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一客戶端暨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記者 陳驊(見習) 王婉玲(見習)
8月20日,巴南區社會保障服務大廳長期護理保險窗口,一位居民正在了解辦理流程。圖/巴南區醫保局
8 月18 日中午12 點40 分,巴南區社會保障服務大廳長期護理保險辦理窗口,工作人員段佳莉錄入上午最后一位申辦人員的檔案后,急忙打開手機聊天對話框,向身在江蘇省無錫市的唐偉逐一解釋申報長護險所需資料。
唐偉的父親在巴南退休后,便跟隨唐偉一同在無錫生活。今年2月,父親因腦中風住院,至今未能恢復行動能力。“連續重度失能6個月以上,可以申報長護險。”段佳莉一邊仔細查看唐偉傳來的電子資料,一邊耐心解釋,希望盡量為其縮短申報時間。
2019 年5 月,重慶開始試點被稱為社保“第六險”的長期護理保險,為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提供資金或服務保障。巴南作為全市首批長護險制度試點區縣,目前已構建形成申請、評估、服務、結算、監管等全鏈條制度體系,并獲評“2023年度重慶市深化醫改年度典型案例”。
掛上工作牌、戴好口罩,8 月21日上午8點,趙海玲和阮仁萍準時來到巴南區蓮花街道廣益街社區89號樓,敲響了趙祿、陳光老兩口的家門。
“今天感覺怎么樣?吃過早飯了嗎?”一番寒暄后,趙海玲彎下腰,小心翼翼將年過九旬的兩位老人依次從床邊抱到客廳沙發。
48 歲的趙海玲是巴南本地人,身體結實有力氣,做長護險上門護理已有4 年。阮仁萍要年輕些,33 歲,有著長達十幾年的護士從業經驗。“今天我把小阮叫來給老人做個基礎體檢,看看身體狀況如何。”趙海玲向兩位老人的兒子趙寧小聲道。
評估好老人當日的基本身體情況后,給老人擦身子、刮胡子、剪指甲……趙海玲忙個不停。清風拂過,兩位老人閉目養神,神情安定。
“父母臥床后,照護就成了大難題。我和妹妹都60 多歲了,照顧父母真有些力不從心,請保姆開銷又大。”趙寧的話,反映出長期失能老人家庭的共同期待:希望找到價格合適的專業護理人員幫忙照護。
2019 年5 月,巴南成為重慶首批長護險制度試點區,通過個人、用人單位、政府三方籌資機制,將職工參保人員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并建立居家個人護理、專業機構上門護理、養老機構護理3種護理方式,讓參保人實現每月1200 元至1500 元的護理補貼。
做好身體的基礎清潔,趙海玲蹲下身開始輪番給兩位老人做被動運動,讓他們的手臂、腿部都活動到位。3 個小時的護理結束后,趙寧未支付任何費用,每人一次50 元的上門護理費全部由長護險基金支付。
“真是謝謝你們呀,讓我們減輕了負擔!”趙寧的感激,折射出巴南自開展長護險試點以來的工作成效:已有近3000名長期重度失能人員享受到長護險照護服務,其中超三成以上選擇專業機構上門護理,并有超80%的參保人認為長護險制度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照護難題,對長護險制度的滿意度近乎100%。
經過4年探索,巴南長護險已構建形成1個經辦窗口、1個實訓基地、23個社區服務點全覆蓋,實現了“15分鐘”長護險經辦服務圈,讓達標申報人次月便可享受長護險待遇。“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專業機構上門護理,失能家庭也因專業照護得到了生活質量的改善。”巴南區醫療保障局局長梁利說。
“上門護理包括24 項基本生活照料和臨床護理服務,比如為老人沐浴等。”為趙祿、陳光兩位老人做護理這天,趙海玲有5 位老人需要照護,她的日程被排得滿滿當當:早上6點開始為第一位老人服務,7點30分結束;吃早飯15 分鐘,然后要在8 點前趕到下一家……
陳光因年事已高,加之心功能不全,兩年前便失去站立能力,雙腿肌肉退化。在為陳光做被動運動時,趙海玲將陳光的雙腿緩緩抬起,輕輕按壓,活動力度、幅度一點點加大,肩、肘、手腕、膝、腳腕,每個部位都得到充分伸展。
“身體好了,還要出去耍喲。”趙海玲一邊忙活,一邊還不忘陪老人聊天。陳光聽后慢慢地回應:“出去耍,要得。”對此,趙寧時常感慨,“她做的這些,比我們細致多了”。
每天護理五六位老人,每月工資7000 多元,趙海玲認為,“這份工作有意義,工資也不低,挺好”。為了讓護理服務更專業,趙海玲經常抽空參加相關護理知識的學習培訓,“老人摔倒了怎么扶、被動拉伸怎么做等,統統都要學”。
長護險試點以來,巴南依托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護理人才優勢,按照服務項目和培訓標準對協議護理機構和養老機構照護人員開展護理知識培訓和實操訓練。截至目前,已開展培訓近20 場次,培訓專業護理人員600余人,提升了護理流程的科學性、操作的規范性及服務的專業性。
“除了區里面統一組織的培訓,我們公司也會定期開展培訓、組織考試,既有理論知識,也有實操訓練。”趙海玲說,“專業培訓是入行的第一關,也是我們年年都要研修的必修課。”
