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博,路 啟,耿慶武
(1.天津市網聯智能交通技術有限公司,天津 300051; 2.天津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51)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群眾的就醫需求也越來越大。為了保障市民的就醫需求,很多醫院都在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為了解決床位不足、功能不完善等問題,有的醫院選擇外遷建設新院區,有的醫院選擇在現有院區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擴建。與外遷醫院相比,原地改擴建醫院面臨的交通問題會更加復雜,需要在現有的空間條件下,采取改善措施,盡量降低項目帶來的影響。該文系統分析了老城區醫院周邊區域存在的交通問題,總結了類似項目的成功經驗,以天津市胸科醫院和平院區改擴建項目為例,提出了具體的交通改善措施。
老城區內大部分醫院周邊都存在交通秩序混亂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道路設施承載能力不足。很多市政道路因為歷史原因未能按規劃實施,現狀車行空間和人行空間都很局促,導致早晚高峰時間主要路段和節點經常性擁堵。同時,由于缺少獨立的非機動車道,自行車、電動車與機動車搶道,也加劇了路網的擁堵程度。
二是醫院周邊亂停車現象嚴重。由于老城區內地塊開發年代早、配建標準低,導致醫院及周邊地塊的配建泊位都很少,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醫院內的泊位更是“一位難求”,不少病人家屬因為排隊等候車位時間太長,直接選擇在路內違章停放。
三是醫院周邊交通組織比較混亂。由于居民日常出行時間與患者就醫時間重疊,集中在早高峰7 點至9 點,導致患者就醫車輛與居民出行車輛存在交織?;颊呔歪t車輛經常占用機動車道排隊,對居民日常出行造成很大的影響。
國內學者圍繞醫院周邊區域道路交通改善,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向。
一是關于醫院周邊道路條件改善的研究。王云云等[1]以北京市首都兒科研究所為例,提出了設置潮汐車道、增加即停即走落客區、取消路內停車、在主要節點增設獨立左轉車道等道路空間改善措施,有效提高了醫院周邊道路網的運行效率。
二是關于醫院交通組織優化方面的研究。馬程等[2]分析了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周邊的道路交通擁堵問題,提出在醫院院區地下空間打通后,取消地面停車泊位,將車輛全部引入地下車庫,最終實現人車分流,緩解交通組織混亂的問題。李偉[3]分析了吉華醫院的交通流線,提出了利用項目場地高差,在不同標高層組織公交車、私家車、出租車流線,縮短了病人的就診路徑,緩解了醫院周邊交通組織的壓力。
三是關于緩解醫院停車供需矛盾方面的研究。蔣淑君等[4]分析了某醫院存在周邊商場消費者占用醫院泊位的問題,建議采用挖掘內部和外部停車資源、提高收費標準等方式,預計能夠減少18%的停車需求,可以有效緩解醫院周邊停車壓力。曹克慎等[5]分析了江門醫院的停車供需情況,提出了增加患者泊位供給、提升停車場管理方式、拓展醫院周邊停車資源等措施,以緩解醫院的停車難題。
天津市胸科醫院和平院區位于天津市和平區西安道停車場東側、和平大悅城南側,總建筑面積約58 900 m2,規劃床位數400 張,預計于2023 年年底建成啟用。
現狀用地方面,和平院區北側為和平區大悅城、伊勢丹商圈,西南側為市一中、市實驗小學等公建設施,南側為尚友里等居住小區。醫院周邊有3條主要對外通道,分別為營口道、南京路和新興路。緊鄰醫院現狀建有3條城市道路和1 條健步道,分別為潼關道、西安道、柳州路和蒼梧路。受區域交通組織影響,醫院周邊的柳州路、潼關道、西安道(柳州路以東段)按照單向組織交通,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現狀道路情況
一是道路擁堵嚴重。北側商場購物出行、辦公人員通勤出行和南側學校家長接送等各類車輛疊加在一起,機動車出行總量較大?,F狀周邊道路通行能力有限,局部路段處于嚴重擁堵狀態。
二是慢行條件差。現狀僅西安道布置了獨立的非機動車道,其余道路均為機非混行車道,整體慢行條件比較差,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三是路內違停問題突出。經調查,劃線泊位高峰時段基本全部停滿,此外,還存在50 輛路內違停車輛,具體情況如表2 所示。

表2 現狀停車情況
借鑒類似項目的先進經驗,基于和平院區周邊的現狀交通問題,制定了提升路網運行效率、改善慢行出行條件、加強停車設施管理、優化交通組織流線四項改善措施,以提升區域交通出行條件、降低項目建設帶來的影響。
由于當前道路空間不足,且存在道路空間閑置或被兩側地塊占用等問題,該次基于現狀建筑邊線和用地邊界,對有條件的路段進行拓寬改建,具體如表3 所示。

