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穎 肖云
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28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1]。歷史文化遺產包含多種類型,如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等。就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這兩類歷史文化遺產類型,2003年11月15日,汪光燾部長簽發了建設部第119號令,發布了《城市紫線管理辦法》[2](以下簡稱《管理辦法》)。
《管理辦法》規定城市紫線,是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范圍界線,以及歷史文化街區外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護的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界線[3]。通過《管理辦法》對城市紫線的定義,可以發現城市紫線是歷史文化街區和街區外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界線。但是在現實的實際工作中,因為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并不能包括所有的保護對象,而保護對象的不同導致各個地區對城市紫線的理解有些差異,一些地區將文物保護單位列為規劃對象之中[4]。由此可見城市紫線的劃定對象在理論與實際方面存在差異。結合當前時代環境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和現實中多種類型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以及讓紫線能夠更加發揮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功能,本文根據《管理辦法》從現行概念角度、根據名城體系從概念延伸角度、根據全域全要素從廣義全面的角度對紫線的概念進行探討,并且提出相關建議。
《管理辦法》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根據……制定本辦法”。它表明:城市紫線只針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并不針對鄉村。 “村莊”不在廣義“城市”概念范圍之內,因而,其歷史建筑保護范圍不是城市紫線。
歷史城區概念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標準》(2018,以下簡稱《標準》)有所明確 :歷史城區是指“城鎮中能體現其歷史發展過程或某一發展時期風貌的地區。涵蓋一般通稱的古城區和老城區”[5]。根據定義,“歷史城區”的概念涵蓋了鎮區,則在歷史文化名城體系中,鎮區屬廣義“城市”概念。因此,鎮區內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應納入城市紫線。
《管理辦法》第二條中表明,城市紫線是歷史文化街區和街區外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界線。則根據城市紫線的定義,不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城區、歷史地段、地下文物埋藏區、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其保護范圍不能納入城市紫線。
《管理辦法》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根據…制定本辦法”。此條開宗明義地表明,《管理辦法》只針對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不針對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據此可以理解為劃定城市紫線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城市內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以外的有價值的建構筑物或歷史區域納入保護范圍。
《管理辦法》第六條“城市紫線范圍內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的劃定,依據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第十七條“在城市紫線范圍內進行建設活動,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此兩條表明:即使處在城市紫線范圍內,文保單位保護范圍也不能用城市紫線替代。如表1所示,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受《文物保護法》保護,根據法的效力等級(法律>部門規章)的原則,《文物保護法》是法律,其法律地位與保護力度都遠遠大于部門規章《管理辦法》。因此,對于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而言,從管理效能角度看,如果《文物保護法》是已經給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穿上了棉衣保暖,則《管理辦法》對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更像是在棉衣外面套上一件“的確涼”的短袖保暖。由此可見,如果把文保單位納入城市紫線的保護范圍,完全是多此一舉了。

表1 歷史文化保護相關文件對比(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從現行概念的角度,城市紫線僅包含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控制邊界線,以及歷史文化街區外城鎮建設區范圍內的歷史建筑的建設控制邊界線, 如圖1所示。

圖1 現行《管理辦法》的城市紫線概念(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根據前文從現行《管理辦法》紫線概念的角度,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無需劃入城市紫線內。但若從概念的延伸層面來探討,城市紫線應是城市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一條控制用線,而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理應包括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否則就會遺漏更多的、級別更高和更好的歷史文化資源。故從概念的完整角度來看,將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納入紫線概念似有一定道理。
2.2.1 是否將歷史城區、歷史地段、地下文物埋藏區納入紫線
歷史城區包含歷史文化街區等歷史文化遺產,若將歷史城區納入紫線,則原本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界線的紫線將會重復設置從而失去其原本的價值,且歷史城區的概念過于廣泛,若將其納入紫線,紫線的針對性保護則會減弱,因此歷史城區無需納入紫線。
歷史地段是指能夠真實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地區;地下文物埋藏區是指地下文物集中分布的地區,地下文物包括埋藏在城市地面之下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等[5]。
歷史地段和地下文物埋藏區與歷史文化街區一樣都在成片的區域內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從該方面思考,此兩者與歷史文化街區一樣應當得到紫線的保護。
2.2.2 是否將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范圍以及村莊內單獨的歷史建筑一并納入紫線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礎,完整、全面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了大勢所趨、眾心所向。然而,文化是無邊無界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存在于城市之中,也同樣存在于鄉村之中。在成片的保護中,城市紫線只針對歷史文化街區,未將歷史文化名鎮和占中國絕大部分土地面積的廣大農村地區的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納入保護,會遺漏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并且在當前國土空間全域全要素規劃背景下,《管理辦法》只保護城區而不管鄉村,有點顯得背道而馳。特別是我黨建國前采用“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在廣大的鄉村遺留了不少珍貴的遺跡,將紫線概念延伸到鄉村,將極為有利于紅色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根據《標準》,傳統風貌建筑是指除文保單位、歷史建筑外,具有一定建成歷史,對歷史地段整體風貌特征形成具有價值和意義的建筑物、構筑物;歷史環境要素是指反映歷史風貌的古井、圍墻、石階、鋪地、駁岸、古樹名木等[5]。
根據文化遺產保護的完整性原則,歷史文化遺產需要與其周圍環境同時存在才能讓人正確地理解歷史信息,因此不能單單只對某一遺產要素進行管控,還需要結合其周圍環境的保存情況。因此在這一方面有必要將傳統建筑和歷史環境要素納入紫線,以更好地展現完整的歷史環境。
《管理辦法》將城市紫線劃定對象定為歷史文化街區和街區外歷史建筑,而這兩種對象遠少于歷史遺產的種類[6]。因而從分析名城體系的方面看,紫線的概念需要延伸,除了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控制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外城鎮建設區范圍內的歷史建筑的建設控制區,還需將歷史地段、地下文物埋藏區、歷史文化名鎮和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范圍以及獨立于歷史文化街區外的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范圍、城鎮以外的歷史建筑保護范圍統一納入紫線的保護范圍(如圖2所示)。

