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昱
《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指出,要將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之中。傳統節日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的特點,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是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擁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與育人價值。
清明兼具節氣、節日雙重內涵,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與革命文化教育的絕佳抓手,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勞動教育的好時機。
一、清明節的傳統文化教育功能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全學科滲入而非獨立課程的形式進入中小學的前提下,必須找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恰當抓手,才能更好地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學校的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切實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魂育人的功能。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重要傳統節日,既是自然節氣,也是人文節日,將天時與人事融為一體,包含著祖先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崇敬以及對天道輪回與人世倫常的深刻思索,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先祖們講求“天、地、人”和諧統一,順應天時地利、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理念,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絕佳著力點。
在學科教學中,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核心課程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任課教師應對清明節的歷史與文化有所了解,并有意識地將清明節的相關知識有機、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執教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杜牧的七言絕句《清明》時,除了帶領學生完成相關識字、認讀、背誦等語文知識的學習外,還應結合課后的活動提示,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適當向學生講解相關民俗知識,如二十四節氣、介子推傳說、游春與掃墓的節俗等,增加學生對清明節的感性認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感受力;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清明節開展“飛花令”活動,以競賽的形式鼓勵學生學習、積累有關“清明”的詩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與認同感。
又如,高中思想政治教師在進行必修第4冊《哲學與文化》中“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課的教學時,可以講述清明節由古至今的歷史傳承,或讓學生自主探究清明節的形成過程,了解二十四節氣、寒食節、上巳節的文化知識,而后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提出問題:“經學者考證,寒食起源于介子推遭焚的說法很可能是后人附會,但是祭拜介子推的習俗至今仍在民間流傳,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在討論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人們究竟為什么要紀念介子推進行思考。介子推護主流亡的“忠”、偕母歸隱的“孝”、辭官棄祿的“節”、抱木而死的“信”,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寄托在傳說典故中的中國人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高中階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性認識與辯證思維能力,在教學與討論中,教師一方面應讓學生認識到許多約定俗成的結論或觀念很可能并沒有堅實的理論與事實依據,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應指出,附會于寒食的介子推傳說是一種與信史不同的民間敘事,憑借民眾的情感和想象發展流傳,它之所以深入人心、世代相傳,是由于傳說故事中融匯了人們共同的心理傾向、審美意識、道德觀念和政治理想,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認識世界,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和踐行能力。
在學科教學之外,清明節也是舉辦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的重要契機。上巳節本有曲水流觴、即席賦詩的傳統,學校可以利用清明節推進詩詞教育,積極舉辦形式多樣的讀詩、誦詩、寫詩活動。“清明詩會”活動以其文化性與儀式感,能夠切實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追尋文化根脈,鑄牢家國情懷,傳承中華文化基因。
二、清明節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應以節日為抓手,培養人們的文化自信與愛國之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就是涵養家國情懷的深厚土壤,青少年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清明節的文化內涵隨著歷史進程不斷發展、豐富,在現當代進一步與民族精神、革命文化互相融合:民國時期“民族掃墓節”的設立,使清明節的祭掃對象從一家之祖先擴展到民族之祖先,賦予了清明節凝聚、喚醒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使清明節的人文精神完成了由“家”而“國”的擴充與提升;新中國成立后,在清明節祭掃革命烈士陵園的新習俗,可視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的有機結合,為清明節注入了可歌可泣的紅色精神。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因此應當充分挖掘、利用清明節祭祀習俗中緬懷、感恩的儀式感,讓中小學生認識到,新中國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今日的美好生活得來不易。學校可以組織相關活動,如在清明節組織講述革命故事、祭掃烈士陵園等,深化青少年對中國革命事業的理解與認識,增強中小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
需要注意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說,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的極致體現。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小學三個學段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革命傳統教育被整合為一個主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找到二者的結合點,并適當引入當今社會的熱點現象或問題,令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親切感與認同感。
