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艷 欒學東
在基礎教育領域,對學生進行多元評價是教育評價變革的方向。在實踐領域,多元評價在學校中落地,難在“生態”,難在“日常”,難在 “評價”。本文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課題為依托,在多元評價育人模式的學校落地實踐上做出有益探索,期待能夠拋磚引玉。
一、多元評價是基礎教育領域教育評價變革的大方向
多元評價強調用“多把尺子”從不同的維度、不同的視角,以不同的主體去衡量與見證學生的成長,讓教師和家長能夠真正看見學生,看見一個“全人”,破除“唯分數”的單一視角,這與當前基礎教育領域課程改革、教育評價變革等價值取向一脈相承,也符合實踐領域的需求。
1. 政策導向
2014年4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發布;2017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發布;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
一系列教育政策顯示,當前我國教育評價正在進行變革。“人”從來都不是單向度的,而是立體的,只有建立起促進全面發展的多元評價體系,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 實踐導向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個性特征、認知風格都有所不同,用單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有失公允。為此,教育評價需要從“單一”轉向“多元”,需要拓寬評價的維度、豐富評價的主體,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關注點從一紙成績單轉移到學生的發展和進步上,讓“人”的因素成為評價的上位價值選擇。天才不是學生里的鳳毛麟角,每一個學生距離天才只相差一條得以發揮潛能的路,真正意義上的“差生”并不存在于學校之中,每個學生都與眾不同,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陷[1]。學校和教師應當對每一位學生抱以殷切的希望,樂于、善于從多元視角、多重面向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這樣才能重構良好的教育生態,讓每一個學生得以自由地“呼吸”和“生長”。
多元評價應該是一種生活化的情境體驗,德性的教育、美學的熏陶、勞動的自覺等方面的培育必須根植于生活化的情境之中,倘若脫離情境便會事倍功半。因此,需要教師“設置別開生面的情境化活動,使學生主動參加”,“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在一種有意義的真實活動情境中進行”。在評價學生能力或能力組合時,應該將其放置在具體生活化情境之中,并讓學生展示出有意義的社會角色,從而確保學生能夠真實、有效地表現出所要評價的能力。唯有將評價學生的偏好從“分數高低”轉向“生活情境”,與他們所處的社會生活、成長經歷等進行關聯,方能在持續不斷的生活語境中洞悉學生的真實表現,準確客觀地評估學生發展狀況[2]。
實踐導向表明,教育評價的內容絕不可僅限于對學業成績的片面關注,陷入“唯成績論”的泥潭,教育評價的核心功能也并不在于定性學生的好壞,而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唯有關注學生的多方面潛能,才可實現教育評價促進學生自我探究、自我認同的原本目的,避免讓學生走上自暴自棄的歧路。發揚“多元”“多維”“多樣”的新評價理念,正是當前教育一線實踐進行時的嘗試和未來持續性發展的方向。
二、多元評價模式在學校落地實踐的探索
多元評價作為一種教育新理念和實踐新范式,旨在通過全面、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但一般學校和教師的困惑在于如何在學校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推進多元評價。
基于理論與實踐層面的需求,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依托來自教育學、心理學、德育、藝術、體育、勞動等領域的由高校、教科研領域及一線校長教師組成的專家團隊,緊密圍繞學校和教師關心的“綜合評價”“核心素養”“五育融合”“校家社協同”等一系列問題,出版了《多元評價手冊》(以下簡稱“手冊”)。手冊以五育融合為主線,以多元評價為突破口,真正讓多元評價在學校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有了抓手。
手冊每學年1冊,每冊8個主題,每個主題設置4周活動,適配學校每學年、每月、每周的教學活動。在內容設置上包含七大連續主題:我和祖國、我和集體、我和家庭、我和勞動、我和安全、我和運動、我和藝術,涵蓋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內容,廣度和深度隨年級的升高而拓展、增加。
以“我和勞動”為例,手冊結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隨著年級的升高,勞動任務的難度和要求也在提升。每個年級聚焦一個關鍵主題,一年級注重“入學適應”,二年級注重“發展自信”,三年級注重“學會交往”,四年級注重“學會合作”,五年級注重“承擔責任”,六年級注重“學習自主”,解決學生每個發展階段的核心議題。同時,每個年級的關鍵主題注重與祖國、集體、勞動、藝術、體育、安全等相結合,充分體現了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