圖2 名城體系角度的紫線(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但若將傳統風貌建筑和歷史環境要素納入紫線,紫線的概念就會變的過于寬泛。則建議紫線對保護對象分級管理,如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參照《文物保護法》,對于歷史文化街區和街區外歷史建筑的保護參照現行《管理辦法》,而若將傳統風貌建筑和歷史環境要素納入紫線則需將《管理辦法》補充其保護要求。
在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全域全要素的背景下,對待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做到應保盡保,應劃盡劃,實現全域覆蓋、全要素保護。則單單從歷史文化名城體系的角度思考紫線的保護內容就顯得過于狹隘,因為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產資源不僅僅只有住建部認定的遺產要素,由工業部、農業部等其他部門認定的遺產資源以及屬于我國的世界遺產都需要得到相應的保護。建議將工業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文化景觀遺產、文化線路遺產、20世紀遺產等劃入紫線(如圖3所示),從而讓紫線以更加廣義全面的概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圖3 全域全要素角度的紫線(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上述探索是基于現行的紫線概念、名城體系的延伸概念和全域全要素的廣義概念展開的,結合了當下的部門規章和我國數不勝數、種類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但內容尚屬探索性思考。為了在日后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中能夠于規有據,建議從修改紫線命名、建立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以及增加不同層級規劃對紫線劃定的深度要求這三個方面完善紫線。
站在全域全要素保護的角度,城市紫線需要擴大其現有概念,將富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其他遺產資源全部劃入紫線保護范圍內。建議“城市紫線”更名為“紫線”,其含義為歷史文化保護線,與國土空間規劃三線一樣是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的“底線”,并建議將《城市紫線管理辦法》修改為《紫線管理辦法》或《歷史文化保護線管理辦法》。
隨著當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逐步建立,在生態文明建設時期,城市紫線與生態底線同樣重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就是城市文化保護工作的“文化底線”[7]。因此同時建議,將現有國土空間規劃的“三區三線”調整為“三區四線”,即增加歷史文化保護線,作為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和“底圖底數”。歷史文化保護線的劃定需要突破過去土地圈劃的簡單模式,提出一套系統的規劃技術路線和圖則標準[8]。其保護范圍應當包括歷史文化遺產本身和其環境所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為確保該地段的風貌、特色完整性的建設控制區。并且歷史文化保護線劃定以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為基礎,綜合考慮歷史文化遺產的類型、級別、價值和現狀情況及需求來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的核心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從而有效避免因城鎮開發建設導致的歷史文化遺產被破壞的情況。
將歷史文化遺產空間信息納入全國統一、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在全國國土和歷史文化遺產調查的基礎上,參照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數據庫標準,建立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及時將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空間信息納入同級平臺,建立數據共享和動態維護機制[9]。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的遺產要素應避免重復設置,且結合我國目前歷史文化保護狀況主要問題和根據遺產資源的文脈和價值等信息建立系統化、脈絡清晰、價值闡釋、有效推廣、日常管理和問責機制的歷史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
紫線作為城市五線之一,在現行《管理辦法》中卻沒有明確不同層級規劃對紫線劃定的深度要求[10]。結合目前的國土空間規劃的 “五級三類四體系”的總體框架,需要在全國、省級、市、縣和鎮(鄉)總體規劃中確定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劃定紫線,并明確紫線保護和控制的要求。
在國土空間詳細規劃階段,應當依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落實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歷史文化遺產的用地位置和面積,規劃紫線范圍內的控制指標和要求,直接引導和控制地塊內對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方式,并明確紫線的地理坐標和相應的界址地形圖。
在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階段,需要相互協同并且與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做好銜接,當紫線的劃定與其他相關專項規劃有沖突時,應當根據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等具體情況適當調控紫線。
紫線的概念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剖析,根據城市紫線本身定義、結合名城體系、考慮全域全要素時代需求來對紫線的概念進行探討。站在全域全要素保護的角度,建議“城市紫線”更名為“紫線”,其含義為歷史文化保護線,與國土空間規劃三線一樣是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的“底線”,并建議將《城市紫線管理辦法》修改為《紫線管理辦法》或《歷史文化保護線管理辦法》。
只有科學合理地界定紫線的概念,才能夠更好地、更實效地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