例如,在執教《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我們當地的風俗》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清明節祭祖習俗以及祭掃革命先烈墓地的活動設計課堂教學。教師在講述清明節的由來和傳統之后,點出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傳統思想,并在感恩緬懷這一主題下,由“家”而“國”地引導學生思考,自然地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出革命文化,由此讓學生認識到今天的中國是無數革命先輩的犧牲換來的,人們不該忘記先烈的無私奉獻與無畏犧牲,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崇敬與感恩之情,傳承紅色血脈,培育紅色基因。而后,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進一步聯系現實事件與情境,帶領學生悼念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武警官兵、消防人員、醫務工作者等先進典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榮譽感,賦予傳統節日更新的時代意義與價值,令學生更確切地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革命文化。
三、清明節的生命教育功能
2020年,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指出:“注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鍛煉身體、開展課外閱讀。”這是近年來教育部公開文件中首次提到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可以說,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指向人的終極關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每日所接觸的信息量爆炸式地增長,應接不暇,引發了現代人一系列的身體、心理問題。在學校與家庭教育中,出現了過度關注“孩子的成績”卻忽略了“成績背后的孩子”的狀況,使中小學生面對過大壓力卻無從排解。再加上生命教育的缺失,令青少年在遭遇挫折后輕率地選擇極端方式作為解決辦法,對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傷害。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教導青少年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引導他們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
清明節正是引導中小學生認識、理解生死問題的良好時機。清明節的形成本就體現了中國人對生死的關切與思考,清明節的掃墓祭祖活動能夠令青少年較為直觀地面對死亡,促使其開始認識、思考關于生死的問題。清明節節俗以掃墓祭祖、游春踏青為主,肅穆的祭掃與愉悅的郊游一悲一喜,看似矛盾,但卻在清明節這一天巧妙地融合統一。教師在圍繞清明節設計教學活動時,可以讓學生思考、討論這一“矛盾”,并最終給予啟發性闡釋,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生與死的問題。生命教育的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地生存、健康地生活與獨立地發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生命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幫助學生學會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關注人類的生命,同時也關注其他動植物的生命、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在清明節的相關活動中,教師、家長應抓住時機對青少年開展生命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例如,在清明節進行祭祖掃墓活動,有助于家庭倫理的構建,提升家庭的凝聚力,培養孩子對親人的感情與感恩之心,使其領悟生命的傳承;在清明節組織祭掃革命烈士陵園,能夠培養青少年的歷史責任感與家國情懷,促使其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恭敬莊嚴地祭奠、緬懷逝去者后,帶領青少年走入萬物復蘇、草木勃發的自然環境中踏青游春,必然更能使他們體會“生”的可貴,使其進一步在天人物我的關系中領悟生命的輪回、感知宇宙的流轉,并讓他們在人與自然的交互中釋放壓力、獲得審美體驗,塑造積極樂觀的生命狀態,提升生命質量。
四、清明節的生態文明教育功能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特定發展時期的文明表現形式,核心特征是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共生共榮、和諧相處。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生態文明教育至關重要,而清明節正可成為學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抓手。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清明節春游活動,讓學生離開教室,走進廣闊的自然中,體會春風的吹拂、觀察草木的萌發、認識各種植物與動物,切身感受自然的生命脈動,學會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建立自然與人的生命的溝通與聯結,構建生命共同體意識。學校還能以清明節為契機,普及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二十四節氣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寶貴資源,體現了中國古人尊重自然規律、順天應時、永續發展的生態倫理。講授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能夠引導學生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把人視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在文化脈絡中進一步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提升生態文明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講授清明節習俗時倡導文明祭掃,在賡續傳統的同時,引導學生過一個綠色環保的清明節。
五、清明節的勞動教育功能
勞動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但在學校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與德育、智育、美育、體育四育相比,勞動教育在學校中顯得無足輕重,有被淡化、弱化之嫌。勞動教育的缺失,使部分青少年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情況,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生活能力低下。只有“五育”并舉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五育”缺一不可。因此,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強調勞動教育的意義,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
學校可以通過勞動課程與相關活動,利用清明節開展勞動教育。1915年,在幾位林學家的倡議下,國民政府最初將植樹節設立在每年的清明節;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周年,植樹節改為3月12日。清明時節,氣溫升高、雨水增多,正適合植樹造林、種瓜點豆。學校可以在清明節前后,組織學生開展植樹活動,或者在花圃、勞動園地中種植黃瓜、西紅柿、紅薯等農作物,通過耕種勞作對學生進行生產勞動教育,令學生獲得勞動體驗、知曉農業生產的不易,同時還能夠美化校園環境。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以漿麥草汁或青艾汁同糯米粉攪拌和勻揉成面團,包入糖豆沙為餡,上鍋蒸熟后食用。青團制作過程較為簡單,易于操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制作清明節傳統美食進行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經驗、掌握生活技能,增強動手能力。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學生打掃烈士陵園、義務講解抗日故事等活動,引導學生開展服務性勞動,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參與公益活動的積極性。
此外,清明節還是開展“非遺”教育、美育等的良好時機。清明節深厚的文化內涵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其教育功能是多樣的、綜合性的,有待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深入挖掘與探索。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