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林元
抬汪公的隊伍。袁琴書/攝
在屯堡,有一種民間習俗叫“抬汪公”,舊時稱“抬菩薩”。
汪公,姓汪名世華(公元586—649年),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避“世”字更名汪華。安徽歙縣(今績溪縣)新安梅子街人。隋末唐初汪公在天下大亂時促使了六州百姓生命免遭荼毒,因而在新安一帶長久被人懷念,崇拜為尊神。
明初征南將士留守黔中,歷經六百多年二十幾代人的守候,將這一民間習俗傳承至今。
每年抬汪公時幾乎全村老小都會參與。袁琴書/攝
在安順屯堡村寨中,保留有抬汪公習俗的村寨有吉昌屯、狗場屯、鮑家屯、東屯、西屯、五官屯、張官屯等。其中,以吉昌屯、狗場屯、鮑家屯三屯最為出名,其歷史根源要從明洪武初年之征南大軍留守戍邊談起。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辛酉(公元1381年)征伐云南梁王,屯堡人稱“調北征南”,史稱“太祖平滇”。當初隨軍江淮將士征南后奉旨“留守戍邊”,經歷六百多年二十幾代人,傳承明初江南文化。屯堡抬汪公,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屬明初的安徽徽州紀念汪公民間習俗。
今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村在明初征南將士征南留守時期建村,以田、馮、汪、許、羅、胡、鄒、范、馬九姓初建,現在的大姓石姓與陳姓是后來遷入,稱作“客戶”。舊時抬菩薩以九姓為主,稱“九大會”,每三會負責主持一年,抬至“三殿九”(今馬場原倉庫遺址),再迎回來。由于時代變遷,姓氏人口的增加、減少、遷出,某些姓氏無法支持,石姓加入了九大會。再到后來,成立“十八會”,除了主持抬汪公活動外,還無任何報酬的為村公益事業服務。
吉昌屯抬汪公迎春盛會,有幾萬人觀看,場面非常壯觀。每年臘月二十五日,“十八會”就要開籌備會議,協商該年的一切事務。正月初二開擴大會議,安排各組、隊人員就位,決定該年所扎亭子的架數和戲劇內容。紙扎工藝組正月初六正式動工,舞獅、秧歌、腰鼓、舞蹈隊,地戲隊開始訓練,編排節目,舞臺開始裝飾,全村熱熱鬧鬧,一切為了抬汪公活動,忙得不亦樂乎。
正月十五這天還要亮亭(彩排)。十六晚上,司禮組的老人們在家沐浴更衣,穿戴整齊,給汪公沐浴,更換衣服。從這天晚上起每天早、中、晚、初更都要放神炮。十七日迎春盛會活動前奏——祭祀開始,這天是各姓祭奠汪公的日子,祭祀是“拈鬮”來排順序。先后將宰好的大肥豬佩戴紅花、備辦雄雞、活魚等,用腰鼓隊迎送舉行公祭。家族人員排隊隨祭品之后進廟,由司禮組的老人們頌唱汪公的德政功績,行三跪九叩九獻禮,先生唱讀《祝文》《贊詞》。以姓氏為單位逐一行禮。公祭完畢后,還有信奉者私祭,有本村的、外村的甚至全國各地的、外國的。直至晚上十二點還有人海如潮,這是屯堡人值得自豪的一天。
吉昌村 汪公祭祀。龔小勇/攝
正月十八這天清早,神炮一響,當化妝、服裝、亭子裝飾全部準備就緒,戲劇如《龍鳳呈祥》《普渡眾生》《天女散花》《八仙獻壽》等上亭完畢。在莊嚴嘹亮的歌曲聲中,由司禮組的老人們整冠更衣,恭請汪公入輿。此時的戲臺前,大街上腰鼓隊、秧歌隊、舞獅隊、花燈隊、地戲隊、彩車亭裝隊陸續有序進入指定位置。中午時分,受屯堡人尊敬的汪公神像端坐在轎中,由龍鳳彩旗導引,儀仗隊高舉肅靜、回避牌開道,隨后是斧鉞、大刀、日月、獅印、葵扇、羅傘及寫有越國公爵、徽州府主、忠烈汪王的牌子各一塊。
儀仗隊后是由司禮組的二十四位村老,八人抬轎(抬轎的必須是六十以上的年齡),十六人手持紅紙包扎的香前后各八人隨轎。隨后就是彩船,舞獅、腰鼓、秧歌、花燈、地戲、彩車等隊邊舞邊走。每當汪公走到一戶人家門前,老人們就要齊喊“高升”,轎子停下,主人家點燃鞭炮以示禮迎,燒起香燭,虔誠祈禱,前放一方桌,桌上有糖食果品以迎候汪公賜福。這樣一家接一家、一巷接一巷,到學校門口的神臺不足五百米的路程卻要走上三個多小時,可見禮儀之隆重,規模之宏大。
到神臺后,老人們將汪公請上神臺,司禮組在這里又進行一次祭奠儀式,其他各隊在服務人員的帶領下,到指定的位置表演節目。之后,汪公還要在司禮組的護擁下,從外環村路到桃子園、打面街施福于屯民,直至下午四、五點鐘才榮返汪公廟,回歸神位,司禮組再次進行“迎神歸座禮”,祭祀活動才算完畢。
現在,保留有抬汪公習俗的屯堡村落,大部分已納入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汪公廟也得到了相應的修復。吉昌屯的“抬亭子·迎汪公”已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獲得了2008年“第七屆中國民間藝術節”最高獎項——山花獎。
為了傳承和保護這一流傳數百年的民間習俗,每年政府都會補助一定的活動經費,這讓各村對于傳承屯堡抬汪公活動更是信心十足,努力把這一原生態的屯堡傳統民俗繼承發揚。對于傳統習俗,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安順一帶的抬汪公受到重視與其推崇的精神有關。汪公是位勤政愛民、為政清廉的清官、好官,因此,來自江南一帶的屯堡人傳承明初江南民俗,代代紀念這位愛國為民的清官好官。這是善良的屯堡人心中的祈盼,也是映射了老百姓心中樸素的價值觀,有著天然的感染力。了解抬汪公活動及汪公后,自然就理解和相信,屯堡人“抬汪公”活動必定能繼續發揚光大,代代傳承下去。