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強
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作業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載體。 “雙減”背景下,教師既要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又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因此,就需要加強數學作業設計,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把握整體性原則
1. 遵循課標,落實學業要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思維能力。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應符合課標對小學數學教育內容、目標、方法、評價的整體性要求,提升小學數學作業的質量[1]。
一是按照課標規定的數學教學總體目標進行作業設計。教師要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實際問題相結合。例如,在五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講解完“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后,設計課外作業:“如何將兩本課本用一張報紙完成包裝?怎樣能更省包裝紙?”此類應用作業可以激發學生動手實踐、探究和思考的興趣。
二是按照課標規定的多種方法進行作業設計。數學教學既要具有多元性、啟發性、實踐性,又要具有層次性、習慣培育性。作業設計應圍繞學生身邊可用的資源、環境、科技、工具等條件,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課外作業:“站在遠處位置,利用你身邊一切可用的工具,思考如何計算出高樓的實際高度,不限制工具和方法。”此類啟發作業能夠激發學生開動腦筋,開展對數學的思考和應用。
三是按照課標規定的多種評價方法進行作業設計。教師可以采用多角度、多角色評價方式。多角度評價包括知識掌握、技能運用、知識發揮等;多角色評價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方式的評價設定,有助于教育成果的檢驗和改善,實現對作業的整體質量把控。
2. 選編創編,用好教材資源
小學數學教材的選編要注重圍繞教育目標,開展因材施教;創編要注重提升教育品質,開拓學生思維,將教材內容篩選、打散和精取,實現對教材資源的有效“盤活”[2]。在教材選編方法上,教師圍繞學生所在年級的教育目標展開思考,合理選編教材內容,注意對同質化內容的取舍與對優質內容的重點選擇。
教材創編是一項考驗教師思維的工作,對現有教材資源進行創新加工,應跳出教材設定的教育模式和框架,根據現有教材資源創設富有趣味性的作業類型。通過探索富有想象力的作業模式,開創性地設計讓學生感興趣的作業。
二、把握實效性原則
1. 分層式作業設計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把他們分為基礎組、中等組、高等組三個層次,在各組分別選取一名代表,負責作業的發放、回收與反饋信息的收集。以四年級教學為例,針對基礎組,教師可以設計數字計算類作業,包括數字和圖形深度認知、乘除類計算作業;針對中等組,教師可以設計計量、統計類中等難度作業,包括基本圖形度量、數據統計圖制作等;針對高等組,教師可以設計數學推理、邏輯論證等類型的作業,包括數字方格表邏輯論證作業、物品拿取和時間計算等推理作業。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時,還應考慮作業風格,基礎組應重視趣味性,中等組需要重視與生活實踐結合,高等組需要重視思維創新性。教師也可以對同一題材進行不同的難度設定,分別設計在三個層次作業中,實現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共同參與感。
2. 調查式作業設計
調查式作業是通過社會調查,認識社會現狀、進行觀察分析的作業模式,它的優點在于來源于社會現實,能夠著手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在小學階段設計這一類型的作業,是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社會的一種方式,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中的調查研究理解數學知識。
在小學一年級教學中,教師講解“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后,設計一個調查式作業“調查家庭的水電使用情況,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計算,學習如何節省家庭用水用電的費用”,培養小學低年級段學生的數字計算能力。在小學高年級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具有社會實踐價值的作業,例如,讓學生設計一個小區的綠化帶面積及布局方案,需要計算小區面積、居民數量等,該作業包含了百分數、統計圖、數與形、比例等知識,便于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
教師設計的作業內容要能反映當下社會的主要問題,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還應符合教材中知識的教授范圍,符合學生自身的能力水平,能夠起到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教師在作業設計上應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讓學生知道自己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以便他們進行有效的學習和反思。
3. 閱讀式作業設計
