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芳 陳衍 祝葉丹
摘要:勞動力的技能是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重視教育培訓和設施投資,對貧困地區進行技能開發,是世界各國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的普遍經驗之一。世界銀行、國際勞工組織、歐盟等在其報告與計劃中也強調技能對于提高生產力水平、增加收入機會和經濟收入及解決技能人才供需問題的重要性。柬埔寨作為亞洲地區擁有大批年輕勞動力的發展中國家之一,近年來也開始積極開展技能扶貧實踐活動,激發民眾的內生動力,幫助其進入勞動力市場獲得提升經濟收入的機會,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關鍵詞:技能;貧困;技能扶貧
中圖分類號:G719?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9-0085-07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之下,學界針對為柬埔寨提供何種技能展開討論。自2011年以來,柬埔寨每年舉辦一次全國社會企業會議,來自學術界、社會企業的從業人員、國際捐助機構以及非政府部門的代表,就柬埔寨國民應發展何種技能展開討論。盡管柬埔寨生產力持續增長,但勞動力的工作技能并不能滿足雇主的需求。面對這一現狀,柬埔寨政府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技能扶貧事業,其中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作為技能扶貧實踐的重要主體,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及民眾現有的技能狀況制定了一系列技能扶貧政策,形成了綜合性的技能扶貧模式,并隨著社會經濟狀況及時調整與更新,為柬埔寨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活力。
一、技能扶貧的實踐主體分析
(一)政府組織
柬埔寨王國政府作為扶貧政策實施的首要主體,通過其下屬的公共培訓機構積極開展正規的技能培訓,技能培訓系統是由柬埔寨教育部負責管理。教育部是正規職業技能培訓的主要實施者,但農業和衛生領域的一些培訓項目則是在省級部門的監督之下開展。教育部管理著全國22個省級培訓中心(Provincial Training Centers),主要在農村地區提供非正規培訓。省級培訓中心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國際勞工組織的協助下建立的,主要為教育水平較低的農村青年提供非正規職業培訓,旨在通過提高其在農業、手工業領域的基本技術技能來增加家庭收入。此種培訓的周期約3至4個月,設置了建筑、焊接、管道、電子、電機和機械等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還增加了美容護理、紡織服裝、計算機和酒店管理等方面的課程。為提高省級培訓中心的培訓能力和教學質量,亞洲開發銀行通過資金支持幫助其強化技能培訓項目,將現有的省級培訓中心升級,由原有的22個省級培訓中心轉變為5個區域培訓中心(Provincial Training Center),并在柏威夏省和蒙多爾基里省建立兩個新的省級培訓中心,以保證全國范圍內的民眾都能接受技能培訓。升級后的培訓中心除提供非正規課程外,還提供正規課程。
20世紀90年代末,柬埔寨婦女事務部開始在11個省開辦婦女發展中心(Women’s Development Centers),為處于貧困狀況的婦女及其家庭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支持。其中,8個由婦女事務部直接資助,2個由亞洲發展銀行資助,1個由開發計劃署資助。受訓者大部分是來自貧困社區的女性,主要群體是失學的女孩。婦女發展中心設于省級城市,考慮到地理因素,會為受訓者提供住宿。2006年,一些婦女發展中心進行了改造,開始提供面向市場的技能培訓、服務和商業信息,以幫助婦女掌握成為企業家的技能,并為婦女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為了滿足當地婦女和女孩的需要,地方社區委員會與婦女發展中心合作,根據村莊的實際情況制定職業培訓計劃及創業培訓,如手工藝、縫紉、編織、食品加工等技能,每年約有2 500名婦女接受培訓。
