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艷鋒
(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在她的論著《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中強調,根據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歷史階段的真實反映,文化發展類型可區分為三種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晚輩向長輩學習的文化;并喻文化是晚輩和長輩的學習同時發生于同輩人之間;后喻文化則是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文化[1](P27)。后喻文化,即由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前輩的過程。后喻文化是實實在在的“反向社會化”進程,在這一文化狀態中,代表世界發展未來的是晚輩而不再是他們的父輩和祖輩。長期以來,在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基本上處于前喻文化進程,即前輩教導、傳承技藝給后輩。前喻時代的社會發展過程講究按照資歷、能力、年齡來治理社會、領導發展方向、傳授知識、獲得收益。當今社會邁入后喻時代,各種阻礙社會發展的體制、規則和觀念將不斷被沖擊,由此必然對整個社會文化生活造成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傳統技藝傳承關系的影響。為此,本文擬就后喻時代中傳統技藝受到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就如何重建其傳承關系提出一些意見。
傳統社會中,前喻文化貫穿于社會中的各個方面,沿襲著自人類誕生以來的文明觀念、傳統思想、道德觀念,是古老的文化類型,代表著人類遙遠的生存歷史。歷史上中國長期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相對低下,社會交往范圍狹窄,人們獲得知識的渠道有限,能夠滿足自身溫飽已極為困難,很難對祖輩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做出改變。前喻時代祖孫數代共同生產、生活,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聚族而居的人際交往、注重人情誠信的文化取向,使社會成為以家庭、血緣為紐帶的穩定結構。祖輩作為絕對權威向孫輩傳授著源于久遠的傳統技藝,其話語、經驗被視為不容置疑的權威知識,蘊藏著對其時文化的傳承和對原始文化信息的絕對遵從。在社會變遷極其緩慢的時代,傳統技藝傳承多依靠口耳相傳、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年輕人獲取其他類型技藝的渠道極其有限,只能將祖輩口傳身授的知識作為正確權威的信息來源。外部嶄新信息的缺乏使年輕一代傳承人缺乏創新、質疑的精神,傳統技藝的核心信息得以長期穩定維持。
費孝通認為:“年輕的人固然在沒有經歷過年長的生活時,可以不了解年長的人的心情,年齡因之多少是一種隔膜,但是這隔膜卻是一方面的,年長的人可以了解年輕的人,他們甚至可以預知年輕的人將要碰著的問題。”[2](P45)前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傳承強調依靠傳統方式,源于歷史的經驗多于主動變通的想法,社會整體重于墨守成規。傳統技藝的程序、經驗,多于科學技術和理性知識。在漫長的技藝形成過程中,年輕傳承人逐步學會前輩數百年一貫來的動作和經驗,方能成為熟練的技藝操作人。這種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前喻文化”,必然使傳承人祖祖輩輩注重經驗、傳統,極少能夠改革創新。熟練掌握傳統技藝的傳承人,通常是家族關系中的長者,他們擁有高尚品德的崇高人格,既是傳統技藝權威的知識源泉,也是對傳統技藝行業貢獻最大的功臣,因此長者自然成為行業中的領袖,處于社會的高層,掌握著社會權威。老年人治理社會必然強調以歷史傳統為主體、以取法歷史為手段、以安定循舊為目標。傳統社會傳承至今的道德風俗規約具有調節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能夠促使年輕人尊重先輩的意見,服從先人的意志,強調先人的傳統言行。傳統技藝所在社會生活、生產單調的周而復始,過分依重自然環境獲取收成,交通閉塞的傳承人在自然經濟緩慢發展過程中不敢輕易改變技藝的原材料、工具和操作過程,產品的質量、形態和使用功能趨于穩定,給傳統社會帶來濃厚的保守氣息。前喻時代掌握傳統技藝的老一輩傳承人,常常表現出思想固執、態度刻板,追求現實利益、缺少冒險精神,謹小慎微、安分守己等言行風格特征,正是前喻時代老一輩傳承人的精神狀態反映和產物。