手冊在設計上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與能動性,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因為自我評價對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有著特殊的意義。自我評價的設計突出問題情境與生活的關聯,基于積極心理學和焦點解決的理念,從正向、資源的角度為學生賦能,請學生每學年對自己的目標與進步進行客觀評價,肯定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的優勢。六年下來,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每一次改進、收獲、成長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一次次的自我評價中學生也能更加了解自己。
手冊在各個維度設置了大量的學生自評、同學互評、不同教師評價以及不同家人評價,因此,完全可以作為校家社協同的載體,成為教師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以及家長了解學校、班級情況,了解師生、同學關系的工具。手冊實現了評價主體之間的互通有無,充分發揮了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功能。
為了檢驗手冊在教育實踐領域的生命力,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以課題為依托,設計了多元評價課題實驗區/實驗校整體方案,在全國范圍內招募多元評價課題實驗區/實驗校。招募信息一經發出,即備受關注和支持,得到了廣大學校的積極響應。
為了更好地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優質的教研服務,綜合專家意見、理念認同、領導支持、師資力量、示范引領等多維度進行評估,課題組從廣大報名參與的學校中遴選出了第一批實驗區/實驗校,涉及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27所學校。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組織課題組專家與實驗校每個月進行主題教學研討,目前已經進行了四期。在這四期的主題教學研討中,課題組專家初步總結多元評價育人模式在學校的實踐路徑,發現可從四個方面入手。
1. 利用手冊,完善學校評價體系
學校應該建立全面的評價體系,包括學科評價、能力評價、品德評價、身心健康評價等,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發展指導。手冊可以成為學校學科評價的有益補充,讓學生從德智體美勞全方面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發現自己的優勢,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實驗校中,有學校將手冊作為學生成長的檔案袋,使之成為學生發展性評價的一部分。
2. 利用手冊,形成校家社協同育人
手冊中的“我和家庭”主題可以幫助學校和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我和集體”主題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了解學生和教師、同學相處的情況,進而更好地配合學校工作。簡而言之,手冊可以搭建起學校、教師和家庭溝通的橋梁,能夠以協同、配合、支持、理解、體諒的態度去共同面對學生的問題,從而達到“1+1>2”的育人效果。學校需要加強對學生心理狀況、學習成績、行為表現和身體發育等方面的掌握,并與家長及時溝通,加強家庭教育的指導,每學期至少組織2次家庭教育指導活動。
3. 利用手冊,強化多種場域的融合
手冊不僅可以用于課堂教學,如心理健康課、勞動課等;可以用于主題班會,如愛國主題班會、安全教育主題班會等;還可以用于課后延時服務,如體育活動、藝術體驗等。學校需要強化多種場域的融合,把五育融合貫穿于日常,通過不同場域的融合,真正看到學生的不同,因材施教,給不同學生提供不同的支持和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驗校中,有的學校將手冊的主題與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題相融合,如組織“學習雷鋒”主題月活動,融入手冊個人發展中的活動組織主題、勞動教育中的公益勞動主題,較之以往的德育活動,更受學生的歡迎,活動達成的效果也更好。學生分組設計各自的活動方案,并不斷在活動中進行調整。活動結束后,各組對活動方案進行了匯報總結。教師發現,原來在班級中“不起眼”的兩個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得熠熠發光,這兩個孩子因這次活動而被“看見”。
4. 加強教研活動與教師培訓
每個學校的校情、學情不太一樣,從實驗校層面而言,一方面,可借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的課題,積極參與各項教研活動、教師培訓,及時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提升其綜合素養,使一線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多元評價的底層邏輯和實踐方法,將多元評價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日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以及教育變革的方向,外請智庫,組織學校教師特別是骨干教師,成立多個研究課題,探索適合自己學校的實踐路徑。有實驗校在課題專家的幫助下,申報區級課題,進行探索,已經初見成效。
參考文獻
[1] 霍力巖,趙清梅.多元智力理論的評價觀及其對學生發展評價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5(4):45-50.
[2] 向穎,何國良.多元評價促進學生發展[J]. 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8):77-80.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