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航 岳瑞豐 趙揚







摘要:通過對企業和職業院校的調研,了解雙方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態度及實踐情況,重點掌握雙方在合作培養技術人才方面的現狀與瓶頸,對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總結歸納,提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小微企業;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技術骨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3)09-0065-08
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是高職院校培育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在當前職業教育大力培養德技并修技術技能人才的背景下,剖析中小微企業技術骨干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提出職業院校服務地方產業需求的定位,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調研的背景
(一)后疫情時代中小微企業技術骨干人才需求現狀
1.認同企業文化的技術骨干人才數量匱乏且流失嚴重
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二八定律”被人們廣為接受。多數情況下,在中小微企業中能夠給企業帶來80%利潤的是最核心的20%的員工,也就是企業中的技術骨干。在疫情常態化的大背景下,中小微企業自身生存較為困難,又加之本身員工數量少,人才引進渠道單一,福利待遇一般,晉升機會不多,人事管理不規范等問題[1],有實力的技術骨干可能選擇更大更好的平臺發展,從而導致中小微企業因未在員工心中建立“歸屬感”使人才流失,也使本來技術骨干缺乏的中小微企業的生存“雪上加霜”。
2.所需對口專業技術人才招聘難且用人成本高
中小微企業規模較小、產品單一、技術落后[2],在招聘時不易找到匹配度高的專業技術人員,而且即便萬里挑一遇到合適的人員,也常常出現企業的預期和員工的能力不協調的情況。企業花費較高的人力成本,希望技術人員能解決面臨的關鍵問題,而技術人員發現自己在現有平臺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雙方的矛盾若無法找到解決的辦法,招聘—離職/解聘—再招聘,一旦形成惡性循環之后,人才流失會給企業帶來更嚴重的經濟壓力。
3.青年人才實踐經驗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低
中小微企業在發展中更愿意投資到硬實力建設,如廠房、儀器設備、原材料等看得到的方面,而在人才的培養、制度施行、文化建設等軟實力方面往往缺乏耐心。所以,在企業實際人員組成中,擁有高學歷的青年人常因為眼高手低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他們雖然在理論上有一定的知識能力,但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還較欠缺,少數人能理論聯系實際,把所學運用到實踐,但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職業教育技術骨干人才培養的發展變化
1.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確,類型教育的特征明顯
隨著市場人才需求供給的變化,人們的認知也在改變,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更是從法律層面上肯定了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教育部更是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從高中開始職普分流,保證職普比接近1∶1[3]。也就是說,職業教育要為社會輸送更多的技術技能人才,使這些人將來成為企業的骨干成員。
2.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計劃
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服務社會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助力行業企業做大做優做強,使區域和地方經濟更加合理,更加契合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是職業教育的使命和責任。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就是為了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策略和基本功能而實施的建設方案。通過高素質高水平技術人才的培育,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為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輸入寶貴人力資源,這對整個社會產業、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體系建設,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4]。
3.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改革方向
傳統的人才培養多數是“脫節”的形式,理論與實踐、動腦與動手、學習和操作、知識與技能等常由兩個獨立的主體分別完成,這就會導致學不能致用。其實,在教育領域,國家層面早已意識到此現象,由早期提出的工科類人才培養的“寬口徑、厚基礎”到“工學結合”,再到現在高等職業教育推進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方向,把產業和教育緊密融合在一起,形成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區域經濟和職業教育的聯動發展[5-6]。
(三)校企雙方并未建立良好的合作育人模式與長效機制
1.校企合作存在學校一頭熱、工學兩張皮、校企政三分離的現實情況