前喻時代傳統技藝掌握者的社會身份決定了傳承格局和利益分配,文化傳承、心理教化、知識傳播主要是由年長向年輕者單向傳遞的“前喻”關系。傳承人地位身份的高低、年齡的長幼,決定著他們相互之間的文化關系,通常年長者總是處于主動和優勢,年輕人處于被動和劣勢。年輕人模仿年長位尊之人,以他們為榜樣,接受他們的信息傳遞、心理暗示和文化教化。傳統農業社會中,以手工操作的傳統技藝和強調個體生產生活狀況的農業生產方式,獲得傳統生產知識,基本上通過父輩、同輩長者身體力行地在勞動實踐中傳授而獲得。農業社會中的輔助性手工業、商業中的傳統技藝,則以師徒相傳的方式來傳承技藝。
前喻時代傳承人獲得經驗知識多依技藝實踐時間的長短,年長者從事技藝的時間長久、生產經驗豐富、生產技能嫻熟,年輕人難以從其他渠道獲得技藝知識。年長者在獲取前人的知識遺產后,通過技藝實踐總結出自身的獨到觀察、領悟,能夠在生產實踐中憑借身體熟練體會把技藝操作提升到爐火純青的高度并獨具匠心地運用和發揮。前喻時代占據文化主體地位的人群,自然以他們掌握的知識內容量、從事技藝實踐的時間量來衡量,因此傳統技藝的熟練傳承人理所當然的是那些年長而經驗豐富的老農民、老匠人、老師傅等年長人群。年長者的言行舉止、是非觀念,嚴格遵循的規范、準則,被年輕人懷著崇敬之心作為典范去模仿、效法。傳統社會中的老幼次序、師徒規約更加強化了年長者對年輕人的引領,比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習俗,年長者的傳承優勢地位得到了倫理的維護。前喻時代傳統社會關系呈現出尊重老者、敬重賢人、以先祖為師、以歷史為重的風氣。傳統技藝傳承過程的主體優勢往往與年齡、資歷呈現相關性,更多是由傳統技藝的特定實踐尤其是物質生產實踐對傳承關系的特定要求。傳統技藝所需要、給予被傳承人的主要是歷史的經驗知識,因而經驗豐富的年長者在占據絕對優勢傳承地位的同時還擁有傳承關系的絕對主導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新觀念、新思潮、新知識、新工具、新技術和新的生活方式被大量引進和接受,年輕人扮演引導者的作用。年長者從年輕人的吃穿住行、思想觀念中感悟到了外部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了解了千變萬化的時尚。后喻時代具有兩個重要的特征:知識觀念迅速更新換代,科技迅猛發展;年輕人取代年長者成為社會的主導并創造大量社會財富。后喻時代的來臨和年輕人的文化超越改變了社會生活、生產和文化傳承方式,文化傳承中出現了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年輕人反哺年長者的現象。
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年長傳承人已經無法與年輕人繼續維持親密、權威的傳承關系,技藝的傳播手段、變遷形式、產品創新等內容開始轉移到年輕人手上。年輕人具有較強的獨立創新意識,容易學習和接納新知識、新價值觀念,利用信息時代新型媒介傳播的技藝知識,在更加廣泛的范圍獲取更多相同技藝的異地信息,吸收相似技藝的創新成果,逐漸形成傳承關系中的代際信息優勢,在傳統技藝傳承中逐漸占據優勢地位,并以技術、服務、傳播渠道等優勢對年長者進行文化反哺。后喻時代年輕人成長在較為寬松、民主的環境中,傳承關系多以自由溝通、平等交流為主,年長者的權威不再以強制方式強迫年輕人接納。社會環境越來越重視年輕人的主體性地位,重視年輕人能動性的發揮,寬容鼓勵傳播嶄新的生活理念和價值觀念,有利于打破思維定勢、論資排輩的局面,克服前喻時代的固步自封思想,并以新的方式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任。