柬埔寨教育、青年和體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Youth and Sports)通過遍布全國的社區學習中心提供非正規課程。社區學習中心針對社區成人和失學青年開發職業培訓方案和掃盲教育方案,主要適用于15歲及以上輟學的青年人。200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協助下,磅士卑省、磅湯姆省和塔科省首次建立了社區學習中心(Community Learning Centers)。自2003年以來,社區學習中心一直由教育部提供資金支持。目前,全國范圍內共有157個社區學習中心,可提供7個專業的職業培訓。其主要活動是制定高級掃盲方案和開設職業培訓課程,包括3到6個月的美發、縫紉、摩托車修理、計算機、高棉音樂、陶器和養魚等類課程,還輔以關于保健和預防艾滋病毒等生活技能類課程。
在管理組織上,主要涉及勞工與職業培訓部(Ministry of Labour and Vocational Training)、國家培訓委員會(National Training Board)、國家就業局(National Employment Agency)等三個機構。自2005年起,勞工與職業培訓部開始負責構建職業技術教育管理體系,通過設置培訓評估和認證的標準幫助實體機構進一步正規化、規范化,非正規的職業培訓與短期課程也由原本的社會福利部轉移到勞工與職業培訓部進行管理。國家培訓委員會主要負責技能培訓的決策、咨詢與質量監測,其下屬的職業教育總局提供政策和指導方針,如制定國家技能發展基金政策,以及為公共、私人及非政府組織負責的培訓工作提供咨詢指導。同時,還設置了技能標準和測試委員會、勞動力市場信息委員會和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委員會,并在次級委員會下設獨立的技能評估團隊、質量檢驗與技術支援團、行業咨詢小組等分支機構[1]。國家就業局成立于2009年,旨在為就業和職業指導提供保障,服務于國家培訓委員會;除提供方針和政策外,還建立了網絡就業信息庫,為雇主和雇員提供信息交流平臺。國家就業局同時還為民眾提供技能再培訓、海外就業、就業安置等信息和服務。
此外,非正規培訓項目主要是由國家培訓基金會(National Training Fund)資助。該基金會是1997年在基本技能項目中由亞洲開發銀行建立的,由勞工與職業培訓部(Ministry of Labour and Vocational Training)管理,其初心在于支持政府和私營機構向輟學學生提供為期6個月的基礎“入門級”技術技能短期課程。柬埔寨政府的年度預算是國家培訓基金會的重要來源之一,在2009年時其預算達62.4萬美元,所有的省級培訓中心、非政府組織以及一些理工學院和技術研究所等都從國家培訓基金會獲得資金,以保障短期課程的順利開展。
(二)非政府組織
在民間推廣技能扶貧事業的過程中,柬埔寨政府開始意識到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性,意識到其開展的活動能夠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來提升地區的技能發展水平。柬埔寨非政府組織大多從國外獲得資金,主要包括博斯克基金會(Don Bosco Foundation)、國際友人組織(Friends International/Mith Samlanh)和殘疾青年教育和就業基金會(Youth with Disabilities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他們通常為來自貧困農村的受過不同程度正規教育的青年提供職業技能課程,同時也十分注重教授軟技能。
博斯克基金會是柬埔寨最著名的非政府組織,為貧困家庭和農村家庭提供基本的就業技能培訓。目前,該基金會在柬埔寨建有6所技工學校和3個培訓中心,其中培訓中心分別設立在西哈努克、馬德望和波貝3個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專門用于女性技能培訓。博斯克基金會設立的機構在大多數情況下遵循關于柬埔寨學生入學要求的資格指南,但其中有兩個培訓中心對培訓資格沒有限制,可以招收教育水平較低的青年。其中,馬德望的博斯克技能培訓中心自2002年開始運作,為16至24歲的孤兒、來自貧困家庭的年輕婦女提供為期兩年的縫紉和刺繡課程,必要時還輔之以掃盲培訓提升識字技能水平。為了便于教學,在每學年開始,會根據學生的正規教育背景將其分為兩組。第一組由5年級以下的學生組成,第二組由6至8年級的學生組成。從博斯克基金會培訓機構畢業的人員掌握多樣化技能且水平較高,深受雇主喜歡。因此,幾乎所有的學員在畢業后能快速獲得就業機會,增加家庭收入。
國際友人組織于1999年正式注冊為柬埔寨的非政府組織,早在1994年就在柬埔寨啟動了第一個流浪兒童項目,以滿足流浪兒童的需求。在正式注冊后,其主要服務對象仍以兒童為主,為流浪兒童提供技能發展、醫療服務、咨詢管理等。2010年,該組織在金邊為350名兒童提供了為期一年的涉及11項技能的培訓課程,覆蓋了農業、美容、美發、烹飪、電力、電子、酒店服務、洗衣、機械、裁縫和焊接等專業。在培訓結束后進行理論知識評估和實踐技能評估,理論知識評估一般由教師評估,實踐技能評估則由私營部門的商業伙伴進行。在畢業生中,33%的人成為自營職業者,67%的人成為工薪階層。國際友人組織在技能培訓過程中尤其注重培訓教師的實踐經驗,根據資格和技能水平聘用培訓教師。培訓教師最初在現場為員工提供技能培訓,同時定期進行技能提升會議、管理人員討論會議及員工會議,進而更好地把握各方需求。培訓的具體課程由培訓教師設計,并根據商業合作伙伴和畢業生的反饋及時調整。國際友人組織還與博斯克基金會建立聯系,通過這種聯系,畢業生可以接受后續培訓和更高水平的教育。