中國從制造業大國轉型發展成制造業強國,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而技術骨干又是制造業企業中最為寶貴的資源財富。改革開放至今,校企政多方雖然已經形成“人才共識”,但在現實操作中,校企合作培養技術骨干還是存在一些實際困難。國家為了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提高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布了促進產教融合的政策文件,來破解產業轉型發展和優化經濟結構過程中高層次高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的難題[7]。
2.企業重視短期利益和學校追求人才培養質量矛盾突出
在人才培養方面,企業追求的是“短、平、快”,希望技術骨干在崗位上能最快地適應工作需要,完成企業預定目標,在承擔項目的同時獲得成長進步,之后能更大程度地為企業創造效益。對于提供人力支持的高校而言,雖然也想通過實習實訓等課程內容模塊,讓學生畢業后能更快達到崗位的標準要求,甚至和企業合作讓學生參與項目建設,但作為教育單位,立德樹人是最根本的屬性要求,為社會輸送技術人才,一定要以質量作為前提保障,才是負責任的態度和方式。所以,在企業用人方面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數量方面需要找到平衡點,或新的模式,助推技術骨干人才的培養和成長。
3.企業市場經濟與學校教育行政兩種體制機制難以互通
企業運作遵循的是市場規律,有工信部、科技部、市場監管總局、發改委等部委作為上級管理單位,多數中小微企業在經營方面自負盈虧,在不違反國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都是圍繞推動企業進步開展實施。教育具有公益性,不能完全交由市場所決定,體制和機制必須是符合國家教育的政策方針,兩種人才培養單位天然的獨立屬性,給互通交流造成一定的阻礙[8-9]。
二、調研過程與結果分析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1.調研的目的
通過調研中小微企業在人才招聘、任用、培養、晉升方面的實際需求與限制因素,特別是對技術骨干人才培養方面的現狀,研究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中小微企業技術骨干需求的匹配程度,從企業人力資源需求背景、國家政策指示導向、具體實施方案、育人經驗凝練等方面對合作的實踐情況予以探討,期望為校企雙方深入合作育人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借鑒,為中小微企業所需技術骨干人才培養提供參考依據和范式模板,從而培養更多的優秀技術技能人才,提升中小微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水平更上一層樓。
2.調研的時間、地點、方式及過程
調研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項目組成員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走訪了鄭州、開封、濟源、南陽、洛陽、新鄉等河南省內城市,線上通過會議和訪談的形式進行調研,覆蓋了湖南、山東、廣東、江浙、川渝等地區,到訪了產業園區、創新創業園、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共涉及化工、化妝品、藥品、食品、材料、機械等行業領域六十余家中小微企業和近二十家省內外職業院校。還通過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等平臺和網站了解企業對技術與人力需求情況,同時走訪考察兄弟院校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和對接企業用人需求的現狀。用時2個月完成調研。
3.調研的內容
根據研究的目標和方向,調研主體為河南省省內外中小微企業和職業院校,關鍵內容為企業在發展人力資源中的現狀,最核心的信息是企業在技術骨干人才方面的需求。設計的調研問卷內容包含企業的類型、規模、員工數量與學歷組成等基本信息,還涉及企業面臨的發展瓶頸與校企合作的困難阻力等現實問題,最重要的是了解其所需的技術骨干人才培養和開發方面已經采取的措施和進一步的訴求。依據以上一手資料來提煉企業面臨的人才培養共性問題,作為明確解決方案、提出對策的支撐基礎。
(二)調研結果與分析
1.企業規模
共收集到63家企業的信息(見圖1),其中大型企業19家,占比30.16%;中小微企業共44家,總占比69.84%,數據收集量比較充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企業現狀,可以滿足調研需求。
2.企業員工數量與技術人員情況
圖2數據顯示,市場上有近六成企業員工總數在200人以上,其次是規模在20~100人之間的企業,數量超過三分之一,企業內技術人員數量和總人數呈現相同的趨勢。20人以上的企業有40家,占比為63.5%,顯示出各種規模企業的技術人員占比都較高,中小微企業技術人員比例更是超過大型企業,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小微企業較大型企業更加渴望和需求技術人員。
3.用人類型需求與技術人員年齡
圖3數據顯示,企業最需求的人才類型是技術和研發,兩類人員占比較高,第二梯隊是銷售、管理和生產。從本質上分析,以上五類人員其實都是以“技術”為基礎拓展的崗位人員,或者說都與技術有直接的聯系,這也和企業中技術人員占比高的數據相對應;同時,從技術骨干的年齡分布可以得知,中青年是主要力量,35歲以下的年輕人更是超過了60%,深層次推論,這是企業有活力和動力的最根本來源。
4.企業看重的員工素養
從圖4 比例數據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企業最重視的員工素養都是“技術技能”,此外,對人的綜合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這種趨勢更加印證了研究的方向是完全符合市場人力資源供需情形。
5.企業遭遇發展瓶頸及人才培養困難
圖5中的數據說明,企業現在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人才問題,而技術因素,其本質也是人才問題,所以,歸根到底企業現階段最重要的是解決人才問題,而人才問題中最嚴重的情況是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且人才容易流失。
6.技術人才缺乏的原因與應對措施
圖6數據說明,企業缺少人才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問題,從福利待遇、管理、升職、培訓等方面都會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企業也意識到了存在的問題,在技術人才“請進來、留下來”的時候也采取了對應措施,數據反映出的趨勢和問題幾乎一一對應。