后喻時代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多種經濟形態的出現,社會財富的重新集中分配以及家庭聯產承包對于農業自主性的提高,使以前傳統技藝基于年齡、資歷、知識總量及其傳承地位形成的文化優勢和劣勢的關系被打破。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傳統技藝的經營模式已不限于單一業態,傳承人群一定程度地實行職業分立和經濟角色的分化或豐富化,新的經營項目不斷被發掘并且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傳統技藝傳承人群的角色分化使人們在文化品格如技能、習慣、知識等方面逐漸趨于個性化,使個體在傳承人群中獲得獨立的性格特質。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傳統技藝及其傳承方式的滲透,傳承人群內的有些成員競相在同一技藝職業范圍內發揮自己的特長,力爭以更加精湛的技藝生產充滿飽含價值特性的產品,去贏得市場和消費者;有些傳承人爭相將視野拓展至全社會,去尋找既能收獲經濟效益又能充分施展個人其他方面才能的地域、職業和崗位,使傳承人個體突破家庭的局限,獲得解放;還有一些傳承人離開傳統技藝的傳承人群,在社會經濟交往中與同一地方、職業、技藝類型的傳承人相互競爭和交流獲得更多相異的信息,進而又與不同地方、職業、技藝類型的傳承人相互競爭和交流獲得更多自己掌握技藝范圍外的信息,從而對個體的尊重會更加得到重視。
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秉持的手工體力勞動方式被機械化設備的推廣普及、智力勞動量的加大偏重所部分代替,傳承人群渴望運用現代文化知識、使用新的科學技術設備和管理方法來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生產效益。傳統技藝只靠經驗不靠科學的局面被打破,相應地改變了只重視有經驗年長傳承人的狀態,此時思想開放、頭腦活躍、交往頻繁、視野開闊的年輕人掌握了新的科技設備、管理知識,逐漸受到社會關注,并在傳統技藝的傳承關系中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年輕人依靠其他的技藝和能力獲得更為適應的生產能力或者依靠先進的傳播、銷售渠道為傳統技藝產品收獲更加可觀的經濟收益,部分年老傳承人對年輕傳承人的能力和知識就更為欽佩,開始向年輕人學習科學知識和管理經驗。此時年老傳承人的再度社會化,便由那些年輕人來充當傳統技藝傳承的主動和主體力量,傳承關系進入偉大而深刻變革的“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傳承關系由一貫地取向歷史逐步轉到崇尚未來;由只相信總結經驗逐漸開始相信科技;由只尊重年長者逐步轉變為傳承人之間相互尊重尤其是開始從心理、行為上重視那些以前地位低、現今知識豐富的年輕人。傳承關系中的年老者和年輕人對傳統技藝的理解處于傳統經驗與現代知識的相互沖突、相互融合的過程,傳承人群內部由于不同的意見會出現明顯的對立沖突態度或置之不理的無所謂態度。這也使傳統技藝的傳承重新煥發新的活力、生機,彰顯出傳統技藝傳承關系歷史的進步。
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年輕人成為優勢文化主體,雖然暫時年輕人并不一定能夠主導傳承關系,但是他們終究要成為傳統技藝傳承的主體。當社會民眾以傳統技藝的產品、收益、文明標準來判斷技藝水平的高低時,掌握優勢文化的年輕人就成為年長者的再學習、再社會化的榜樣、模仿的對象,自然就成為傳統技藝傳承關系的主體。傳統技藝傳承關系的主體實現轉移,在于傳承人的文化心理開始由只注重傳統文化年長者主體,轉為更尊重掌握優勢文化的年輕人主體。傳統技藝傳承人在傳承關系存續過程中,傳承的主導權不再是以社會地位、資歷年齡、勞動經驗而定,也不再是論資排輩、以長幼尊卑斷定事情對錯,而是以傳承人的科技知識、真才實學、管理經驗為標準,以是否掌握傳統技藝所需要的科學技術、銷售渠道和現代知識為標準,以是否能夠提升傳統技藝的產品質量、拓展產品范圍、提高綜合效益為標準,以是否具備先進優勢的文化素質為標準。相對來講,外界新鮮的、進步的、適用的、有效的并能夠為傳承人群所理解、所吸收的文化知識,正是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所需要的。年輕人獲得傳統技藝的傳承優勢,不再取決于主體的政治、經濟地位、資歷、經驗和功勞,而是取決于主體的文化造詣、文明程度和心理品質。后喻時代傳統技藝傳承關系尊重文化優勢,是對傳統傳承關系中注重權利、經濟利益、資歷閱歷、功勞經驗的某種矯正,更加體現出看重人格的平等和文化的民主。
后喻時代現代科技設備的使用、管理經驗的運用、經濟效益的綜合提升為傳統技藝的整體發展提供了更為全面、綜合的外部持續可行性,但是也為傳承關系的存續、傳承手段的沖突提出了眾多挑戰。個性化、自主化的傳統技藝發展環境使后喻時代的傳承人在傳承關系中突破了傳統的封閉傳承循環,年輕人可以不必從年長者傳承技藝就能在社會立足、獲得經濟獨立,多重的技能選擇為年輕人從事傳統技藝外的其他業態提供了可能,年輕人可以選擇不從事傳統技藝就能夠在社會中發展立足,多重的職業選擇為某些傳統技藝的后續傳承帶來了后繼無人的困境。同樣,為年長者選擇合適的被傳承人帶來了困難,很多情況下只能擴大以往的傳承范圍,也為傳統技藝的持續傳續發展帶來了不可預知的阻礙。后喻時代的年長者比歷史上任何時代的傳承人經歷的社會變革都多得多,很多年長者固執地堅持他們已有的技藝內容,不甘愿主動改變并因此竭力地限制、反對年輕人,和年輕人的思想觀念格格不入,而年輕人則憑著外界的新技術、天生的創新稟賦和青春的學習優勢,激烈地反對傳統技藝舊有傳承關系。
