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姚為英,李勇鋒,秦 欣,張 強
(1.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術分公司,天津 300452;2.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廣東深圳 518000)
砂巖油田注水是目前最常用的開發方式,但部分中高孔、中高滲砂巖油藏的膠結方式多以泥質為主,且較疏松,非均質性嚴重,油水粘度比大,經過長期高速注水后,注入水會沿著滲透率、含水較高的通道水竄并使原有孔徑擴大,導致低效或無效注水循環,即形成優勢水流通道[1-5]。優勢水流通道會造成開發成本上升,生產效益下降,因此在注水油田開發中后期必須對優勢水流通道開展研究和治理,提高油田采收率。海上油田以生產平臺為依托進行油田開發,井數少,井距大,儲層認識有限,油井的測試及治理措施成本也遠遠高于陸地油田,因此,需要綜合靜動態分析認識,結合少量的測試資料,引入數學優化算法來開展研究,最終解決海上注水油藏優勢水流通道識別難題。
目標區塊EP 油田位于中國南海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構造為一平緩斷背斜,油層主要分布在新近系中新統韓江組,厚度2.0~14.9m。三角洲前緣沉積,發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和席狀砂微相。巖性主要為細—中粒長石石英砂巖,泥質含量較高。測井解釋平均孔隙度19.7%~30.6%,滲透率6.2~701.2mD,屬于中孔、中滲油藏。地層原油密度0.9160~0.9347t/m3,原油粘度111.18~277.77mPa·s,為重質稠油。目前油田主要動用層位為主力油藏21#層,該層為邊水油藏,井距300~500m,截至目前,油井共13口,以水平井為主,4口注水井為定向井。注采井組受效關系如表1所示。
目前優勢水流通道的研究技術主要包括地質研究、動態分析及現場測試等方法[6-10],結合EP 油田實際生產情況及資料數據,主要通過對油藏高滲帶、巖芯、泥質含量、流體性質等地質特征分析,研究21#層是否存在形成優勢水流通道的潛在因素;然后根據注水井注入壓力隨注水量變化、油井水油比雙對數曲線等動態特征,定性判斷優勢水流通道形成特征;最后結合示蹤劑測試數據和自主研發的評價軟件進行研究。綜合以上多種技術方法來盡可能精確地刻畫優勢水流通道。
(1)高滲條帶。21#層儲層物性較好,注采井間存在高滲條帶。以A14 注采井組為例,注水井A14 與采油井A3H 在1 小層中上部存在明顯滲透率高值段,該段儲層滲透率大于500mD,為高滲層,判斷井間易形成優勢流動通道。
(2)出砂分析。該油田巖芯疏松,在取芯完成后,需要采用灌環氧樹脂的機械固定法進行保存。油田地層原油密度0.9160~0.9347t/m3,原油粘度111.18~277.77mPa·s,為重質稠油,攜砂能力強。另外,油田儲層泥質含量高,如A14 井21#層泥質含量大于15%。綜合以上因素,再結合注水長期沖刷,極有可能形成優勢水流通道。
油田投產前探井DST 測試表明各層均有出砂跡象;油田生產過程中,雖然大部分生產井采取優質篩管、ICD 控水篩管、礫石充填等防砂措施,防砂效果較好,但也有少量井有出砂現象。這些都是優勢水流通道形成的潛在因素。
(1)注水井特征。注水過程中,一般來說注入量越大,注入壓力越大。但隨著注水時間變長,在注水量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注入壓力會逐步下降,而且在注入水突破并形成優勢水流通道時,注入壓力的下降曲線會明顯變陡,因此可從注水井的動態曲線來定性判斷是否形成優勢水流通道。
A14井于2018年3月16日投注,如圖1所示。在注水初期,隨注水量增大,泵出口壓力緩慢下降,相對比較平穩。但在2019年1月,隨日注水量提高,注入壓力下降趨勢變大,因此判斷A14 井組初步形成優勢水流通道。從2019年8月9日開始,現場檢測發現3口注水受效井A3H、A6H、A13H 有硫化氫,最高1600ppm 左右,分析成因為ZJ2-17層地熱水導致,因此A14井逐步降低注水量,并與A20井輪流間歇注水,最終通過在油井端加入除硫劑解決。在2021 年2 月調整井A24H 投產后,A14 井逐步提高注水量,同時還為A20 井注水提供水源,因此泵出口壓力也不斷上升。