殘疾青年教育和就業基金會總部位于金邊南部,是為保障拉瓦拉殘疾人小學的發展而建立的。殘疾青年教育和就業基金會主要幫助從拉瓦拉殘疾人小學畢業的青年,這里的許多人雖然接受了基礎教育,但由于職業技能掌握不足難以獲得就業機會。該基金會通過三個項目提供非正式培訓,即職業技能培訓、農業技能培訓和手工藝技能培訓。在職業技能培訓項目中提供為期一年的8門職業培訓課程,涉及電子維修、農業、美發、酒店、摩托車維修、零售、縫紉和木雕等專業。農業技能培訓項目在馬德望和貢布為殘疾人提供農牧業培訓和實踐工作經驗。手工藝技能培訓是基金會的業務分支,其主要目標一是為殘疾青年提供電子維修、美發、酒店、摩托車維修、零售、手工藝品生產和裁縫等方面的職業培訓和就業機會;二是為青年提供技能展示平臺;三是作為基金會的收入來源,以確保組織工作的可持續性。據估計,一名學員每年的費用約為200美元。鑒于殘疾人在就業方面遇到的困難,近90%的畢業生成為自營職業者。因此,基金會還提供小額信貸服務,申請者可獲得低息或免息貸款,在某些情況下,還提供500美元的贈款,以幫助個人創業。
二、技能扶貧的實踐政策分析
1993年,柬埔寨頒發的《憲法》規定,教育要落實到每個公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現代化技能的教學,在市場的迫切需求之下加大對技能人才的培養。《勞工法》規定,雇主要與學徒簽訂合同,傳授其職業所需要的技能。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柬埔寨頒布了《教育戰略規劃》和《教育事業支持計劃》,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升綜合技能水平,為實現在 2030 年成為中高等收入國家、2050 年成為高等收入發達國家的目標提供人才保障[2]。為此,柬埔寨陸續制定了一系列技能扶貧實踐政策。
(一)綜合性技能扶貧政策
1.《國家戰略發展計劃》(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柬埔寨為了降低國內貧困人口數量及促進工業化程度,將提升熟練勞動力群體的技能水平放在重要地位。在2006—2010年的《國家戰略發展計劃》中,柬埔寨提出要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促進農業多樣化、發展和創造私營部門的就業機會、恢復和重建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加強能力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等。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柬埔寨政府于2008年終止了這一計劃,重新制定了2009—2013年的《國家戰略發展計劃》,將重點放在制定與勞動力市場掛鉤的職業培訓政策上,并提出要向農村地區的人民提供基本技能培訓,以提高其收入水平;要與用人單位合作,向工廠工人提供培訓或技能改進;擴大各省市的技術和職業培訓范圍,制定多種創業培訓方案;建立全國范圍內的職業和就業機構,作為勞動力市場信息傳播機制。與此同時,該文件要求柬埔寨政府繼續加強與地方政府、私營部門和國際社會的伙伴關系,以提高和改善培訓服務的質量,并在各級普通教育中更加重視信息技術和外語能力的培訓。同時還指出,技術和職業培訓以及高等教育方面的培訓要符合國際標準和國家經濟發展需要,加強對技術人員和工程師的培訓。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全局,為技能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柬埔寨教育局制定了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2006—2010年),并經國家培訓委員會批準,主要包括四個戰略:創造就業、確保更好的工作條件、促進社會保障法的實施、加強技術和職業技能方面的建設。技術職業教育培訓總局(Directorate-General of Techn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將主要負責最后一項戰略的實施,并通過改善技能與市場需求的聯系、制定技能培訓課程、完善國家質量框架、制定國家能力認證標準、擴大技能培訓的提供來源、開發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等措施保證戰略的穩定推行。