7.企業和高校的合作與影響因素
高校作為為企業輸送技術人才的機構,肩負著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構成,也愿意和高校進行合作,從形式上看,雙方有超過十余項合作內容(見表1),特別是在學生實習實訓方面,70%以上的企業提供了支持,也有近40%的企業參與到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通過進一步的數據(見表2)可以看到,雖然校企有共同的合作訴求,但雙方在人才共育時也面臨著較大的問題,如溝通平臺、信息交流、政策引導、法律約束、人員保障等方面。
8.企業希望得到的支持和用人要求
由圖7左圖數據可知,企業最希望高校在用工優先、資源共享、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的支持和幫助,有訴求的企業占比超過了50%。同時,圖7右圖信息說明,高校為企業培養技術人才骨干需要在專業技能與企業的匹配度、道德修養等方面(比例均超過50%)下足功夫,進一步優化提高。
(三)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1.中小微企業發展中面臨的人才困境
中小微企業具有體量小、業務波動大、福利欠缺等特點,人才流動情況頻繁發生,對于高技術人才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招聘困難的情況經常出現[10-13]。
一是家族特色明顯。多數小微企業屬于家族式管理,管理模式少有程序、制度、理性的成分,主要依靠領導個人決策主導公司發展。當規模變大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弊端顯示出來,如決策失誤、管理不科學、公私權力不明確、績效不公平等,這對人才培養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技術骨干和企業需要較長的磨合周期。二是用人成本高,人才易流失。中小微企業員工很多都是一人身兼數職,企業要用最少的人力成本而員工承擔更多的工作,企業提供的福利待遇和員工的付出常不相匹配,導致人心不穩。崗位有了空缺,企業花費更高的薪水招聘新人,還有適應期等時間成本,惡性循環出現雙輸局面。三是對人才重使用、輕培養。一些中小企業為了發展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營銷部門,對人才的培養和職業規劃并不重視。員工一開始并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企業也沒有合理的引導,容易導致員工對工作缺乏熱情,不夠忠誠,容易流失。四是人才和崗位不夠匹配。優秀人才只有在合適的崗位才能更好發揮特長,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如果出現較大偏差,人不能盡其責,物不能盡其用,就會造成員工工作效率低的情況。五是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不完善。對人才的評估和考核,如果不夠科學、公平,就會對員工沒有足夠的激勵和刺激,還有重物質、輕精神的方式,也很難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2.職業院校培養技術人才存在的問題
(1)專業設置和市場需求不匹配。學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所需要的技術人才標準不完全符合。傳統教學模式追求理論化、完整性,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未能彰顯職業特色,體現不了崗位職能,培養的人才到企業不能較快適應工作崗位,學校對學生的考核評價和企業的用人標準有較大差別[14]。
(2)“雙師型”教師自身能力有待提高。教師是培養學生的最重要保障,高職院校教師大多來自高校,缺乏對市場、行業和企業的認識,缺乏親身的工作體驗。一些教師雖然拿到“雙師”證書,具有一定的技能素質,但數量仍然不足。一些兼任教學和行政工作,能真正服務企業,帶著學生做企業項目的教師鳳毛麟角[15]。
(3)學生職業能力難以適應企業需要。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技能紙上談兵居多,實踐實戰偏少。雖然國家規定職業院校實踐內容的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但是,此“實踐”和企業真正工作的“實踐”還有較大不同。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離企業用人需求還有差距。在崗位實習期間,學生是準員工身份,此時的狀態才是最接近企業崗位的學習,但是,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屬性,心理還沒有完全做好準備,較難進入實際工作狀態[16]。
三、對策建議
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支撐這些體系最關鍵的要素就是技術人才,培養和輸入技術人才進入工業體系是職業教育的責任。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在《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到,職業院校要服務地方中小微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因此,職業院校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
(一)校企雙方要擴大合作規模,探索多元化的模式
鼓勵職業院校與中小微企業聚合組團進行合作模式的探索,采用“一對多”的創新方式。充分發揮院校中心聯結作用,作為企業之間的橋梁,建立區域或行業龍頭企業范式,打造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核心資源互通有無、信息互通互聯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解決中小微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崗位少,與職業院校訂單班“批量培養”的問題[17]。
高職院校融入中小微企業產業集群中,緊緊圍繞產業集群結構建立和調整區域專業集群,形成企、校、研立體網絡,打破規模限制的壁壘,有針對性地培養產業集群所需要的新類型、新專業的技術技能型創新人才,以主動適應和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和變化,實現專業資源開發與產業集群創新同步有效對接[18]。