綜合來看,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傳承關系已經出現傳承反哺的現象,而且形成了與傳統傳承關系相對應的新型傳承模式,這種模式在那些交通便利、對外交流頻繁、產品在現代社會應用廣泛的技藝類型中已經出現。傳統技藝傳承人的改變涉及價值觀、生活態度、社會行為模式,甚至涉及對各種新設備、新材料和傳播銷售渠道的了解和使用,而在文化、行為、思想表層則更為明顯。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年輕人向老年人傳承相關知識的能力主要因為年輕人不甘受歷史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束縛,對外界的新事物具有較為新奇的學習心理和敏銳的信息接受能力,憑借語言和新興信息傳播媒介獲取豐富的社會信息進而對傳統技藝的原有體系進行改造、提升、完善,部分獲得傳承關系中的優勢。傳統技藝傳承主體關系的相互更替動搖了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以長為先”的年長者權威地位,使得年長者常常會受到年輕人的反對和思想挑戰,也提高了年長者對社會變遷的適應能力。
傳統技藝的傳承關系在歷史上一向遵循由前代到后代、由年長者到年輕人的方向作單向傳承,尤其是在社會變遷緩慢的前喻時代,然而到了后喻時代,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的情況開始逐漸增加。即便遭受傳統技藝各類傳承人群、外部民眾各方的阻力,年長者仍然義不容辭地承擔教化傳承人群成員的重任,但是后喻時代的職業、科技因素使得年輕人逐漸在傳承關系中獲得部分主導地位,由此違背傳承關系的情形將成為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的常態,因此重建后喻時代的傳統技藝傳承關系就成為傳統技藝能夠順利傳承、發展、壯大甚至完整保存的重要先決條件。
在激烈變遷的后喻時代中,年長者所擁有的從前代長輩中傳承而來的固有知識、經驗雖然已經不能滿足年輕人對新知識、新文化的學習和追求,但是年長者畢竟是傳統技藝核心知識的熟練掌握者,也是最為了解和熟悉傳統技藝發展規律、變遷特征的向導,所有傳統技藝的內容離不開年長者將全部知識內容悉心的傳授、示范和詮釋。后喻時代在傳統技藝的傳承過程中,傳承行為也不應拋棄傳統的文化傳承模式,因為年輕傳承人在心智的掌握、經驗的總結、行為的方向上畢竟不太成熟,傳承過程中的內容不可避免會帶有極強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理想的傳承關系應是年長者和年輕人互為學習之師,根據傳承過程中的需要,取長補短,傳遞交流各自的優勢資源,達到后喻時代中互喻的雙向傳承。
1.年長者向主動學習者角色轉變
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年輕傳承人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和機會遠遠超過了年長者,傳承關系中原來的教育者由于外來知識的輸入速度緩慢被原有的受教育者趕超而落后,此時需要接受教育的不僅僅是年輕人,年長者也就變成了受教育者。傳統技藝需要持續推進傳承關系,因此年長者需要主動轉變思想,不再堅持原有的“集權式家長”思想,認識自身知識的位置,虛心向年輕人求教,向接受教育的學習者角色轉變。
首先,要認識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創新價值。傳統技藝中的眾多要素在當今社會中面臨產品適用范圍狹窄、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高、傳承人后繼無人的困境,而年輕傳承人創新意識強、接受新設備技術能力高、傳播技藝信息渠道廣,可以彌補這些傳統技藝在當代社會的短處。年長者需要承認并正視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年輕人的創新價值,充分肯定年輕人在后喻時代的進步意義,不再堅持維護長者權威、抱守成規,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潮流,唯有如此,才能在后喻時代獲得更多方面的支持。比如在媒體傳播傳統技藝信息方面,年輕人是主導者而年長者是追隨者。年輕人對新媒體的了解和應用能力遠超過年長者,年長者要大規模宣傳傳統技藝,就必須使用當代的新媒體傳播手段,就需要虛心向年輕人學習。