2.《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規劃》(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規劃》由柬埔寨勞動與職業培訓部頒布,且隨著市場變化與實際情況不定期地進行修訂與完善。2017年,柬埔寨正式頒布并實施了《2017—2025國家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規劃》,明確了未來幾年職業教育培訓改革的方向。該規劃是在柬埔寨人口紅利不斷擴大、但勞動力技能水平與素質較低的背景下制定的,目的在于開發出高質量、大規模的勞動力資源,滿足工業化發展需要。該規劃致力于改善經濟狀況與社會發展,提升民眾的知識、能力、工作態度及競爭力,主要設計了四大目標戰略,并制定了具體的行動計劃。一是保證培訓的質量,選擇適當的培訓方法和規劃進行行業所需要的技能培訓,對職業技能進行認證,開展校企合作以響應市場需求;二是針對婦女、少數民族等被邊緣化的人群,為其提供平等的在職業培訓系統中的入學機會;三是加強公私伙伴合作關系,維護職業培訓機構運作;四是支持人力資源開發,推動評估體系建設,建立動態靈活的培訓系統[3]。
(二)專項技能扶貧政策
1.《技能代金券計劃》(The Voucher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技能代金券計劃》是柬埔寨規模最大的非正規培訓課程,是亞洲開發銀行資助的第二教育部門發展計劃(The Second Education Sector Development Program)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此計劃的支持下,由柬埔寨教育部向社區和村莊提供大規模的非正規項目,對社區和村莊的人員實施技能培訓。社區在省級培訓中心專家的協助下,評估當地技能水平并確定具體培訓需求。此后,每個社區將收到高達5 000美元的代金券,用于資助目標群體(包括15~25歲的青年和婦女),一個周期內每個社區大概培訓200人,并在社區、企業和培訓中心三種不同的場所中進行。省級培訓中心負責在中心和社區提供培訓。在以企業為中心的培訓中,省級培訓中心負責確定受訓人員和需要培訓新工人的小型企業。培訓中心還向企業提供培訓支持,并負責監督培訓。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技能代金券計劃》試點培訓了來自7個經濟困難省份(馬德望、貢布、磅川、暹粒、上丁、柴楨和茶膠)210個社區的近16萬人。大多數技能代金券計劃的課程都是在與農業相關的領域,女性學員幾乎占57%[4]。
亞洲開發銀行對接受過技能代金券計劃培訓完成6個月后的學員的收入進行初步評估,發現超過50%的培訓學員的收入至少增加了15%。鑒于試點的成功,《技能代金券計劃》成為亞洲開發銀行2010—2015年關于技能發展擬議贈款的主要內容。
2.《技能銜接計劃》(Post-Harvest Technology and the TVET Skills Bridging Program)
《技能銜接計劃》是亞洲開發銀行支持的一個試點項目,主要為在農閑階段的農業生產者提供技能培訓,也為失業和失學青年提供技能再培訓。此計劃有兩個具體目標:一是改進農業生產者的食品處理、儲存和加工技術;二是提高最貧困社區失學青年的知識和技術技能,使他們能夠進入正式的勞動力市場。這項耗資200萬美元的試點計劃針對柬埔寨最貧困的44個社區,為約3 000名農業生產者提供農產品收割、儲存、加工和包裝培訓,以及為700余名失學青年提供技能再培訓。并與社區團體、非政府組織和私營機構等培訓機構簽訂合同,以小額贈款的方式提供基礎培訓課程所需的材料和指導。柬埔寨政府指出,2012年,50%的技能銜接計劃學員進入了更專業的培訓機構接受進一步的技能培訓,另外50%的學員成功就業。
3.《青年就業和社會對話計劃》(Youth Employment and Social Dialogue Project)
在國際勞工組織的支持下,柬埔寨國家統計局在2012年和2014年開展了兩輪勞動力市場調查。這兩輪調查顯示,2012 年至 2014 年間,柬埔寨既沒有就業也沒有接受教育和培訓的青年比例從 8.7% 下降到 7.9%,但教育系統和勞動力市場之間仍然存在嚴重的技能不匹配問題[5]。為此,柬埔寨雇主和商業協會聯合會(Federation of Employers and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Cambodia)在國際勞工組織雇主活動局及挪威政府的資助下開展了《青年就業和社會對話計劃》。該計劃旨在促進柬埔寨所有參與青年就業的利益相關者,如政府、雇主、工會、青年協會、大學和職業培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民間社會協會之間的社會對話。通過匹配勞動力市場對技能的需求,為柬埔寨的學生、就業和失業青年創造增加收入的機會。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建立就業信息資源中心,傳播就業信息;二是實施就業技能培訓計劃(Employability Skills Training Program),以提高青年就業能力并滿足雇主的需求;三是開發知識庫,促進利益相關方之間的信息交流,定期調查以了解雇主和尋找工作的青年面臨的與技能相關的挑戰;四是通過收集青年的意見,更好地設計和實施培訓計劃,同時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合作分析調查結果并就培訓計劃的實施提出建議,從而制定政策和戰略。該計劃已經完成了1 800多名青年的技能培訓,建立了1個青年就業網絡,發布了多份有關技能培訓和青年就業問題的報告、指南和求職手冊[6]。