小學階段的學生面對數學計算往往會覺得枯燥,且從心理上無法理解為何要學習數學,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關于數學起源、數學知識對人類文明發展作用的閱讀式作業,選取部分通俗易懂的內容,如在《小學數學文化叢書:歷史與數學》這本書中選取“十進制計數法的來歷”“了不起的《九章算術》”“李白買酒與逆向思維”“中國歷史名題—雞兔同籠”等內容,要求學生閱讀后寫下感想和學到的知識。通過閱讀,學生能夠了解數學的應用領域、數學家的故事以及數學的發展歷程,從而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探索欲望。
4. 游戲式作業設計
小學生正處于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他們通過游戲方式逐漸學會社交和增進對世界的了解,在小學階段采用游戲的方式開展作業設計,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也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游戲式作業具有寓教于樂的作用,能夠滿足小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的目標。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既要滿足娛樂性,又要滿足教學的目標性。因此,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數學游戲來讓學生進行數學運算,例如,設計一個數字接龍游戲,要求學生根據規則將數字連成一串,每個數字都必須是前一個數字的兩倍,無法回答的學生要背誦九九乘法表,通過這個游戲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對于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難度的游戲,例如,設計一款數學迷宮游戲,借助大型積木或者板凳類工具擺成迷宮,學生通過迷宮,需要解答每一關的數學題目,找到正確的路徑,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思考解決方法,培養他們的數學能力;還可以設計一些數學拼圖游戲,將一個數學問題分成若干個小部分,每個小部分都是一個拼圖,學生需要根據拼圖的形狀和規則,將它們拼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解答,讓學生在拼圖過程中思考問題的結構,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
三、把握層次性原則
1. 增加作業的層次性
“雙減”政策要求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把握層次性原則,采用分層設計,增加作業的豐富度。
為了增加學生作業的層次性,教師在對學期作業的權重進行設計時,可以將作業設計為三種層次,即必須完成、選擇完成、自主完成,這三種類型的作業各占60%、20%、20%。必須完成的作業是教師根據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進行設計的作業;選擇完成的作業是教師布置了一些題目,學生挑選完成;自主完成的作業是教師設定作業知識點,學生創新性地完成作業,教師也可以對該類型題目設置較高權重,降低必須完成的作業的權重。
分層式作業還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空閑時間進行設計,將課時作業和周末作業分為兩個層級,課時作業為時長較短的作業類型,更偏向于習題類、益智類、與生活實踐相關的數學題。在小學六年級教學中,教師講解了“數學廣角—數與形”的知識后,可以設計一個實踐類課時作業:“計算家里的空置面積,共有多少平米?還可以進行怎樣的規劃和使用?請畫下來進行合理計算。”周末作業為時長較長的作業類型,更偏向于小組作業、探究類、拓展類作業,如設計一個小組類周末作業:“以組為單位,調查本市公園每周日上午的參觀男女數字,按比例制作條形圖,并歸納數字規律。”學生可以在周末自建小組完成作業,也可以讓家長陪同完成作業。
2. 減少機械性作業
“雙減”政策強調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必須減少機械性作業。教師想要在課后鞏固學生的數學知識,可以設計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形式,或是將數學引用到學生喜歡的場景中,讓學生自主完成作業。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作業:“將家里的20顆瓜子平均分給4個人,你準備怎么分?將分配的方法記錄下來,講一講你對除法的感受。”提示學生可以將瓜子用多種方法分配,加深學生對除法的理解。
為了減少數學作業的機械性,教師還可以加入有關生活場景的計算作業,例如,可以設計一些與購物、旅行、游戲等相關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設計作業:“將家里當月購買的茄子和蘋果數量進行比對,發現他們之間存在的因數和倍數規律,畫下來或寫下來,對各自的因數和倍數進行分類。”讓學生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鞏固和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這樣的作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宗余,金雯雯.宏觀把握·中觀整合·微觀突破——研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三重視角[J].中國數學教育,2023(Z3):4-8.
[2] 方齊珍.變化與應對:以“雙減”目光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J].福建教育,2023(27):37-40.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大信任家屯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