目前,在巴南,像趙海玲這樣的護理服務人員有600 余人,通過培訓,護理服務專業化得到明顯提升。“隨著長護險改革的推進,全區已催生專業護理機構23 家,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梁利說。
8月20日,趙海玲(左)為陳光做完護理后,陳光雙手豎起大拇指表示感謝。圖/王婉玲
早在2016 年,我國就啟動了長護險試點,但由于各試點城市在長護險保障范圍、受益人群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長護險經辦工作不夠通暢。為確保長護險基金用到實處,巴南從試點之初便聚焦評估工作,助力長護險全流程提質增效。
“評估依據要收集充分,評估方法要嚴格對標相關標準。”8 月21 日下午3點,巴南區人民醫院醫保科科長廖祖松正在對新收到的一批長護險申請做信息采集計劃。
作為巴南區醫保局委托審定的協議單位,巴南區人民醫院主要負責對申報長護險的參保人員開展信息采集和審核評定,達到國家醫保局印發的《長期護理保險失能等級評估標準(試行)》的參保人員,才可享受長護險護理補貼。
“接到申請后,我們會及時安排評估員對失能人員開展評估。評估結果達標重度等級的,可自行選擇居家、上門、機構3 種照護補貼。”廖祖松介紹,“目前,全市已制定統一的評估管理辦法,評估依據、評估方法等都有硬性條件,避免浪費照護資源。”
那么,如何保證信息采集過程中的客觀公正?廖祖松以現場采集的步驟舉例,上門評估至少會安排兩名評估員同時采集,并錄影錄像,若出現有爭議的評定,在結合專家意見后,會及時組織評估員上門就相關問題信息再次進行收集。
8 月4 日,在一次異地上門評估過程中,評估專家李云慧先用血壓儀、聽診器給93歲的王芳做檢查,隨后打開需求評估數據采集表逐項開展調查。
“今天吃了什么呀?”“現在什么季節曉得嗎?”“能自己上廁所嗎?”……數十個涵蓋日常生活認知、感知與溝通能力等問題,李云慧都會仔細詢問,并當場觀察老人的真實反應;另一旁,評估員王丹在查看老人的住院病歷、出院小結,并拍照留存。
“如果這期間我母親身體變好了,或者病情加重怎么辦?”對于王芳子女的疑問,李云慧解釋道:“我們會對評估結果實行動態管理,如有老人或家屬中途提出變更申請,結合老人實際情況,我們將及時安排重新評估并調整相應等級。”
“我們會將采集的信息同步上傳至巴南區長護險智慧管理系統,系統會依照大數據分析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最后再結合專家打分綜合評定。”廖祖松介紹,自試點以來,巴南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優化長護險評估全過程管理,“在高效評估的同時,確保長護險基金用到實處”。
今年2月,在巴南區醫保局公開招投的長護險經辦機構——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內,長護險業務負責人王丹收到一條大數據監管系統推送的異常信息。
“待遇享受人劉樸,已經連續一周每日臥床時間未超過8小時,身體情況可能有變。”王丹趕緊將情況反饋至巴南區醫保局,并通過“智慧長護管理系統”實時觀測相關數據,最后結合專家意見,確定老人身體狀況已有好轉。
79 歲的劉樸本因腦梗死、阿爾茨海默病等導致重度失能,從今年1月開始申報長護險。由于劉樸退休后便跟隨兒子在北京生活,為了更加準確地評估老人的失能等級,在收到老人申報的同時,一套智能監管設備隨即被寄出。
“該套設備以睡墊為感應裝置,通過提前錄入申報人相關信息,可在后續臥床時隨時感應、記錄翻身等動作,并及時將數據傳回監管平臺。”王丹介紹,這套設備連接著由巴南區醫保局聯合重慶理工大學共同研發的“智慧長護管理系統”。
通過該系統,可以及時發現享受長護險待遇的失能人員的身體變化,并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動態評估認定,確保長護險基金正常使用。
“不僅如此,該系統還能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開展線上監管。”王丹說,智能系統打通了醫保、商保、評估機構信息交換壁壘,解決了失能評估申報復雜、服務監管難度大等長護險運行難點。
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巴南從嚴監管長護險基金使用情況,建立健全線上監管、線下調查、行業監管等綜合監管機制。“必須杜絕弄虛作假、服務打折扣等現象,防止長護險基金‘跑冒滴漏’。”梁利認為,只有不斷優化升級長護險全鏈條體系,才能讓失能人群真正實現“有備而老”。
此外,許多專業上門服務機構也開發了智慧監管系統。“這是各護理機構提升自家護理人員水平、保障護理服務質量的關鍵”,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業務科科長黃順才認為,智能監管能倒逼行業健康發展,確保真正有需要的參保人員能及時享受到保障服務。
(文中失能老人及家屬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