其次,堅持主動的意愿學習。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年長者以學習者的角色來向年輕人學習收獲知識,而并不是施教者,因此應該主動向年輕人求教并配合年輕人的知識傳遞,更應該主動思考自身的學習目的、方向和內容。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并不會降低身份,因為這只是學習新知識的形式,是為了適應傳統技藝的新時代發展傳承,因此新知識的重新融會貫通是傳統技藝適應社會必須的發展過程,也是年長者學習知識的主要目標。年輕人只是先于年長者習得新的知識,更早適應了社會的變革,因此獲得了自主的傳承手段。年長者需要在此過程中,利用年輕人的先學優勢,結合自身的經驗優勢,主動求教,不止局限于被年輕人耳濡目染。
最后,要學習廣博的社會知識。傳統技藝的原材料、工藝設備、產品設計、銷售渠道、文化傳播都需要吸收廣博的創新知識,這些創新的知識技能在注入傳統技藝的生產、銷售和傳播階段后能夠帶來綜合效益的顯著提升。這就意味著年長者向年輕人的學習內容是全方位、持續和持久性的,年輕人的知識、觀念優勢以及由外界吸收新知識的能力,使得他們在傳統技藝的傳承關系中由于新知識的超常輸入擁有持續性的主導作用,即使是日常生活、交往技能亦擁有相當優勢。比如在網絡媒體社交、電子商務、新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優勢拓展了傳統技藝的傳播途徑,極大增加了產品的銷售渠道和消費者覆蓋范圍。
2.年輕人盡心向年長者傳遞新知識
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傳承關系呈現出年長者和年輕人的雙向互動過程。年輕人作為新知識先期使用者,在傳遞給年長者新知識的過程中決定著傳統技藝知識傳遞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年長者獲得新知識的信息內容和內化傳承價值。加強傳統技藝的新知識傳遞必須強調年輕人向年長者傳授新知識的責任意識和角色意識,強化年輕人作為傳統技藝文化傳承人、傳遞者的使命。
首先,要充分理解年長者的現實困境。社會劇烈變遷過程中,傳統技藝年長者掌握的原有知識內容更新速度緩慢,思維活躍程度較低,思想觀念不能及時跟隨社會發展,但是年輕人一定要理解和體諒年長者的困境。社會、文化、技術的變遷是年長者傳承困境中的必然現象,是人類生存、發展、進步的必然規律。年長者曾經是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的開拓者,也曾經創造出年輕人同樣擁有的輝煌歷史。隨著人類社會的繼續發展,年輕人今天掌握的新知識也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逐漸變為舊知識,其傳承主導地位必然會被更年輕的年輕人所取代。因此,年輕人不能輕視、漠視年長者的落伍與笨拙,而要充分理解年長者的現實困境,積極協助年長者獲得新知識來共同傳承技藝。
其次,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年長者在掌握新知識的深度、內容廣度方面由于體力的局限、精力的衰弱、思維的緩慢,自然不能與具有充沛體力、豐富精力和敏捷思維的年輕人相對比。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年長者表現出接受速度慢、吸收內化能力弱等特點,這就要求年輕人在傳遞新知識給年長者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選用合適的傳授方式、選擇合適的手段,以極其細致的耐心、不厭其煩地完成新知識的傳遞。
最后,年輕人要毫不保留地傳遞知識。傳統技藝的歷史傳承過程即是年長者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傳承人,意味著過去年長者曾經給予過年輕人豐富的知識內容,后喻時代需要年輕人用自己所掌握的新知識、新觀念來給予年長者以回饋,年輕人也應傾盡所有,盡最大可能地引導幫助年長者。社會的發展是整體共同的發展,年長者作為創造歷史的社會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是傳統技藝能夠完整傳承至今的必要環節,社會變遷過程中年長者思想觀念、知識的滯后,暫時放緩了傳統技藝的整體發展,已經掌握新觀念、新知識的年輕人有責任、義務將自身的全部知識毫無保留地傳遞給年長者來共同完成傳統技藝的后續傳承。
