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一定要文化振興,關鍵是要把在地化知識變成鄉土教育。沒有把鄉土文化、在地知識開掘出來,就做不了農文旅,因為內涵不對。
非遺要代代守護、薪火相傳,又要守正創新、與時俱進。非遺保護工作者要在服務大局中堅守政治方向,在穩中求進中積極擔當作為,切實把非遺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為民族立心,為國家立魂。
民宿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首先要實現特色化,這是長足發展的基礎條件。對于選址、建筑設計、室內設計以及產品等,均要在前期做好規劃和定位。而且因為民宿單體體量較小,特色化實現后,建議要走品牌化、連鎖化的發展路徑,最終再延伸到集群化。
鄉村旅游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大局需要重點關注的三個方面:一是將鄉村旅游發展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緊密結合起來。二是將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產業興旺緊密結合起來。三是將鄉村旅游發展與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人民日報》(2023年04月03日 07 版)具有成百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如何保留傳統村落風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成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搞鄉村振興,不是說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這些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
傳統村落保護,既是對其歷史價值的發掘和認知,也是當下與傳統的真切對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光明日報》(2023年05月10日 13版)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不能簡單地拋入市場進行開發,而要先制定整體性保護規劃,然后分步實施,逐步推進。同時,保護傳統村落中的文化遺產,離不開村民的參與。要厚植村落居民的鄉土情懷,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讓他們逐漸成為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參與者、受益者。
新華社北京4月28日電 傳統村落保護,不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復古”“仿古”,必須兼顧文化傳承、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對于傳統村落保護,鄉村振興戰略有明確要求和部署。要處理好“舊貌”與“新顏”的關系,尊重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保護好村落歷史風貌的同時,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讓村民享受現代科技之便。要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以保障農民土地權利,激活鄉村資源要素。尊重村民、依靠村民、造福村民,使傳統村落保護真正融入和美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