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元,衛曉婧
(1.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2. 武漢大學《中國農村水利水電》編輯部,湖北 武漢 430072)
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一般由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即年指標、基金論文比、被引半衰期、引用期刊數、擴散因子、他引率等文獻計量指標來計量。在諸多指標中,學界公認的權威指標有兩個: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1]。總被引頻次是指期刊自創刊以來所登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絕對指標,值越大,說明刊物刊發內容被領域內專家學者關注越多,影響力越大。影響因子是指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被引用的頻率,主要反映了科技期刊近期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由期刊辦刊年限、出版周期、年載文量等因素引起的引用偏差。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指標從不同角度體現了科技期刊被相關科研人員的重視程度和期刊對學術交流的貢獻程度。
在網絡化、信息化、大數據時代,傳統基于被引量評價方法的不足和局限性越來越明顯。總下載頻次指標的時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傳統文獻計量方法的滯后性。總下載頻次,也稱Web 下載量,是指某一期刊上網以來登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下載的總頻次,反映了該期刊在網絡環境下網絡傳播影響力。總下載頻次越高,表明該期刊的總體網絡傳播影響力越強。相關學者依據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認為[2],期刊被引頻次與下載頻次具有高度的正相關性,下載頻次與影響因子也呈正相關性。為科學全面對期刊影響力進行評價,應建立綜合應用總下載頻次、被引頻次以及影響因子等指標的影響力的指標評價體系,開展學術影響力評價[3]。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水利相關工作,水利類核心期刊作為水利工程領域相關科研成果宣傳的重要媒介,水利科技期刊影響力的提升對于我國水利成果的宣傳推廣,向世界講好中國水利故事具有重大意義。
研究對象為《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創刊于1959 年,曾六次更改刊名:農田水利與農村水電,農田水利,農田水利與水土保持,農田水利與小水電,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為水利工程類中文核心期刊,位列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Q1 區,年均刊發國家重大重點研發項目課題相關成果約254 篇,WEB下載量30 萬次。現設置了水利工程、水文水資源、水環境與水生態、水力發電欄目。
期刊曾獲首屆中國期刊獎、全國優秀科技期刊獎、水利部優秀科技期刊獎等國家級科技期刊類獎項。2021 期刊入選了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報告(WJCI),現已被美國EBSCO 數據庫,瑞典存取期刊目錄(DOAJ),日本振興數據庫(JST)所收錄,期刊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日趨提升。
期刊2020-2021 年度載文量947 篇,其中,圍繞國家重大重點項目課題組稿508 篇研究成果,充分發揮了期刊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研究將結合《中國農村水利水電》的辦刊實踐,從多個角度闡述科技期刊在學術影響力提升中的做法,以期對水利工程類期刊學術影響力提升做些有益探索和嘗試。
中國知網提供CNKI 源數據庫、外文類、工業類、農業類、醫藥衛生類、經濟類和教育類多種數據庫。為客觀、標準地評估學術期刊對科研創新的作用,為學術期刊提高辦刊質量和水平提供決策參考。知網出版了《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系列數據庫。研究采用其文獻計量指標對本刊的影響力進行評價。
5 年內,《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總下載頻次呈穩步增長趨勢(見圖1),2021 年《中國農村水利水電》雜志在《知網》總下載頻次為31 萬次/a,表明本刊網絡傳播影響力較高,作者及讀者覆蓋范圍廣,刊登文章內容較符合當前學術界的熱點。

圖1 2017-2021年《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總下載頻次Fig.1 Total download frequency of the journal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from 2017 to 2021
WEB即年下載率是指在統計年,某期刊出版并在中國知網發布的文獻被當年全文下載的總篇次與該期刊當年出版上網發布的文獻總數之比,該指標反映了期刊網絡出版內容的即年反應速率,是反映期刊在網絡傳播力的新指標。2021 年度《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的Web 即年下載率指標較上年翻一番(見圖2),反映了期刊刊登的論文能緊密圍繞學科熱點,受到了讀者的廣泛關注。

圖2 2017-2021年《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Web即年下載率Fig.2 Annual download rate of the journal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on the Web from 2017 to 2021
圖3 為2017-2021 年期刊在水利工程和農業工程類期刊復合總被引頻次、綜合總被引頻次情況。