3.年輕人仍然需要遵從年長者的經驗
傳統技藝的深厚積淀是幾百年乃至上千年以來特定人群智慧的集成,也是年長者以高度的責任感通過持續的學習方式傳承而來的知識精華。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仍然需要對年長者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的繼承,在繼承年長者經驗、智慧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取舍,結合時代發展的新知識、新形勢對傳承方式進行改善、更新與創造。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傳承只是知識傳遞手段、傳承方式和技藝過程中的局部變化,并非是以顛覆性的內容和傳承手段來替代原有技藝內容。年輕人可以憑借對新技術的快速學習向年長者傳遞新知識,但并非去全部否定傳統技藝的深厚知識積淀和年長者的經驗智慧。在人生閱歷、資源管理、質量控制等領域,年長者日積月累的經驗教訓仍是年輕人學習借鑒的對象,年輕人仍需要虛心汲取年長者的技藝精華,盡快實現技藝的歷練提升。
首先,要秉持平等的傳承關系。不管是前喻時代還是后喻時代,從傳承人與被傳承人之間的人際交往來看,他們之間的關系都應當秉持平等的傳承關系。雖然在前喻時代年長者可以憑借家長式的權威來對傳統技藝的內容進行一定范圍的控制,但是就傳統技藝的長遠發展來看,固執、單一的單向傳承方式并不能充分發掘顯現傳承過程中的新的知識內容,靈活多變、人格平等的傳承方式可以促進他們之間的知識交流,可以充分發掘原有傳承關系中被忽略的知識,進而提升傳統技藝的傳承、發展水平。
其次,要積極汲取、傳承傳統技藝的精華。傳統技藝經過了數代傳承人的知識沉淀,凝聚著歷史發展和人類智慧的核心知識,是傳承人以親身示范為前提、以久遠的時間為檢驗條件獲得的知識精華。這些技藝精華是年長者數十年傳承下來的習得知識,并非是短時間內就能體會內化的知識,需要后喻時代的年輕人花費大量的時間付出實踐才能熟練掌握。年輕人對這些技藝精華仍然需要積極的學習,通過將精華知識再次學習內化結合自身的新技術知識,創新性地提出更加適應后喻時代社會發展的傳承手段,為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持續傳承提供更為貼合實踐的傳承關系。
最后,年輕人要會同年長者積極融會貫通傳統技藝的新舊知識內容。傳統技藝的生產過程和技藝產品適應了歷史發展時代的原始技術設備、審美需求和粗放的生產方式,在后喻時代社會需求更加精益求精、生產效率提高、技術水平提升的各方面要求下,年長者掌握的舊有技藝知識難以適應后喻時代的消費者需求、管理水平要求,此時年輕人掌握的新技術知識需要來積極改善傳統技藝的當代發展,年輕人需要會同年長者共同來將傳統技藝中的新舊知識內容積極融會貫通。畢竟,傳統技藝的舊有知識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年長者適應社會發展緩慢,短時間內難有大規模的改變,承擔改變傳承方式、發展傳承關系的任務就需要年輕人積極配合年長者運用適應傳統技藝的新知識來共同完成。
前喻時代,掌握傳統技藝的年長者在傳承過程中,憑借著知識優勢、家長式的權威將技藝知識單向傳承給年輕人。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步入后喻時代,傳統技藝原有的單向傳承方式受到劇烈沖擊,文化傳承中出現了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新技術、年輕人傳授知識給年長者的現象。傳統技藝傳承主體關系的更替動搖了傳統技藝傳承過程中“以長為先、以長為尊”的年長者權威地位,使得年長者常會受到年輕人的反對和思想挑戰,同時提高了年長者對社會變遷的適應能力。至于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傳承關系的重構,年長者向主動學習者角色主動轉變,認識后喻時代傳統技藝的創新價值,堅持主動的意愿學習,學習廣博的社會知識;年輕人要充分理解年長者的現實困境,保持足夠的耐心,盡心向年長者毫不保留地傳遞新知識;年輕人仍然需要遵從年長者的經驗,要同年長者之間要秉持平等的傳承關系,要積極汲取、傳承傳統技藝的精華,會同年長者積極融會貫通傳統技藝的新舊知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