三、技能扶貧的實踐模式分析
(一)綜合性技能扶貧實踐模式
柬埔寨在技能扶貧實踐過程中實施的是綜合性技能扶貧實踐模式,青年、婦女及殘疾群體均有涉及。其中,《技能代金券計劃》作為柬埔寨技能扶貧的重要政策,在省級培訓中心的資助之下,將目標群體確定為15~25歲的青年和婦女,群體涵蓋范圍較大,開展的技能課程種類較多。而青年群體在柬埔寨人口中占比較高,其中未接受教育和培訓的青年數量在2014年仍占7.9%。為此,柬埔寨也開展了專門針對此群體的《青年就業和社會對話計劃》。該計劃通過聯合參與青年就業的利益相關者,調查青年面臨的技能挑戰,建立就業咨詢中心,建立青年就業網絡,實施就業培訓計劃。婦女群體的技能扶貧主要由婦女發展中心完成,在婦女事務部、亞洲發展銀行和開發計劃署的資助下,針對貧困社區的女性開展傳統的職業技能培訓、生活技能培訓及創業培訓,每年約有2 500名女性接受培訓。殘疾群體的技能扶貧主要由非政府組織承擔,其中殘疾青年教育和就業基金會為殘疾人提供了職業技能培訓、農業技能培訓和手工藝技能培訓,同時還提供一定的培訓補貼和小額信貸。
(二)技能扶貧實踐模式的具體運用
柬埔寨政府為了更好地推廣技能扶貧實踐模式,在《職業教育和培訓政策》《技能代金券計劃》《技能銜接計劃》等政策的指導下成立了國家技能測試中心,部委相關部門負責協調所有的職業教育機構實施和保證培訓質量,指導院校為職業教育機構、培訓項目和課程制定職業技能培訓的認證標準、指南和可操作的認證程序等。柬埔寨政府為了擴大扶貧范圍,積極對接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成立了人力資源培訓中心,加強對技術人員的培訓。同時,為了更大范圍地實施技能扶貧實踐,并以改善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充分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柬埔寨于2016年將職業技能培訓納入高中課程,先是以基礎課程為起點,安排短期的生活技能類和職業技能類課程;再以專業課程為核心,開設5種專業技能培訓,包括計算機、農業、機械等,配以多領域專家進行指導;同時,還成立了柬埔寨科學技術中心,用以開發高質量的人力資源。
四、柬埔寨技能扶貧實踐對我國的啟示
(一)采用多元的技能扶貧實踐主體
柬埔寨政府注重發揮多元主體在技能扶貧實踐中的資源與優勢,形成巨大的社會合力。柬埔寨的技能扶貧事業在推進過程中,起初的扶貧政策由中央政府制定,通過其下屬的公共培訓機構積極開展正規的技能培訓以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后來教育部在全國開設省級培訓中心,在偏遠地區開展培訓,保障偏遠地區的農民有機會接受培訓。婦女事務部則為偏遠地區的女性提供面向市場的技能培訓、服務和商業信息,以增加女性就業機會。教育、青年和體育部通過社區學習中心向社區成人和失學青年開發職業培訓方案。此外,勞工與職業培訓部、國家培訓委員會、國家就業局共同負責技能培訓過程中的各項事務。國家培訓基金會為培訓中心和職業學院提供資金來源,以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柬埔寨非政府組織也開展了相關的技能培訓活動和提供資金支持來減輕貧困問題。這些部門針對不同的對象、領域及地區制定技能扶貧政策和計劃,變傳統的單一主體為多元主體。
我國的技能扶貧實踐是以政府部門為主導,主要涉及教育部、人社部等,同時職業院校、市場主體、非營利組織積極參與,存在明顯的力量不足,未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因此,在現有主體的基礎上,要積極吸收行業協會、雇主、企業、培訓機構和社區參與技能扶貧事業,以市場為導向,為職業技能培訓與開發提供資源,并指明培訓方向。利用大數據等平臺建立職業技能培訓信息庫,結合勞動力市場信息,提升技能適配度,使技能扶貧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
(二)制定穩固的技能扶貧實踐政策