圖3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7-2021年總被引頻次Fig.3 Total citation frequency of the journal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from 2017 to 2021
從圖3 可以看出,2017-2021 年期間本刊被引頻次較為穩定,無顯著提升,說明有重大學術影響的文章還是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刊的定位為技術類期刊,作者群以大學碩士研究生及各省(市)設計研究院工作者為主,鮮少有博士研究生及其以上學歷的研究者發表論文,故對于學術性較強、能夠反映時代焦點、熱點的論文發表較少;綜述性的論文也不多見,這就導致了高發文量(高分母)無法提高被引頻次。2021 年期刊的復合被引頻次顯著提升,分析其原因在于期刊的定位有所轉變,開始實行了欄目主編制度,對擬刊用的論文進行了多次嚴格審查,稿件的學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
期刊的影響因子是指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期刊的影響因子是由論文的被引頻次及載文量共同決定的,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最權威指標。2021 年,《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的復合影響因子較上年大幅提升47%,體現了期刊在學術界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圖4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7-2021年復合影響因子Fig.4 Composite Impact Factors of the journal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from 2017 to 2021
2017-2021 年期刊年均發文量480 篇,期刊的來稿情況較好,呈良性增長態勢,稿件錄用率逐年降低(見表1)。

表1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7-2021年收發稿件及錄用情況Tab.1 Manuscripts and Recruitment of the journal “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 from 2017 to 2021
發文量到底控制在什么范圍比較合適呢?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退稿率過大,會影響作者投稿的積極性;但如果錄用論文過多,則會導致論文刊發周期過長甚至濫發超發論文的現象。筆者認為,編輯在審稿過程中,應始終把文章質量放在首位,立足期刊定位,執行嚴格的“三審三校”制度,不應過度考慮發文量或發文率的問題。
通過對《中國農村水利水電》5 年文獻計量指標的分析,結合期刊自身特點,就學術影響力提升提出以下建議:
(1)密切追蹤國家重大和重點科研項目。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是通過專家論證和多級評審確定的課題,是具有發展前景的熱點項目,具有創新性和引領性,國家重大重點項目的立項是以解決特定的問題或滿足社會現實的迫切需求為目的,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組稿重大重點項目的研究成果對提高期刊的影響力有較大作用[4]。在具體實踐中,編輯人員應密切關注重大、重點項目的立項名單,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查閱項目的研究內容,積極與課題負責人、學術骨干等進行溝通聯系,在項目結題或中期總結時,積極開展約稿工作,對于重大項目,可以組稿專欄將其系統性研究成果進行發表。
(2)跟蹤國家政策導向,加強宏觀政策研究性論文組稿。應根據“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圍繞治水矛盾變化的新要求,準確把握當前水利改革發展所處的階段定位,轉變辦刊思路和方式,以全新的理念和視角,立足要點,突出亮點,重點發表一批既符合國家長遠目標要求又能在未來一個時期推進實施的水利改革發展思路的優秀文章。
(3)加強技術應用類論文組稿,提高工程技術類論文質量。工程技術論文具有實踐性強、時效性強、新穎性強等特點,工程實踐經驗的理論化對于工程技術領域科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及更新具有重大意義[5]。撰寫工程技術論文作為工程實踐經驗理論化的重要手段和基礎,水利類期刊應高度重視水利工程技術論文的撰寫,緊密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的重點工程項目,組稿一批高質量的工程技術類論文。利用期刊平臺對水利工程實踐中的最新成果進行推廣、暢通水利工程技術創新信息交流渠道,真正為工程技術領域服務,促進工程技術進步發展及創新。
(4)充分利用理事會平臺擴大期刊影響力,主動培養中青年作者隊伍。《中國農村水利水電》雜志理事會是依據自愿、互助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由行業內優質經營單位共同組成的。期刊理事會以服務于廣大理事單位成員為宗旨,為理事會成員提供信息交流和業務協作的平臺。理事會平臺的建立,有助于期刊進一步擴大與水利工程、農業工程行業的溝通合作,進一步擴大了期刊在水利工程、農業工程領域的行業影響力。針對基層生產、設計單位作者發稿難的問題,編輯部通過理事會這個平臺,與相關單位建立聯系,以宣講的形式指導基層水利工作者如何寫好科技論文,提高論文理論水平,并將相關單位推薦的青年學者撰寫的論文優先發表,著重培養一批中青年作者隊伍[6]。
(5)充分發揮編委會在辦刊中的作用。期刊編委是期刊依靠專業科技工作者辦刊的重要組織形式,肩負著擴大期刊影響力的重要責任。受辦刊體制限制,我國大部分期刊無法對編委實際參與辦刊的工作進行激勵,使得期刊編委的工作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期刊工作者應想方設法調動編委為期刊工作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學術引領作用。通過組織召開編委研討會、年會,充分聽取各位編委的意見,調整辦刊策略;吸納有意愿從事期刊出版事業的中青年專業學科帶頭人進入編委會,增強編委會的活力,進一步發揮編委會在辦刊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