校企雙方共同探索符合中小微企業用人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中廠模式,即引廠入校,中小微企業可以將生產線或部分經營部門建在學校內,在育人始端倡導就業創業思想,學生上學的同時也有機會上崗,并把專業理論和實踐實訓相結合。工學交替模式,即校內學習和企業實踐交替進行,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基礎之后去企業感受真實工作環境,然后再次回到學校深入學習。一方面,讓學生對行業企業有更深入的認識;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了較為充足的人才供應。訂單模式,通過三方協議,企業把實際項目部分交由高職院校教師,由教師帶領學生以作業形式完成項目,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人員參與教學工作,實現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與企業崗位的有效匹配[19]。
(二)校企雙方要延伸合作周期,涉及更大范圍的人才
加快推進校企雙方合作體系構建,為學生提供掌握知識和提升能力的平臺。中型企業將小段生產工序、小微企業將產品升級安排在校園內部或學校周邊,利用實習實訓課程,讓學生參與真實項目和生產,有機結合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為中小微企業輸送擁有熟練技術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校企共建共管產業學院是國家提出的一種辦學形態,其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學術創新于一體,使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市場化,精準地滿足地方產業需求,同時提高職業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20],特別是在教學育人方面更彰顯產業的本質屬性與工作崗位的需求。
落實終身教育與繼續教育,才能讓職業院校與中小微企業的合作長久、持續、創新。提供終身學習服務,高職院校可以對同類中小微企業的員工進行集中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充分發掘職業院校對中小微企業人才培訓的主體功能。
(三)校企雙方要提升合作層次,搭建高水平的平臺
對于研發薄弱、產品水平落后、技術不易更新,但具有市場需求與校企合作意向的中小微企業,設立公共服務平臺,支援中小微企業高端應用技術的開發和指導。由政府職能部門牽頭,在職業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服務下,將現代制造業、高端產業、智能產業等應用技術研發作為發力方向,解決中小微企業面臨的舊技術、舊產品、舊工藝、舊設備等現實問題,積極推進新技術轉移和成果擴散,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服務。
搭建學校、院系、專業多層次的校企合作技術交流創新平臺,促進高職院校技術轉移。建立從學校到專業的多層次校企合作技術交流平臺,建立創客角、創新工場、創新實踐中心、智慧企業創業基地等新型眾創空間的發展,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找得著、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務。
職業院校利用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平臺契機與中小微企業協同發展應對行業產業的變化。專業群建設要將教學資源重新整合與優化,形成新的系統性、規模性的專業組合,圍繞一個核心專業促進專業間協同發展,把行業或產業中的崗位鏈串聯起來。專業群建設應該在已有的優勢或特色專業的基礎上,立足地方產業布局構建,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為導向,形成1+1>2的優勢力量。
(四)校企雙方要擴展合作內容,形成立體性的融合
職業學校和中小微企業可以結合實際在人才培養、員工培訓、技術創新等方面,開展相關內容合作,如合作開辦、共建專業,雙方共同研發專業標準、課程體系、教學方案,共編教材和開發教輔產品;合作辦學,合作創建并共同管理教學和科研機構,建設實習實訓基地、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及學生創新創業、員工培訓、技能鑒定等機構;合作開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等質量評價工作,共建評價標準、崗位規范、質量要求;合作開展技能競賽、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試點、優秀企業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等活動;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員與院校管理人員、教師互兼互聘等。
所謂立體性的融合,是指校企雙方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校方根據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況,以滿足中小微企業人力資源需求,培養符合市場和行業用人標準的技術骨干人才,利用利益相關者理論集合政府、行業、企業、高校等資源要素,通過協同創新形成強聯系的命運共同體,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撐,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術骨干人才,促進社會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計。技術骨干人才的培養更需要耐心與智慧。立德樹人既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又需要企業更加多元化、大范圍、高水平和立體性的融合。職業院校找準定位,服務中小微企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發展,這是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與必然途徑。
參考文獻:
[1]趙冰.我國中小企業核心人才管理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20(2):109-110.
[2]萬冰潔.我國中小企業特點和發展戰略選擇[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6):37-42.
[3]修桂芳,謝園.論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法律支撐——基于《職業教育法》修訂的解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9):12-18,45.
[4]都國雄,何萬一,苗睿嵐.類型教育視角下“雙高”院校制度建設的基本邏輯、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4):35-39.
[5]程宇.中國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互動效應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6]袁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十大概念解讀[J].職業技術教育,2019(33):44-47.
[7]呂景泉.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J].職業教育研究,2022(12):1.
[8]謝劍虹.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16(1):74-78.
[9]栗娟,余旺旺,李彩虹.高等職業技術院校以科研服務地區中小微企業的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2018(33):93-94.
[10]洪燕玉.小微企業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商訊,2022(22):108-111.
[11]劉奎芬,崔建強,胡磊.中小企業人才引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海峽科技與產業,2023(1):75-77.
[12]張莉.淺談中小企業勞動關系管理現狀、問題及優化建議[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3(1):159-161.
[13]李權.后疫情時代中小企業招聘困境及對策研究[J].商展經濟,2022(4):150-152.
[14][16]荀莉.對接行業需求? 優化專業設置? 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總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5):5-10.
[15]黃麗麗,馬寬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職業教育研究,2022(3):61-65.
[17]許艷麗,劉曉莉.經濟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與小微企業的校企合作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7(5):35-40.
[18]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Z].2015-07-04.
[19]任君慶.新時代職業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成效、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9(12):99-103.
[20]翁偉斌.高職院校產業學院建設:應為、難為和可為[J].職教通訊,2022(3):5-12.
(責任編輯:劉東菊)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Cooperation in Cultivating Technical Backbone Talents
SHU Hang, YUE Rui-feng, ZHAO Yang
(Henan Technical Institute, Zhengzhou Henan 450042,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we can understand th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both sides on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cu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bottlenecks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technical talents, summarize the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 the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ng students and the cultivating reform of technical backbone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chnological backbone; talents cultivation
作者簡介:舒航(1986—),男,碩士,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校企合作;岳瑞豐(1982—),男,碩士,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趙揚(1979—),男,碩士,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政策與改革。
基金項目:2022年度河南省重點研發與推廣專項(軟科學研究)項目“基于‘跨界、融合’的中小微企業技術骨干的人才培養研究”(項目編號:222400410055);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青年骨干教師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22-GGJS-H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