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的一種中耳非化膿性炎癥疾病。主要特征為聽力下降和中耳產生積液。此病屬中醫“耳脹”“耳閉”范疇,中醫辨證論治,效果良好。
耳內脹痛、聽力下降,伴有鼻塞、咽干、流黃涕,舌苔薄黃,脈浮數。治宜清熱散邪。方用金銀花、蘆根、連翹、桔梗各12克,牛蒡子、荊芥、赤芍各10克,甘草、淡竹葉、薄荷、淡豆豉各6克。水煎2次,分3次溫服,每日1劑。1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3個療程。
聽力下降伴有耳內脹悶刺痛,舌質暗或有瘀斑,脈澀。治宜活血通絡,方用黃芪20克,地龍、當歸、制首烏、熟地各12克,路路通、絲瓜絡、葛根各10克,紅花、桃仁、川芎各8克,全蝎5克。水煎2次,分3次溫服,每日1劑。1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3個療程。
渾身乏力,反應呆滯,聽力下降、耳內腫脹,舌淡、苔白,脈無力。治宜健脾益氣。方用白術、百合、山藥、當歸、黃芪、茯苓各10克,炙甘草、柴胡、升麻各8克。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1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3個療程。
耳內腫脹、聽力下降伴鼓膜凹陷,頭重如裹,舌淡、苔白膩,脈滑。治宜化痰通竅,方用當歸12克,法半夏、茯苓各10克,川芎、石菖蒲、香附、柴胡、澤瀉各8克,紅花5克。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1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3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