表3 預計道路可實現寬度
基于拓寬后的道路寬度,對現狀道路橫斷面進行優化調整。其中,營口道可增加兩條機動車道,橫斷面調整為雙向六車道;柳州路可取消路內劃線泊位、新增一條機動車道,橫斷面調整為雙向兩車道;潼關道可取消路內劃線泊位,橫斷面調整為西向東單向兩車道;西安道(柳州路以西段)可在北側新增一條排隊車道,橫斷面調整為雙向三車道;西安道(柳州路以東段)可取消路內劃線泊位、在北側新增一條排隊車道,橫斷面調整為雙向三車道;蒼梧路可增加兩條機動車道,橫斷面調整為北向南單向兩車道。改善后,整體道路網通行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具體如表4 所示。

表4 道路橫斷面優化方案
一是優化自行車道。結合和平院區及周邊地塊的非機動車出行需求,在營口道、柳州路等道路上增設獨立非機動車道,具體如表5 所示。同時,要求共享單車企業,在醫院周邊區域布置固定停放點,規范共享單車停放秩序。
二是優化行人設施。開展路口“瘦身改造”,縮小營口道與西安道交叉口面積,可在交叉口東北角布置一處約500 m2的口袋公園,增設便民座椅,方便行人休憩。
一是增加停車泊位供給。首先是啟動西安道立體停車場改擴建工程,預計建成后可增加公共泊位約455 輛。作為醫院泊位的有力補充,有效解決高峰時間醫院部分停車需求,具體如表6 所示。其次是積極開展老舊小區、中小學等公建地塊的停車泊位挖潛工作,推廣錯時共享政策,提高停車泊位利用率,緩解停車壓力[6]。
二是規范停車秩序。加大對違停車輛處罰力度,在醫院周邊的西安道、潼關道、柳州路和蒼梧路等路段,布置違停抓拍設備,對路內違停車輛采取階梯式處罰方案,隨著違停次數增加,罰款金額也逐漸增多。
三是建立停車誘導系統。在周邊主要道路交叉口、醫院車行出入口、停車場出入口等位置,布置兩級停車誘導標志。實時提示醫院院內和西安道停車場內的泊位使用情況,及時引導就醫車輛去往西安道停車場或其他停車場,避免車輛長時間排隊。
根據和平院區整體方案,將在周邊市政道路上總共布置了四處出入口。其中,潼關道出入口(北側出入口)為人行出入口,其余三處均為車行出入口。結合現狀交通出行特征,為了減少醫院進出車輛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對醫院的機動車出入流線進行優化。
一是120 急救車出行優化方案。考慮到潼關道、西安道和蒼梧路受北側商場和南側學校影響,容易造成擁堵,而柳州路西側為公共停車場,進出車輛少、影響小,因此,將柳州路出入口(西側出入口)布置為120 急救車輛出入口。120 急救車輛可通過南京路或新興路—營口道—柳州路、南京路或新興路—營口道—西安道—柳州路進入醫院,通過柳州路出入口(西側出入口)離開,經由營口道—南京路或新興路,進而去往其他方向。
二是病人及家屬出行優化方案。為了降低醫院對西安道(營口道至蒼梧路段)產生的影響,分別在西安道(柳州路至蒼梧路段)北側和蒼梧路(潼關道至西安道段)西側布置醫院排隊通道,將西安道出入口(南側出入口)布置為入口、蒼梧路出入口(東側出入口)布置為出口。病人及家屬的車輛可通過營口道—潼關道—蒼梧路—西安道、南京路—蒼梧路—西安道,從西安道出入口(南側入口)進入醫院,通過蒼梧路出入口(東側出口)離開,經由西安道—營口道—南京路或新興路,進而去往其他方向。
三是醫護人員出行方案。醫護人員的車輛可通過營口道—西安道進入醫院,從西安道出入口(南側入口)進入院區,通過蒼梧路出入口(東側出口)離開,經由西安道—營口道—南京路或新興路,進而去往其他方向。
經預測,按照上述交通改善方案實施后,和平院區周邊區域道路網通行能力明顯提高,道路平均負荷度減少了0.13,路內長時間違停問題基本解決,能夠有效降低醫院對周邊區域的交通影響,具體如表7 所示。

表7 交通改善效果預估
研究老城區醫院周邊交通改善措施,對于改善醫院和周邊地塊的出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文以天津市胸科醫院和平院區為例,制定了提升路網運行效率、改善慢行出行條件、加強停車設施管理、優化交通組織流線四項改善措施,提升了區域交通系統承載能力和道路網運行效率,能夠有效緩解醫院改擴建工程對周邊區域的影響,對于其他類似項目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