柬埔寨從法律的層面保障技能扶貧實踐政策與計劃的出臺和順利實施。柬埔寨《勞工法》強調要關注學徒職業技能的發展,后續頒布的《教育戰略規劃》和《教育事業支持計劃》也注重通過職業技術教育提升綜合技能水平。柬埔寨通過制定資金投入制度,加大了資金投入,通過專項的技能扶貧項目為貧困人員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還通過設立獎學金、提供生活補貼、免除培訓資料費等措施保證培訓活動的順利開展。在培訓結束后,安排專業人員為受訓人員提供就業指導與咨詢服務,與企業合作,提高受訓人員就業率。隨著社會的發展,柬埔寨注重發展與勞動力市場掛鉤的職業培訓政策,并開始向農村地區的人民提供基本技能培訓,激發農村生產力。此外,還開發了勞動力信息系統,及時收集市場信息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緊跟時代需求完善扶貧政策,使得扶貧政策具備科學性和靈活性。柬埔寨從培訓資金、培訓人員、就業機會等各個維度為貧困人口擺脫貧困提供了政策保障。
我國的扶貧政策體系較為成熟、系統,而技能扶貧政策的概念僅僅在扶貧政策和技能培訓中有所體現,尚未從法律法規的層面明確技能扶貧的重要性。而國家在法律層面的重視和引導能夠更好地提升人民群眾對于技能培訓的重視,改變對技能學習和參與技能培訓的長期偏見,將技能視為一種良好的就業出路和減貧路徑。此外,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應與社會發展的背景相關聯,并作為各級政府和社會組織提供資助和培訓內容與方法的基礎。有關技能扶貧的法律法規還應將各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貧困人口、大中型企業、培訓機構、職業院校等利益相關群體包含在內,明晰各方的責任和義務,使技能扶貧得到真正的法律支撐,最大化地實現其政策效能。
(三)實施綜合性的技能扶貧實踐模式
柬埔寨盡管在技能扶貧實踐模式上大多不成熟,尚未形成比較系統完整的實踐模式,但政府已經開始發現這方面的問題并努力解決。柬埔寨政府意識到包容的扶貧理念對于完善的實踐模式建立尤為重要。自開展扶貧事業以來,始終貫徹包容的扶貧理念,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保障貧困人口的受教育權、就業權以及謀求個體發展的權利。在技能扶貧實踐模式實施的過程中,關注兒童、偏遠地區的青年和土著居民,這類人群往往生活在經濟狀況和自然環境較差的山區。柬埔寨針對兒童、婦女及殘疾群體的技能扶貧計劃使得這些群體能夠接受培訓,提高技能水平進而增強人力資本。同時,對婦女、在職工人均開展不同維度的培訓,使得整個社會群體均能借助技能擺脫貧困,為建設一個包容性、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提供了保障。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技能扶貧實踐模式,需要從扶貧對象、政策實施主體、技能培訓內容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我國的扶貧對象多為農村貧困人口、返鄉農民工、農村女性、輟學的初高中畢業生,但僅僅關注這些對象并不能覆蓋需要接受技能培訓的全部人群。我國應將容易陷入貧困的低技能工人以及缺乏技能的殘疾人等納入到技能扶貧對象中。此外,對城市建筑工人的技能再培訓,也可以促進他們轉崗以及正規就業,實現更好的發展。在實施技能扶貧政策中也應明確各參與主體的責任。政府部門應該在充分了解貧困人口的訴求以及勞動力市場需求和技能發展現狀的情況下制定技能扶貧政策。地方政府應加強評估技能和培訓需求以及開展不同類型技能培訓的能力,將地方技能發展與扶貧聯系起來。職業院校作為技能扶貧中提供培訓的重要一方,應加強與外界的聯系,為貧困者提供勞動力市場和企業所需的技能培訓。非政府組織應積極提供創新性的技能倡議,及時反映貧困人口的技能需求并起到合作與監督的作用。技能培訓內容要響應勞動力市場的真實需求,并使其具備一定的可遷移性,以適應未來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培訓內容應該建立在貧困人口現有的經驗和技能基礎上,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村貧困人口還應該提供基本的算術和識字能力的培訓,在獲得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農業技術和就業技能培訓。此外,注重對城鄉貧困人口、弱勢群體、低技能水平者進行就業前職業教育和培訓以及工作場所培訓,促進非正規就業者的技能提升,培養其創業精神和技能,促進自身創業或轉崗。
參考文獻:
[1]UNESCO. TVET Policy Reviews of TVET in Cambodia[R]. UNESCO, 2013.
[2-3]The Royal Government of Cambodia. National Techni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 2017-2025[R]. The Royal Government of Cambodia, 2017.
