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公路(經濟學碩士)
吳 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教育學博士)圖/羽 狐
“肯德基的旁邊,怎么總有麥當勞?”相信不少“可可豆”的腦海里都思考過這個問題。這些同類型的快餐店,難道不是競爭對手嗎?它們怎么總愛扎堆出現呢?
對于快餐店來說,越多的人進入店內消費,就越有可能賺取更多的利潤。所以,這些快餐店自然會不約而同地將店開在人流量集中的地方。
這些快餐店大都味道不錯,價格也比較親民。它們將店面開設在同一地段,能方便更多的消費者發現它們的存在,增加消費者的記憶點。想吃東西的時候,消費者自然就會想到這里,這樣既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也能讓快餐店獲得更多的收入
雖然乍看上去快餐店售賣的東西都差不多,但各自的商品種類仍然有所不同,就像麥當勞偏向漢堡和薯條,而肯德基偏向炸雞和烤翅。除此之外,這些商店在營業時段、客群定位上,都有所不同。就好像你和你的好朋友們,大家的性格、興趣愛好都不一樣。有時候,你們會互相比較誰的數學成績更好,誰的作文寫得更好。這種競爭并不會破壞你們之間的關系,反而會讓你們更加努力。在商業心理學中,有一
個“跨品類購買”的概念,就是說當一個消費者在購買某種產品時,往往會順便購買其他相關或類似的產品。就像當你去超市買一瓶可樂時,可能會順便買一包薯片或者一塊巧克力。
在同一地段開店的同類快餐店能夠共擔一些成本,比如人員管理、物流配送等,從而降低經營成本。除此之外,因為經營的產品大致相同,如果有一家店在做產品宣傳和推廣,那周圍的同類商店便可以“撿漏”獲得一些人流量,由此獲得一些收益。
這樣的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集聚效應”,除了我們提到的商家扎堆,還有更大規模的產業集聚,比如美國的硅谷就集聚了全球許許多多的中小型科技公司。
現在,快餐店在消費者中的人氣居高不下,不少“網紅店”前甚至大排長龍。那么,商家們使用了哪些“套路”,套住了我們的心呢?讓我們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吧!
快餐店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地完善和更新點餐、出餐的流程,例如從以前的柜臺排隊,變成了現在更方便的線上下單。快餐店還提供更多能自由選擇的套餐,滿足了消費者“既求快、又求好”的消費動機。
大大的落地窗、淡黃色的燈光、潔白的墻面,還有分區明顯的用餐區和點餐區……這樣的環境總能讓人感到愉快、放松。根據購物行為的機制,我們的消費行為會被我們眼睛看到的內容影響。身處這樣舒適的環境中,我們自然變得更愿意消費了。
現在,除了服務員親切熱情的服務外,很多快餐店還專門設計了家庭用餐區,在洗手間和洗手臺配備了便于殘疾人和小朋友使用的輔助裝置。這樣就提供了更加周到的服務,滿足了更多人群的用餐需求。
你是忠實的“麥門”(麥當勞的“門徒”)還是“瘋四”(肯德基“瘋狂星期四”營銷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呢?這些看似消費者自發的行為,其實都是快餐商家精心策劃的結果呢!商家們通過利用新奇且讓顧客容易記憶的宣傳語言和有參與感的活動,來吸引更多消費者,讓他們從對商品的“零需要”變成了“有需要”。
現在,我們總算弄明白了這些快餐店扎堆的原因。下次,當你再去這些地方的時候,不妨仔細觀察觀察,看看現實生活中的快餐店是不是遵循了這些經濟學和心理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