。在音樂聆聽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沒有抓住教學重點進行相關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而是采用平鋪直敘的方法從頭到尾沒有重點地進行聆聽訓練,這樣的教學活動缺乏對聆聽重點的突出,無法幫助學生抓住音樂作品的感情發展和變化,更無法引導學生與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降低了聆聽教學的實施效果。
要想提高小學音樂聆聽課堂的教學質量,必須探究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通過新穎、趣味的教學方法,如借助形象生動的故事、詩歌、語言、圖畫和視頻等,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聆聽意愿。在音樂聆聽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采用單一的聆聽方式引導學生體驗音樂,就無法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會極大影響聆聽教學的開展效果。因此,教師只有不斷探索多元的有效聆聽教學法,才符合學生的興趣與成長的個性化需求。
師生互動的開展是保障聆聽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小學音樂課堂質量的有效途徑。在具體的小學音樂聆聽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能夠有效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自由、輕松、踴躍地參與音樂作品聆聽活動,帶著跳躍的思維實現聆聽效果的提升。在音樂聆聽課堂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夠重視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脫離學生的實際基礎和年齡特點,選擇的互動問題和策略并不能夠調動小學生的探究興趣,那么這樣的教學是失效的、不到位的、空有其形的互動,對小學音樂聆聽教學的開展必然起到冷場的反作用。
對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來說,學唱新歌是常規的教學內容。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教師往往從自身的理解和認知出發,對音樂內容進行二次轉化,完成音樂知識和技巧的輸出,實現教學活動的開展,但是這種二次理解后的內容可能造成音樂理解偏差。因此,在進行新歌教學時,對音樂本身進行聆聽,作為新歌學唱的首要環節進行展開,是十分重要和有價值的教學策略。教師要關注聆聽教學環節的創建和優化,充分利用教師教唱或影像、音頻播放,來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整首音樂作品,通過新歌的旋律完成學生聽覺上的喚醒和激發,并通過有序的、進階的聆聽教學方法,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利用聆聽來完成音樂作品的認知和探索,培養學生的聆聽技巧。
以人教版五年級音樂《依馬呀吉松》的教學活動為例,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藏族民歌,其中不僅包括有明確含義的歌詞內容,也包括很多沒有具體含義的襯托性歌詞,在聆聽之前,教師要給學生有效普及這些音樂知識,避免學生因為這些象聲詞產生誤解。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對這首藏族民歌進行旋律欣賞,利用多媒體播放藏族人民載歌載舞的視頻,將《依馬呀吉松》作為背景音樂,搭配非常有藏族特色的堆諧舞步,讓學生在沉浸式的聆聽過程中理解和認知藏族文化,以多次、非重復的聆聽活動完成音樂內容、情感表達、旋律劃分、歌曲特點等方面知識的積累,有效掌握聆聽技巧。
節奏是一首音樂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曲作者用來表達情緒和態度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小學生在學習音樂時需要掌握的基礎樂理內容。但是,有的教師為了降低音樂教學活動的難度,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會下意識地忽略音樂節奏的存在和引導,忽視這個部分樂理知識的滲透和培養。這種“高效課堂”會造成學生樂理知識的欠缺,影響后續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在進行小學音樂聆聽教學時,教師應該有效提煉樂曲的節奏,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意識和藝術表現力的同時,完成節奏背后情感的探知和體驗。
以人教版五年級音樂《鴻雁》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節奏舒緩、感情深沉的蒙古族民歌,歌曲以節奏相同、歌詞不同的形式進行歌曲的演繹和情感的抒發。基于此,教師在引領學生聆聽這首音樂作品時,可以讓學生跟著節奏用手敲擊桌面或做出手部動作,感受來自西北牧場上悠揚的馬頭琴聲,體會西北人民獨有的深沉和蒼涼。在這樣的聆聽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搭配風吹草原的背景影像,學生在節奏的附和中、在悠揚的歌曲聲中,逐步感受蒙古族的文化和藝術表現,完成情感的積累和推進。
教育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為小學音樂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推動了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穩步前行。最新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作為音樂教學的最終目標,并提出通過設計多元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充分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結合聆聽教學,在營造良好的聆聽氛圍和環境的同時,完成音樂課堂教學的優化,為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以人教版五年級音樂《美麗的家鄉》教學活動為例,這首歌曲非常歡快,是一首介紹黑龍江豐富物產、表達自己對故鄉熱愛的樂曲,但是對沒有去過黑龍江、對當地文化風俗不夠了解的學生來說,如果只是通過耳朵聆聽歌曲,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實施效果。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直觀呈現歌曲中涉及的物產和盛景,如將“棒打獐子瓢舀魚,錦雞飛到鍋臺上”“青松白樺滿山岡”等歌詞內容通過視頻資料進行展示,讓學生在了解黑龍江當地的風土人情的同時,完成歌曲內容的有效聆聽,促進學生對地方文化的理解,感知作者對黑土地的深沉熱愛。
歌曲賞析是當前小學音樂教材重要的組成板塊,是培養小學生音樂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開展聆聽教學的主要來源。但是在實際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由于教學時間緊湊,會縮減一部分歌曲賞析教學活動,以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但是,這種縮減造成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知產生局限或體驗偏差,久而久之,必然影響小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培養。為此,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有針對性地探究教材中的賞析內容,以賞析活動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為后續的音樂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人教版五年級音樂《花木蘭》的教學活動為例,雖然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耳熟能詳,但是教材選擇的是用民樂與管弦樂合奏的版本,并不被小學生所熟知。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引入——學生靜聽——教師示范”的模式進行聆聽教學。首先,通過微課視頻將花木蘭的故事與音樂進行有效結合,給予學生直觀的展示;其次,教師讓學生閉上雙眼,隨著再一次響起的音樂,引導學生對當時的人物行為和環境氛圍等進行有效回顧,體會花木蘭的英勇、智慧以及替父從軍的無奈;最后,教師選擇其中一種樂器對樂曲進行全新演繹,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的同時,實現對學生聆聽習慣的培養。
小學生由于年齡和經歷等原因的限制,在聆聽音樂方面對作品的認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為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與成長性出發,關注學生的“個體生命獨特性”,搭建音樂交流平臺,如小組探究、音樂編創、微課展示、翻轉課堂、慕課等,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跨越多元的、差異化的音樂聆聽渠道,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實踐,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中喚醒學生聆聽音樂作品的熱情,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個性化學習。
以人教版五年級音樂《漁舟唱晚》的教學活動為例,作為一首經典的古箏獨奏作品,教師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究時間和空間,挖掘這首曲目的經典之處。教師可以搭建一個網絡交流平臺,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聆聽活動,如試著用自己的方法進行樂曲演繹,查閱經典背后的故事和來源;交流聆聽之后的深刻感受等,將《漁舟唱晚》作為音樂交流的“探路石”,點燃學生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完成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并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資料分享拓展聆聽渠道。
音樂作為一門沉浸式的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地去啟發和引導學生用耳聆聽、用心感受。要想讓學生真正走進美妙的音樂視聽世界,感知音樂的獨特美,體會音樂的價值所在,教師唯有聚焦新課標要求,進行有效的聆聽教學,方能達到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