圖1 A14井日注水與泵出口壓力隨時間變化曲線圖
注水井A20 于2019 年4 月投注,注水動態曲線如圖2所示,在分層配注前,隨注水量不斷增大,泵出口壓力緩慢降低,沒有出現優勢水流通道的特征。分層配注后,泵出口壓力明顯升高,屬于正常生產現象。后期因壓力計故障,無泵出口壓力數據。

圖2 A20井日注水與泵出口壓力隨時間變化曲線圖
注水井A22、A23 井均于2021 年9 月投注,注水動態曲線如圖3和圖4所示,沒有出現注水量不變或增大的情況下,泵出口壓力突然降低的現象,因此判斷目前這兩個井組沒有明顯的優勢水流通道。

圖3 A22井日注水與泵出口壓力隨時間變化曲線圖

圖4 A23井日注水與泵出口壓力隨時間變化曲線圖
(2)油井動態特征。優勢水流通道形成時,油井含水情況一般會發生突變,且在較短時間內會有較大程度的升高。可以分析水油WOR 比隨時間變化的雙對數曲線,如果曲線有明顯轉折點,在轉折點后得到曲線的回歸關系,回歸的直線斜率可定性判斷是否形成優勢水流通道。一般斜率越大,優勢水流通道越明顯,不過需要考慮部分井同時受到邊水和注入水的影響。
以A3H 井為例,水油比隨時間變化的雙對數曲線如圖5所示。從圖中可看出,A3H 井距離邊水較遠,投產后水油比比較穩定,而且處于較低水平。A14井投注后,曲線在2018年6月出現轉折點,曲線擬合的直線段斜率為9.2295,曲線斜率大幅增大,且水油比提升到較高水平,判斷初步形成優勢水流通道。

圖5 A3H井水油比隨時間變化雙對數曲線圖
將注水受效油井的lgWOR-lgt 曲線擬合直線段斜率與含水率做散點圖,如圖6 所示。根據圖示分析,A3H目前含水率高,曲線擬合斜率大,已經形成注入水的優勢水流通道,A5H、A8H 和A9H1 沒有形成優勢水流通道,其余油井雖然含水較高,但斜率不高,暫時無法準確判斷。

圖6 注水受效井水油比雙對數曲線斜率與含水率散點分布圖
示蹤劑測試是在注入井中加入與注入流體性態同步的物質,在采出井檢測該物質的產出情況,據此研究被示蹤流體的運動狀況,從而判斷井間連通性并完成井間參數分析與解釋的一種技術。
EP 油田只有A14 井在2018 年11 月8 日實施過示蹤劑測試。當時對A14 周圍5 口井(A2H、A3H、A4H、A5H、A6H)取樣檢測,檢測結果如圖7 所示。A3H 于2019 年2 月4 日濃度抬升,判斷見劑,見劑時間88d,峰值濃度989.13μg/L。結合井距(483.9m)計算,見劑速度為5.50m/d。A6H 于2019 年5 月21 日開始可以脫水檢測,2019年7月5日濃度抬升,判斷見劑,見劑時間240d,峰值濃度至少為200.27μg/L。結合井距(618.38m)計算,見劑速度為2.58m/d。其余油井未見劑。

圖7 A3H和A6H井示蹤劑產出趨勢擬合圖
根據檢測結果判斷,A14 井與A3H、A6H 井連通,井間存在水竄通道,突進速度為2~6m/d;根據回采率判斷,至少有13.26%的水是無效的,說明目前水竄情況較嚴重。
利用自主研發的評價軟件,根據實際油藏建立地質模型,設置多套方案,利用遺傳算法自動擬合示蹤劑產出曲線,模擬結果表明,在21#層,A3H、A6H井與A14井間存在水竄通道,水竄通道厚度154~308cm,水竄通道滲透率612~950mD,孔喉半徑4.4~5.5μm,屬于井間高滲層,水竄通道總體積為39450m3。但本次示蹤劑測試時間較早,后期21#層注采關系變化較大,測試解釋結果僅作為參考。
(1)根據對EP 油田21#層高滲帶、巖芯、泥質含量、流體性質等地質特征分析,結合注水井注入壓力隨注水量變化、油井水油比雙對數曲線等動態特征,以及早期示蹤劑測試數據和自主研發的評價軟件進行綜合研究,表明優勢水流通道已在A14 井至A3H 井受效方向形成。
(2)雖然海上測試成本較高,但EP 油田21#層目前注采關系變化較大,為更好地刻畫優勢水流通道,指導調剖方案設計,建議對四個注采井組開展不同類型的示蹤劑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