[4]Asian Development Bank.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ject[R].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9.
[5]ILO. Bureau for Employers' Activities[EB/OL]. (2014-08-30).[2022-03-02]. https://www.ilo.org/actemp/lang--en/index.htm.
[6]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Youth Employment and Social Dialogue Project (Yepsd Project)-Cambodia[EB/OL]. (2017-08-30). [2022-03-02]. https://yptoolbox.unescapsdd.org/portfolio/yepsd-project/.
(責任編輯:張宇平)
Skill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 in Cambodia: Subjects, Policies and Models
SONG Yong-fang1, CHEN Yan2, ZHU Ye-dan1
(1.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China;
2.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skills of the labor force are a major forc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oor areas. It is a common experience fo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o pay attention to education, training and investment in facilities and develop skills in poor areas. World Bank,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and European Union als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kill in improving productivity, increasing income opportunities and economic income,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skilled talents in their reports and plans. As one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sia with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labor force, Cambodia has begun to actively carry out practical activities of skill for poverty reduction in recent years to stimulat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he people, help them enter the labor market and obtain the opportunity to earn economic income, and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Key words: skill; poverty; skill for poverty reduction
作者簡介:宋永芳(1997—),女,碩士,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教務處職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陳衍(1973—),男,浙江工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教授、長三角產教融合與職教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祝葉丹(1996—),女,碩士,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教學秘書,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